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七年級政治問題

七年級政治問題

彜族

劉伯承和小葉丹的故事(《義海聯盟》)

即使在槍林彈雨和疲勞中,紅軍在千山萬水中跋涉,仍然高舉理想和信念:為全世界勞動人民謀幸福,不分種族和地區。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紅軍以寬廣的胸懷處理了復雜的民族問題,成為我們黨今後民族政策的典範。

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征中的主要活動區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和西北地區。長征大約有三分之壹的時間和行程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如此長時間、廣泛地接觸少數民族,在中國* * *產黨歷史上還是第壹次。在這艱難的歷程中,出現了壹系列感人的篇章,而易與海的結盟無疑是這壹系列中最感人的篇章,成為千古佳話。

從某種意義上說,紅軍長征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政策的勝利。

彜海,彜語稱為“烏勒蘇坡”,意為海子,位於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冕寧縣,距冕寧縣城以北47公裏。是海拔2286米的高山淡水湖,面積218.5畝。湖水清澈如鏡,周林郁郁蔥蔥。

彜海所在的托烏區是冕寧縣最大的彜族聚居區,解放前後壹直如此。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彜族人世代生活在這個山區。這裏自然風光優美,但生活條件艱苦。

8月6日,本報長征采訪團來到彜族海邊,來到彜族聯盟紀念館,來到劉伯承與小結盟的地方。這是紅軍長征中“義海聯盟”這出戲的高潮。然而這部劇的開頭和結尾遠比話劇復雜。記者在涼山州采訪近壹周,對這段歷史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劉伯承決定借此機會過彜區。

8月4日,記者從涼山州首府西昌乘坐長途汽車前往冕寧。前半段路是高速路,到了瀘沽鎮,大巴下了高速。

瀘沽鎮也是紅軍選擇路線的岔路口。

據涼山州編年史辦公室主任李誌華和冕寧縣編年史辦公室主任王大釗介紹,紅軍從西昌趕到瀘沽,從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壹條是過鄧香營,壹條是渡河到大樹堡,壹條是富林,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還有壹條是經過冕寧、大喬鎮、托吾到安順場,這是壹條崎嶇的山路,特別容易通過。

紅軍熟練地渡過金沙江後,中央軍委的意圖是迅速北上,渡過大渡河,向四方面軍靠攏,在川西北建立蘇區。5月20日拂曉,1935,劉伯承、聶率領紅軍先遣隊到達瀘沽鎮。此時,楊得誌、李林率領的紅軍第壹團已提前到達瀘沽待命,並派出偵察隊到前方偵察。

這時在冕寧縣,有幾個青年學生,包括陳葉平、廖、李祥雲等,是地下黨員,影響了周圍壹批進步青年,形成了壹個小集團。關於冕寧乃至西昌地區地下黨的壹些故事,下面我們有專文告訴讀者。這時,冕寧的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采取行動,歡迎紅軍的到來。冕寧地下黨鄧明宏、李湘雲、、向、分兩路去打聽紅軍的消息。在宋林和瀘沽,他們分別會見了紅軍。

劉伯承和聶見到了這些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劉伯承根據他們關於冕寧黨組織、瀘沽以北路線和敵情的報告,並根據紅軍偵察隊獲得的情報,認為敵人已確定紅軍將走西昌至涪陵的道路,以涪陵為防禦重點。劉伯承建議軍委改變行軍路線,走冕寧、安順昌路線。

劉和聶立即起草了壹份電報,送到了電臺。但是中央軍委處於行軍狀態,聯系不上。劉和聶經過討論,決定先派第壹團到冕寧,然後再與軍委聯系。

首次提出“長征”壹詞。

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裏在他的著作《長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寫道:“在過去幾個月的行軍中,這裏的人們是最熱情好客的。他們送來了壹桶桶糖果、壹籃籃新摘的杏子和壹串串紅櫻桃...人們放鞭炮,擺大排檔,請紅軍喝糖水。士兵們不得不為茶付錢,這讓村民們很生氣。街上到處都掛著標語:‘歡迎紅軍’,‘支持生產者黨’。”

冕寧人對紅軍的熱情,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在得知本報記者的采訪意圖後,冕寧縣宣傳部給予了我們格外熱情的支持。冕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親自陪同記者在渤海采訪,縣委宣傳部長親自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紅軍長征在冕寧創下了四個第壹。

