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高壹歷史必修視頻。

高壹歷史必修視頻。

必修部分(高壹)第壹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體系統層面:河外星系/總星系→星系→太陽系→地月系統2。太陽系八大行星從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天王星。3.因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壹個特殊的星球。4.地球生命的基本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太陽的穩定光照和地球的安全軌道;自身條件:(1)地球質量體積適中,所以地球周圍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2)由於日地距離適中,加上地球大氣的減弱和保溫,地球上有適中的溫度;(3)地球上有液態水(可以形成海洋)。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輻射是地球的主要能源,它能維持地表溫度,是推動地球上水、大氣和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它能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也能通過人工改造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2.太陽活動的跡象包括太陽黑子和耀斑。當太陽活動劇烈時,可以形成磁暴和極光,這會中斷短波無線電通信,誘發洪水、幹旱和地震等自然災害。3地球的運動是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從西向東。如果以太陽為基準,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則稱為壹個太陽日;如果以離地球很遠的壹顆恒星為參照物,大約是23小時56分4秒,稱為恒星日。2.地球的公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稱為壹星年。3.由於地球自轉,形成(1)晝夜交替現象;(2)不同經度有不同地點時,即東部時間早於西部時間;(3)形成地轉偏轉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傾斜,在南半球向左傾斜。4.在空白地圖上畫出直射光和終止線,並標註直射點和夜半球,表示地球的自轉方向。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之間的夾角稱為黃道角,大小為23° 26′。6.由於黃道角的存在,太陽的直射點南北移動,還有晝夜長短的變化,中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7.直太陽點南北移動:6月22日(節氣:夏季至日),直太陽點位於北回歸線;9月23日(節氣:秋分),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65438+2月22日(節氣:冬季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3月21日(節氣:春分),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太陽直射點南北運動的周期:約365天5小時48分46秒,稱為壹個回歸年。8.在地圖的適當位置畫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判斷每個點的日期。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1)夏季至日越往北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隨著冬季至日北移,白晝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在春分和秋分的時候,世界就像白天和黑夜壹樣長。(2)北半球夏季至日最長,冬季至日最短。在南半球,冬季至日最長,夏季至日最短。赤道壹年到頭晝夜壹樣長。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1)夏季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減小;冬季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減小;春分和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從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減小;(2)夏季至日的中午,太陽高度角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達到壹年中的最大值,在南半球達到最小值;冬季至日的中午,太陽高度角在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達到壹年中的最大值,在北半球達到最小值;春秋分的中午,太陽的高度角在赤道達到壹年中的最大值。4地球球體的結構是1。地球的內圈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球外層空間包括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2.圖中1代表地殼,2代表地幔,3代表地核,A代表莫霍面,B代表古騰堡面。3.巖石圈包括軟流圈以上的部分,即地殼和上地幔頂部。4.水圈是壹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層。第二章地球大氣1冷熱不均導致大氣運動1。大氣的根本熱源是太陽輻射,但大氣最直接的熱源是地面。2.大氣層可以減弱太陽輻射,保持地面溫暖。3.大氣中二氧化碳越多,通過大氣反向輻射返回地面的熱量就越多,即保溫效果越強。4.熱循環的形成過程是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壓差→大氣(風)水平運動。畫出空氣流動的方向,在地面上標出氣壓的高低。5.水平氣流(風)的方向是從高壓到低壓,北半球向右傾斜,南半球向左傾斜。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2氣壓帶和風帶1。在圖中標出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並畫出風帶的風向。2.壓力帶中,赤道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的;由於動力原因形成副熱帶高壓帶和副熱帶低壓帶;風帶是從高壓帶吹向低壓帶,並考慮地轉偏轉力而形成的。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運動規律是:7月南北半球都北移,6月5438+10月南移。4.在北半球5438年6月至10月(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北半球7月(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切斷副熱帶高壓帶,從而形成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壓。5.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對東亞氣壓帶和風區的影響,可以形成季風現象,冬季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從海洋吹向陸地。(冬天西北風,夏天東南風)6。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主要分布氣候成因及氣候特征熱帶雨林氣候在緯度10之間常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熱帶草原氣候在緯度10與北回歸線之間交替受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控制,幹濕季分明,旱季高溫少雨。在雨季,天氣炎熱多雨。南北緯度30-40°的地中海氣候的大陸西海岸交替受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夏天,天氣炎熱多雨。冬季,南北緯度40-60°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大陸西海岸全年受西風帶控制。3常見的天氣系統是1。在圖中,1代表冷鋒,2代表暖鋒。其中,冷鋒在中國頻繁出現。2.鋒面天氣系統:過境前過境後天氣現象實例。冷鋒溫度高,氣壓低,晴天容易出現雨雪大風降溫天氣。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晴。夏季北方暴雨,冬季寒潮(大風降溫)春季沙塵暴的暖鋒溫度低,氣壓高,晴天容易出現持續降水或霧。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3.圖中1代表高壓,2代表低壓。4.圖中用箭頭表示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方向。5.圖中1的天氣特點是晴少雨,如我國夏季幹旱,冬季寒潮,秋高氣爽。天氣特點是陰雨天氣,比如中國夏秋兩季的臺風。4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氣候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現代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是全球變暖。2.在我國,氣候變暖現象在空間上北方地區非常明顯,在時間上冬季更加突出。3.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破壞和人口增長。4.全球變暖的影響:(1)導致海平面上升;(2)改變水循環,導致洪水、幹旱等災害;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3)有利於高緯度國家提高農業產量(生長期延長);不利於低緯度國家,降低其農業產量(水旱災害加重)。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環。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其中冰川水儲量最大,河水用量最多。2.(1)圖中,1為蒸發,2為降水,構成海上內環流;(2)圖中3為蒸發,4為降水,構成內陸環流;(3)圖中5指蒸發,6指水汽輸送,7指降水,8指地表徑流,9指入滲,10指地下徑流,構成海陸之間的環流。(4)陸地和海洋之間的循環可以更新和凈化陸地水資源。在水循環利用過程中,人類對地表徑流的利用和影響最大。3.水循環的意義:(1)維持全球水體的動態平衡;(2)促進全球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3)塑造表面形態;(4)具有更新和凈化陸地水資源的功能。2大規模海水運動1。洋流形成的主要驅動力是盛行風。此外,偏力和陸地形狀也會影響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類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圖中畫出洋流的方向。4.圖中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響:(1)影響高低緯之間的熱量輸送和交換。(2)對沿海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例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寒流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例如,沿海地區可能在寒流的影響下形成沙漠。(3)對漁場的影響:北海道漁場是在太平洋上由於冷暖流3和7的匯合而形成的;由於上升流的影響,在11處形成了壹個秘魯漁場。(4)對海洋汙染的影響:擴大汙染範圍;加速汙染物的凈化。(5)對海運的影響:下遊可以提速,節省燃油;冷暖氣流交匯處易出現霧,可幹擾交通;此外,洋流可能帶來高緯度的冰山,危及交通運輸。水資源合理利用1。自然資源按性質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2.影響水資源豐枯程度的因素有降水、蒸發和徑流,其中徑流是衡量水資源豐枯程度最重要的標準。3.水資源的數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水資源的質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率。4.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影響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後的時代,人類主要使用河水和淡水湖水;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人類使用的水資源種類越來越多,利用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地下水開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水庫建設。5.目前,對水資源的需求在增加,而水資源的質量在下降。合理利用水資源是必要的,因為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6.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修建水庫;(2)跨流域調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復使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開采地下水;(6)提高節水意識;(7)人工增雨;(8)減少汙染和浪費。其中,(1)(2)(4)(5)(7)屬於開源措施,(3)(6)(8)屬於節流措施。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1創造地表形態的動力1地質作用根據能量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內力和外力兩種。從整個地質時期來看,內力在地質過程中起主導作用。2.內力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可以使地表不平整;內力主要包括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3.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按其方向和性質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4.水平運動往往形成褶皺的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導致地形起伏、海陸變化等。就全球尺度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主要是水平運動。5.外力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能使地表變平;外力主要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沈積(堆積)、固結等基本形式。6.三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填寫圖片中相應的名字。

