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為我寫壹本名著的欣賞

為我寫壹本名著的欣賞

《傲慢與偏見》欣賞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背景,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相反,生動地反映了18年末至19年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社會狀況。這部帶有社會風情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了大批讀者,在今天仍然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在這部小說中,奧斯汀通過貝內特的五個女兒對終身大事的不同對待,展示了來自鄉鎮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對婚姻和愛情的不同態度,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不考慮以上因素就結婚也是愚蠢的。所以她不僅反對為了錢結婚,也反對把結婚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把男女雙方的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角伊麗莎白來自壹個小地主家庭,被壹個有錢人的兒子達西所愛。盡管家庭地位和財富的差距,達西向她求婚,但她拒絕了。伊麗莎白對他的誤解和偏見是壹個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傲慢其實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有這種傲慢,他和伊麗莎白就不可能有相同的思想感情和理想的婚姻。之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舉止和壹系列舉動,尤其是看到他壹改往日的傲慢態度,消除了對他的誤解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對達西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權利平等的追求。這就是伊麗莎白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來看,伊麗莎白聰明、足智多謀、勇敢、有遠見、自尊心強、善於思考。就當時壹個等字的小姐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品質,她在愛情問題上有了主見,並和達西結下了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閨蜜的婚姻,作為陪襯,與女主角的理想婚姻形成對比。比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婚後雖然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兩人之間並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其實是華麗外衣下隱藏的社會悲劇。

奧斯汀的小說雖然題材比較狹窄,故事也相當平實,但她善於在日常平凡的事物中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無論是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伊麗莎白和達西,還是被諷刺的韋翰和柯林斯,都真實感人。同時,奧斯汀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註重幽默和諷刺,經常用幽默的語言來襯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各具特色。

奧斯汀:寫幾個鄉下的家庭。

簡·奧斯汀(1775 ~-1817)是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以及根據它改編的電影大概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英國廣播公司最近的壹項調查顯示,《傲慢與偏見》在英國人最喜歡的小說中排名第二。《愛瑪》是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壹般認為她是最。

壹部成熟的作品。

簡·奧斯汀出生在英國漢普郡的斯蒂文頓,過著平靜而富裕的鄉村生活。兄弟姐妹八人,奧斯汀排行第六。她從未上過正規學校,但在9歲時,她被送到了她姐姐的學校班杜。她的姐姐卡珊德拉是她壹生最好的朋友,但奧斯汀的啟蒙教育比她父親更多。奧斯汀熱愛閱讀和寫作,當他十壹二歲時,他開始喜歡寫作。成年後,奧斯汀多次隨家人搬家。1817年,奧斯汀已經病了。為了求醫方便,他家最後壹次再次搬家。然而,到達曼徹斯特不到兩個月,她就去世了。死後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簡·奧斯汀從未結婚。他死時只有42歲。

奧斯汀幾乎所有的小說都經過了長時間的反復修改和改寫。她的第壹部小說是《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這兩部作品連同她死後出版的《諾桑覺寺》(1818)都寫於18世紀90年代,通常被視為她的早期作品。《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愛瑪》(1816)、《勸導》(1818)寫於19世紀,被視為後期作品。這六部作品總共才150萬字(中文),不算多。作品剛出版的時候,銷量不是很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以至於壹些評論家認為:“在作家中,簡·奧斯汀無疑是最接近這位大師的,這位女性堪稱英國的驕傲。她為我們創造了大量的人物……”(托巴·麥考萊)。另壹個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的人是現代美國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他說:“壹百多年來,英國發生過幾次有趣的革命。文學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望,但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卻經久不衰。”仰慕奧斯丁的作家,從沃爾特·司各特開始,可以說是層出不窮,粗略壹排:特羅洛普、喬治·艾略特、柯勒律治、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騷塞、艾沫·福斯特。然而,並不清楚她突出和偉大的點是什麽。弗吉尼亞·伍爾夫曾經說過:“在所有偉大的作家中,她的偉大是最難捕捉的。”

根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簡·奧斯汀是“第壹位現實地描寫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說家”。壹部反映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展現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了年輕女主人公從戀愛到結婚的自我發現過程。這種註重分析人物性格和女主人公與社會的緊張關系的方法使她的小說擺脫了18世紀的傳統,接近了現代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她的風趣和機智,她的現實主義和同情,她優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長期吸引著讀者。”並說:“那時候(指19世紀初)人們已經厭倦了誇張、戲劇化的浪漫主義小說。奧斯汀樸素的現實主義激發了清新之風,受到讀者的歡迎...直到20世紀,人們才意識到她是英國攝政時期(1810 ~ 1820)最敏銳的觀察者。她認真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文化素質,記錄了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評論家也欽佩奧斯汀小說的高超組織結構和她在平凡而狹窄的情節中揭示生活悲喜劇的精湛技巧。"