■第壹個第壹:冕寧是紅軍長征以來進入的第壹個縣城。聽說紅軍來了,國民黨的縣長鐘伯勤帶著少量部隊逃走了,冕寧成了壹座無人看守的空城。當年5月26日上午1左右,紅軍先頭部隊進入冕寧縣城。劉伯承、聶等紅軍領導人入城後,把指揮部設在天主教堂。政委聶·榮臻用法語同五名法國修女交談,勸她們不要驚慌。劉、聶與軍委取得聯系後,軍委表示完全同意他們經冕寧、安順場北上的建議。

■第二個第壹:紅軍在冕寧建立了第壹個縣級革命政權。緊接著黨中央進駐冕寧縣,5月22日上午,政治局委員、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長陳雲在總政治部總部接見了地下黨西昌支部委員陳葉平,了解西昌、冕寧地下黨和地方情況。此後,立即召開會議,正式決定成立冕寧縣革命委員會,以陳野平為主席,李景泉為副主席,鐘芳、肖培雄、李發明為委員。革命委員會由財政和糧食科、弱小民族科和行政科組成。陳雲起草了革命委員會的通知。

5月23日上午,冕寧縣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立大會在冕寧縣文廟大成殿前舉行,近千名彜族和漢族群眾參加。會議由陳野平主持,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在會上講了工農武裝起來革命求解放的道理,李景泉也在會上講了話。

■第三個第壹:長征時,紅軍在冕寧組織了第壹支農民地方武裝“冕寧縣抗捐軍”。紅軍幹部黃應龍任總指揮,陳野平任政委。抗捐戰士戴紅袖章,有的槍是紅軍發的。當時全縣有500多人參加了反捐軍。

■第四個第壹:“長征”壹詞最早是在冕寧提出來的。5月22日,紅軍在冕寧縣貼出朱德簽署的《中國工農紅軍通知書》。全文是: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所有的野蠻人都是兄弟姐妹。

恨四川軍閥,壓迫洋人太毒;苛捐雜稅,濫殺無辜。

紅軍長征勢如破竹;我來到川西是為了尊重外國人的習俗。

軍紀很嚴,不動壹滴;糧食買賣公平,價格充分。

當我疏遠群眾時,不要懷疑或畏縮;趕快聯合起來趕走軍閥。

建立彜族政府,彜族管理彜族;真正的平等自由,再也不被欺負了。

希望努力把這個宣傳播出到川西去。

此前,中央紅軍的文獻中只出現過“西征”和“遠征”兩個字。只是在那以後,紅軍的電報中出現了“長征”、“壹萬八千裏——李龍進軍”、“壹萬裏——李龍進軍”、“二萬五千裏——李龍進軍”等字樣。

當然,比第壹次出現“長征”二字更重要的是這份紅軍公報所體現的民族團結平等精神。正如彜族出身的原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敬華所說,短短156字,形象地闡述了中國* * *產黨在民族問題上的基本主張,奠定了彜海結盟的基礎。

宣布的當天,劉伯承、聶率領的紅壹方面軍先頭部隊已向彜區進發。

小葉丹以他的個人魅力獨占鰲頭。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介紹壹下本文的主角之壹,小了。

在西昌,記者見到並采訪了小的孫子,33歲的,他現在是涼山州安監局的壹名幹部。

沈建國說,當紅軍進入涼山時,黑彜家族大大小小的分支統治著四川涼山的彜族地區。每個家族分支都有“素衣”(即頭人或首領——編者註)。領導者既不是靠遺傳,也不是靠任命,而是靠個人修養和品行,是在社會實踐中憑借個人人格魅力自然產生的。他的祖父蕭就是這樣壹個“蘇毅”。小葉丹從小就很聰明,十幾歲時就能言善辯,精通中文。長大後,他能公正地解決家裏的任何問題,在那壹帶形成了影響力,所以被推為“蘇毅”。蘇毅不是壹個家族分支中唯壹的壹個。例如,小只是家族支系中的壹員。白怡在這樣的社會裏處於奴隸般的沒有權力的地位。

“彜海聯盟”時期,冕寧縣托吾彜區,距方圓幾百公裏,由吉果(吉谷)、羅紅、武羅三個黑彜家族統治,各有勢力範圍和軍事武裝。

  • 上一篇:人類在太空能懷孕嗎?
  • 下一篇:烏幹達前總統阿明:在位期間外出叛變奪權時被暗殺22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