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燈具和材料

古代燈具和材料

通用燈具的發展歷程

物理學教授的大膽想象1802年,在俄羅斯彼得堡的外科醫學院,壹位名叫彼得羅夫的物理學教授宣布,他打算“用電取光”。19世紀初,在篝火、宋明、動植物油、煤氣仍是主要照明方式的時候,在電還是個新事物的前提下,這個決定無異於天方夜譚。然而,彼得羅夫的熱情並沒有被公眾的冷嘲熱諷所壓制,因為不久前,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通過放風箏畫火花的方式獲得了靈感:電池兩端用導線連接時產生的火花能否成為照明用的持久燈?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彼得羅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雖然他生前從未見過“持久之光”,但彼得羅夫發現了“電弧”——“如果兩根碳棒相互靠近,它們之間會出現非常明亮的白光或白色火焰,使碳棒或快或慢地燃燒,並能完全照亮黑暗的房間。”這是關於電照明的最早說法。電弧的發現標誌著從電到光的轉變邁出了決定性的壹步。

從弧光燈到白熾燈

幾乎與此同時,1809年埋頭於電化學研究的英國著名化學家大衛也發現了電弧。他自己做了壹個大蓄電池,用了2000個伏打電池,得到了更強更亮的電弧。

彼得羅夫和大衛的實驗裝置類似,實際上是壹種新型燈的原型——碳電極弧光燈。當時這種燈用的是普通木炭制成的碳棒,燃燒速度太快,耀眼的電弧仿佛曇花壹現。

大約30年後,有人想起並應用堅硬致密的焦炭代替普通木炭。因為焦炭燃燒速度比木炭慢,所以弧光發光的時間要長得多。

後來,法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電弧裝置上安裝了時鐘裝置,使其能夠自動調節兩根碳棒之間的距離。就這樣,第壹盞碳弧燈正式誕生了。

1876年,俄羅斯電工雅布·洛契科夫改造了弧光燈。他取消了復雜的時鐘機構和磁燈調節裝置,讓兩根碳棒並排站著,中間隔著壹塊用粘土或石膏制成的絕緣片。他還使用了壹種可以不斷改變電流方向的裝置,使兩根碳棒交替充當陽極和陰極,使兩根碳棒的燃燒速度基本相同,兩端之間的距離可以保持不變。因為這兩根碳棒並排而立,發光時就像蠟燭壹樣,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電蠟燭”。電蠟燭發出美麗的淡紅色或淡紫色的光,每支蠟燭可以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在65438+1970年代的後期,電蠟燭風靡壹時。法國通用電氣協會投資制造的電蠟燭曾被用作路燈,壹根壹根地在街頭點燃。僅在巴黎,就用數千支電蠟燭取代了街頭原有的7萬盞煤油燈,讓繁華的巴黎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電蠟燭還照亮了倫敦、英國和古波斯的街道,照耀著羅馬大劇院和柬埔寨王宮...

弧光燈的問世開辟了電燈照明的新時代,在人類照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弧光燈因其光度強、發光效率高、顯色性好,在印刷、制版、電影放映等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至今仍占有壹席之地。而電蠟燭耗電量大,壽命短,會產生有害氣體,所以在白熾燈出現後幾乎消失在照明領域。

65438年至0879年,愛迪生在前人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制造了世界上第壹批實用的碳絲白熾燈。愛迪生用改進的碳化法,將壹根棉線鋪上碳粉,彎成馬蹄形,放入粘土坩堝中高溫加熱制成燈絲,然後密封在玻璃燈泡中,小心地抽空裏面的空氣。當年的10和21這兩天,這個燈泡就開始亮了,持續亮了45個小時!愛迪生對白熾燈的發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不成熟到成熟

白熾燈的光輝深入人心,大量的發明家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事實上,在碳絲白熾燈誕生之前,人們就試圖用各種難熔金屬作為燈絲,而在白熾燈問世之後,人們又不遺余力地尋找理想的燈絲。終於在20世紀的第九年,美國人柯立芝發現了性能優異的燈絲材料——鎢。鎢有許多顯著的特性,它的熔點比其他任何金屬元素都高,加熱時蒸發小,所以鎢是最適合做燈絲的材料。用鎢絲做燈絲制作白熾燈,是照明技術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鎢絲的引入使白熾燈在與煤油燈、煤氣燈、汽油燈的競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鎢絲的應用有力地推動了電照明行業的發展,開辟了電照明技術的新時代。

白熾燈的改進並沒有因此而自滿。1913年,朗繆爾首次在玻璃燈泡中充入氮氣,這是白熾燈在燈絲由碳絲改為鎢絲後的又壹重大創新。玻璃燈泡充氮氣時,燈絲周圍形成壹層薄薄的穩定氣體保護層,使燈絲能夠在較高溫度下工作,有效抑制鎢絲蒸發,克服了鎢絲在使用過程中的性能缺陷(直到今天,充氣仍是燈泡制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