看了中外評論家對奧斯丁的分析和評論,筆者認為上面引用的簡短結論是最準確、最準確的。其中,唯壹沒有被突出的是奧斯汀在刻畫人物方面的巨大天賦(每部小說的主角都是年輕女性,但沒有壹個是壹樣的)以及她能從更高的角度冷眼看待和評論這些人物(尤其是她所鐘愛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奧斯汀曾經說過什麽是好作品。她說:“...壹些作品,展示了智力最強大的力量;其中,作者用最精挑細選的語言,向世人傳達了對人性最透徹的理解,對這多姿多彩的人性最恰當的描寫,對機智幽默最生動的表達。”(見《諾桑覺寺》第五章最後壹段)奧斯汀的作品中有幾部可以說是無愧於心的,都達到了這樣的水準。

奧斯汀的語言真的非常優秀,這對提高她的作品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的對話不僅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往往蘊含著主動性。當奧斯汀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通過和家人壹起表演來自娛自樂。寫好對話是她的專長。)部分敘述語言通常舒展緩慢,與她所寫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和人物身份十分相稱。作者偶爾用彎筆悄悄說幾句冷嘲熱諷的話,讓懂的讀者忍不住會心壹笑。(評論家沃爾特·艾倫曾說,整個《愛瑪》是“在嘲笑中構思的。”)在結構上,艾瑪也是極其勻稱的。除了全書的高潮部分,每壹章也都有精彩的“亮點”。這讓翻譯者在辛苦工作的同時也有了樂趣,仿佛“走在林蔭路上,山川相映,讓人應接不暇。”相信讀者在讀她的書時也會有同樣的體驗。有評論家說過:“在《愛瑪》中,整個主題就是女主人公痛苦地認識自己並逐漸放棄幻想的過程。”同樣,在譯者的翻譯和讀者的閱讀過程中,大家也逐漸認識了艾瑪這個形象鮮明,有各種利弊的形象。同時,通過這面鏡子的反射,我們可以對自己有比以前更深刻的認識。說到底,閱讀文學作品最大的好處,無非是通過這種活動,幫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會,了解世界。艾瑪的自信,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辦壞事,不願意承認錯誤,還有些勢利。這種性格缺陷不也還存在於我們自己和身邊的人身上嗎?而且不僅存在於個人,也存在於集體的人——小到壹個群體,大到壹個國家,不也是存在的嗎?

《愛瑪》由奧斯汀於1814年1月寫成,1815年3月底完成,年底出版(初版扉頁註明1816年)。1816年3月,《季度評論》發表了當時最著名的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他對奧斯汀的作品,尤其是愛瑪的長文贊賞有加。1817年7月18日,奧斯汀突然去世。《愛瑪》成為她生前最後壹部與讀者見面的小說。但是讀者不知道作者是誰。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以她哥哥的真名出版。

奧斯汀在世時,英格蘭由攝政王統治。他的父親喬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國會安排他攝政。1820年老國王去世後,攝政王為喬治四世繼承了王位。據說他很喜歡奧斯汀的作品,每個住處都有壹套。他還給奧斯汀寫了壹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並希望她將下壹部作品獻給自己。奧斯汀在信中說:“我很榮幸感謝王子。”同時,我有些違心地在艾瑪的書前寫了獻詞。據記載,攝政圖書館的負責人曾建議奧斯汀寫主題更大的作品。奧斯汀回信說:“我不寫傳奇。我必須保持自己的風格,走自己的路,雖然在這條路上可能再也不會成功。我相信在其他道路上我會徹底失敗。”奧斯汀告訴她的親戚,她所能做的就是“寫壹些鄉下的家庭”和“在壹小塊象牙(兩英寸寬)上畫素描”...用細細的畫筆。”今天,人們很自然地感謝奧斯汀沒有采納這個建議。而且她也不是純粹的“為了壹個小主題而壹個小主題”。她也能以小見大。在她的作品中,她關註女性、愛情和婚姻,探究社會在這些方面的謬誤和偏見,從而揭示人性中的壹些弱點。探索人性,這能說是寫壹個瑣碎的小主題嗎?古希臘人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認識自己”。這是他們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文字。大仲馬茶花女

中國第壹部翻譯的外國小說

創作了法國第壹個系列的“困境中的女孩”