2山脈的形成1。主要的山脈類型包括褶皺山脈、斷塊山脈和火山。2.褶皺的基本形式是背斜和向斜。其中,背斜是巖層向上拱起形成的,巖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央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地層向下彎曲形成向斜,地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央地層較新,兩翼地層較老。3.在內力的作用下,正常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外力的話,背斜的頂部由於張力很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由於擠壓壓力不容易被侵蝕,從而形成山體。舉世聞名的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等。按照基因類型都屬於皺皮山。背斜屬於油氣藏構造;可以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4.地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明顯位移,形成斷層。兩個斷層之間的巖石相對上升會形成地壘,容易形成塊體山,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會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5.哥倫比亞高原、中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都是由於巖漿活動形成的。6.山區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區盆地和河谷地帶。原因是山區地表崎嶇,而山盆河谷地形相對平坦。7.山區的交通線比較長,比較彎。原因是山區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8.公路是山區的主要交通幹線,其次是鐵路。原因是山區交通建設成本相對較高,難度較大,而公路建設成本相對較低。3河流地貌發育1。河流地貌按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2.溯源侵蝕可使河谷延伸至河流源頭;侵蝕不足會加深山谷,而側向侵蝕會拓寬山谷。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由河流上遊的沖積平原、河流中下遊的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等組成。4.高原地區的聚落壹般分布在深谷兩側的河漫灘上,呈條帶狀,分布零散,規模較小。主要原因是:這裏氣候溫暖(低海拔),土壤肥沃,水源豐富。5.山區聚落壹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或山前的沖積扇中,呈條狀,分散分布,規模較小。主要原因是:這裏地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區的聚落壹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上,呈條狀或塊狀,分布密集,規模較大。主要原因是:這裏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和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完整性與差異性1自然地理環境的完整性1,以及構成環境的各種要素始終力求整體的壹致性;壹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相應變化。2.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3.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的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是指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4.自然地理環境有壹個統壹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的變化組成的。5.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壹發而動全身”,即壹個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和整個地理環境的相應變化。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1。基於熱量的變化,自然帶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了從赤道到兩極的有規律的交替,在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2.基於含水量的變化,自然帶由沿海向內陸有規律地變化,這在中緯度地區最為明顯。3.基於水熱的共同變化,形成了從山腳到山頂在垂直方向上有規律變化的自然帶,這在高差較大的山區最為明顯。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量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 上一篇:朝鮮邊境外的歷史記錄
  • 下一篇:河南鄭州登封,曾經的中原之地,是古人心中真正的宇宙中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