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泰山的歷史演變

泰山的歷史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中國建立了伯夷。博邑在秦時改為博陽郡,漢初改為博郡,泰山郡改為博郡。漢武帝第六年(公元前110),泰山縣衙遷至高楓(今岱嶽區範鎮古賢村)。

北魏時,博縣改為博平縣,泰山縣遷至博平。北齊時,博平改博縣,泰山縣廢,東平縣立。隋開帝元年(581),東平郡廢。隋開帝十六年(596),博縣改為溫陽縣,後改為伯城縣。唐乾豐元年(666年)改為乾豐縣。唐元年(668年)復建亳城縣。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為贛鋒縣。

宋開寶五年(972),贛鋒縣遷至岱嶽鎮(今臺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乾豐縣為豐府縣。

金天惠十四年(1136),在豐府建立泰安軍,泰安由此得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州為府,在泰安設郭縣。民國二年(1913)離開泰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臺城是泰安的派出機構,是泰安縣的駐地。1958年6月,泰安城關鎮及周邊村莊劃出泰山城。同年165438+10月29日,泰山市與泰安縣合並成立泰安市。1963年4月撤市復縣。

1982年3月,泰安縣更名為泰安市。

1985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泰安地區,設立泰安市(地級)。原泰安市(縣級)分泰山區和郊區(2000年改為岱嶽區)。

1985建市時,轄岱廟、菜園、臺前、周顛四個辦事處和小辛莊、黃山頭、大津口、徐家樓、上高、桑家團六個鄉鎮。

165438+10月,撤銷小辛莊鄉、黃山頭鄉、周顛鎮,桑家疃鄉與上高鄉合並。全區行政區劃調整為岱廟、菜園、臺前、周顛四個街道辦事處和大津口、徐家樓、上高三個鄉鎮。

七個鄉鎮的面積分別是:菜園辦事處9.9平方公裏,戴廟辦事處9.01平方公裏,臺前辦事處70.21平方公裏,粥鋪辦事處94.26平方公裏,上高鄉30.18平方公裏,徐家樓鄉18.85平方公裏,大金口鄉55.47平方公裏。

1997,泰山區面積288平方公裏,轄4個街道3個鄉鎮:財源街道轄3個行政村,人口98996人,其中農業人口4863人;臺前街轄16個行政村,人口121812,其中農業人口12203;岱廟街道轄6個行政村,人口132367,其中農業人口8100。粥店街道轄30個行政村,人口56482人,其中農業人口29871。徐家樓鄉轄12個行政村,人口22755人,其中農業人口13990人;上高鄉轄20個行政村,人口38646人,其中農業人口32899人。大津口鄉轄7個行政村,人口11244,其中農業人口10882。

1998泰山區面積288平方公裏,轄4個街道3個鄉鎮:財源街道轄1個行政村;臺前街轄16個行政村;岱廟街道轄6個行政村;粥店街轄30個行政村;徐家樓鄉轄12個行政村;上高鄉轄20個行政村;大津口鄉轄7個行政村。

6月4日1999泰安市泰山區周顛街道辦事處劃歸泰安郊區管轄,郊區盛莊鎮、邱家店鎮劃歸泰山區管轄(字[1999]第144號)。截至1999年底,全區轄戴廟、菜園、臺前3個辦事處,大津口、徐家樓、上高、盛莊、邱家店5個鄉鎮,94個村委會,57個居委會。

2000年,泰山區面積337平方公裏,轄3街2鎮3鄉:岱廟街道轄18個行政村;財源街道轄21個行政村;臺前街轄18個行政村;省轄鎮轄40個行政村;邱家店鎮轄44個行政村;上高鄉轄20個行政村;徐家樓鄉轄15個行政村;大津口鄉轄7個行政村。

2001泰山區面積337平方公裏,轄3街2鎮3鄉:岱廟街道轄17居委會,2村委會;財源街道轄20個居委會,1個村委會;臺前街轄2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省轄鎮轄40個村委會;邱家店鎮轄44個村委會;上高鄉轄20個村委會;徐家樓鄉轄3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大津口鄉轄7個村委會。

2002年6月20日,省政府批準撤銷泰安市泰山區徐家樓鄉,在原徐家樓鄉行政區域內設立徐家樓街道辦事處,辦事處設在原徐家樓鄉人民政府。撤銷上高鄉,在上高鄉原行政區域內設立上高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進駐原上高鄉人民政府。截至2002年6月65438+2月31,泰山區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

  • 上一篇:論文開題模板ppt——如何做畢業開題報告PPT
  • 下一篇:孫儷黑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