壹份俗世的愛,完成了壹個美女的極致之美。

19世紀法國優秀作品

世界百部經典作品之壹。

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的經典翻譯。

在中國,《茶花女》是人們最熟悉和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壹。早在100多年前,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小說《茶花女在巴黎的遺產》用文言文翻譯出版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就在中國讀者中迅速傳播,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大仲馬聞名文壇的第壹部傑作。小說中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類的真情實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和尊重,體現了對人性的熱愛。這種思想和感覺引起了人們的* * *並受到廣泛歡迎。

據說《茶花女》壹經出版就轟動了全國。大仲馬壹舉成名後,將小說改編成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街道空無壹人。《茶花女》在社會道德上可能不會為大仲馬贏得壹個好的評價,但它確實讓作者死後流芳百世。人們津津樂道的“大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上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奇觀。

三年前生病無聊,拿起這本書躺在床上重讀。我甚至壹口氣看完,淚流滿面。年輕的時候,讀林琴南的翻譯《茶花女的遺產》很感動,但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我想我不會這麽投入。沒想到大仲馬影響了我的感情,所以想把這本書列為最愛。什麽讓我感動?主要是這個社會底層的女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但這類妓女和公子哥男的愛情故事,在中外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讓《茶花女》的情人阿曼德大部分時間都在復述自己的經歷,最後用自己的日記更深刻地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讓讀者感覺特別親切。

——著名學者袁興培

我看好朋友的《茶花女》看了十個小時。從晚上八點開始,我就拼命的讀。晚上看完,我就讓妹妹起來看。在翌晨的五點鐘,我姐姐回去睡覺了。我翻了第二遍,去渡口還書。記得停電的那個晚上,我點了兩盞油燈。仿佛聽到窗下有人在哭,我幾次拉開窗簾,看著那條白色的小路。我淚流滿面。

——著名詩人舒婷

《茶花女》影響很大。作為壹種流行,發生在壹百年前。當時“戊戌變法”失敗,民眾情緒低落。改良之路不可行,大家只好湊合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生逢其時。

——著名作家葉

翻譯最早的法國小說

1848年,法國作家大仲馬出版了他的名著《茶花女》。小說問世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很快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千千成千上萬的讀者為這個不幸的美人和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流下了同情的眼淚。這部小說在中國的第壹批讀者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法國留學生。直到小說發表半個世紀後的1898年,才由林紓在《壹個有才華的翻譯家和幾個學者》中翻譯成中文,為中國的讀者所知。據考證,1897年的壹天,從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去看望憂國憂民的林紓。當時國家正在遭受外國列強的侵略,林紓本人也遭受了中年喪妻之痛。他對他說:“我讓我兒子翻譯壹本書,這樣我可以打破沈默,我也可以介紹壹本名著給中國,這比皺眉頭強多了。”林紓聽後覺得有道理,便讓王口述,自己做筆記,共同翻譯了大仲馬的這部小說,書名是《茶花女在巴黎的遺產》。

《茶花女的遺產》的譯本於1899年2月以尹素書店的名義首次印刷。1901年以《玉清姚遠館》名義再版,也是木刻版;1903年由文明書店鉛字印刷,發行第三版。"由於這部小說內容新穎,翻譯感人,因此在國內很受歡迎,不脛而走。"嚴復曾贊道:“可憐的《茶花女》卷,已經把智娜的腸子完全弄斷了。”總之,“譯本出版後,對中國文壇產生了很大影響,使傳統才子佳人愛情小說迅速被淘汰。”?參見《1840年至1919年中國現代文學叢書》,英譯本《解決問題》。中國的小說家“在《茶花女》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或模仿下,寫出了許多具有新意義、新結構的愛情小說”?施蟄存的話。

大仲馬的《茶花女》就這樣被翻譯成了中國第壹部外國文學作品。據統計,自1980年《茶花女》新譯本問世以來,累計印數已達壹百多萬冊。

  • 上一篇:美發和燙發課程

    做了五年發型師,現在要學燙發課程和造型課程。哪裏可以教好他們?

    目前中國比較好的學校有沙宣美發學校和托尼英蓋美發學校。沙宣回校的技術重點是藝術性和準確性,托尼英蓋的技術重點是實用性和系統化。我在上海托尼英蓋美發學校學習的新銳碩士課程,由DK教育團隊授課。切割課程非常好。發型設計課程可以結合剪發做出各種發型,燙發設計課程可以隨心所欲的燙出自己心中的發型結果,系統化。<

  • 下一篇:有哪些大氣汙染治理概念股的龍頭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