後來,為了提高白熾燈的發光效率,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人們再次在燈絲的組成和結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發明家引進了壹種新元素——錸。錸的優點是熔點高,耐腐蝕,機械性能好,電阻率比鎢高得多。鎢絲鍍錸後,強度和電阻大大增強,使用壽命可延長5倍!同時,人們開始將燈絲做成螺旋狀,壹方面可以減少占用空間,提高發光效率,另壹方面可以繼續減少鎢的蒸發,延長使用壽命,可謂壹舉兩得。1936年,人們做出了雙螺旋燈絲,把充氣白熾燈的工作溫度提高到了2500以上,攝影用白熾燈甚至達到了3000:第壹代白熾燈已經成熟。

整個20世紀直到20世紀,白熾燈壹直是照明電器大家族中壹道亮麗的風景線。雖然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比白熾燈更優秀的熒光燈、日光燈、霓虹燈...但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中,普通白熾燈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老的煤油燈,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汽車車燈的發展歷史

據說最早的汽車大燈是家用手提燈。1887,壹個司機在黑暗的荒野中迷路了,壹個農民用手提燈把他領回家。

1898年,電動車哥倫比亞用電做大燈和尾燈,於是大燈誕生了。原來的大燈不能調光,所以路過的時候有點刺眼。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采用了附加的光度調節器。這種前燈可以垂直移動,但是駕駛員必須下車移動夾具。

1925年,導航公司普及了雙線燈泡,遠光燈和近光燈的調節由安裝在轉向柱上的開關控制。

轉向燈的使用非常有趣。1916,壹個叫C的美國人?h?托馬斯的手下在手套上放了壹個帶電池的燈泡,這樣晚上開車時,對方司機就能看到他的手勢。

1938,別克汽車廠家提供了轉向燈作為選裝配件,但只安裝在車尾。

1940後,車頭還配有轉向燈,信號開關有隨時調節的功能。

1906,世界上第壹次用電池供電的電燈照明。

1909年,首次使用乙炔燈作為調光裝置。

1916年,美國使用了行車燈。

在1920中,當選擇倒檔裝置時,使用倒車燈。

1920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首次安裝了室內燈。

在1926中,通用汽車公司將前照燈變光器開關從方向盤上移到了地板上。

1938首次采用封閉式內燈。

1898年,美國電氣公司將電燈的拋物面反射器擴展到大燈、側燈和尾燈。

霓虹燈的歷史

霓虹燈,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氣體放電光源

在1。1893,摩爾和蓋斯勒最初的霓虹燈模型出現了。

2.1910第壹盞商業霓虹燈亮相巴黎皇宮大廈。1915法國克勞德獲得第壹項霓虹燈發明專利。

3.最初的霓虹燈使用氣體放電原色或彩色玻璃管,到了1930,出現了熒光霓虹燈。

4.1926中國第壹個霓虹燈廣告出現在上海南京東路埃文斯圖書館的窗戶上。

5.1927中國第壹盞霓虹燈由上海遠東化工廠制造,用於上海中心酒店。

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霓虹燈逐漸發展起來。到1949,全國大概有30家霓虹燈廠。

7.1949-1979中國霓虹燈停滯期。

從8.1980開始,中國的霓虹燈蓬勃發展,大約有1萬家霓虹燈制造、原材料和器件工廠。

NEON源自英文單詞NEON SIGN,實際上是NEON的音譯。現在人們已經把霓虹作為壹個特殊的詞。

霓虹燈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對氣體放電的研究。當電流通過含有少量正負離子的氣體時,在紫外線、宇宙射線和少量放射性物質的作用下運動,與中性氣體分子碰撞後,中性分子電離,因此離子的數量加倍。當電流通過氣體時,伴隨著發光,稱為輝光放電。它的發光顏色隨著氣體的填充而變化。法拉第的理論和他在實驗中的成就為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霓虹燈起源於法國。當時使用的燈體玻璃管直徑為45 mm,先將玻璃管彎成所需的字符或圖案,再用10000伏電壓的1變壓器供電使其發光。當時燈管兩端的電極是石墨做的,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氣體,前者會發出紅光,後者會發出白光。因為這兩種氣體是活性的,所以容易與石墨電極發生反應。陰極飛濺的石墨在玻璃管內壁迅速形成壹層黑色膜層,大量吸收充入燈管的氣體,使燈管充氣壓力迅速下降,造成霓虹燈壽命短。當時為了解決這壹問題,在霓虹燈管上增加了1專用電磁閥,並在霓虹燈使用壹段時間後向燈內補充壹定量的氣體,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所以這種燈不僅壽命短,制造工藝復雜,而且價格昂貴,很難普及。

在1907到1910年間,科學家克勞德和林德發明了液態空氣分餾法。采用本發明,霓虹燈內充入壹定量的惰性氣體,明顯減緩了燈管內氣體的消耗速度,豐富了色彩,可產生紅、綠、藍、黃四種顏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光致發光材料被開發出來。這種材料不僅能發出各種顏色的光,而且發光效率高,我們稱之為熒光粉。將該熒光粉應用於霓虹燈的生產後,不僅霓虹燈的亮度明顯提高,而且燈管的顏色更加鮮艷多樣,制作燈具的工藝也得到簡化。所以二戰結束後,霓虹燈發展很快。

壹般情況下,霓虹燈的壽命要比熒光燈和白熾燈長。要達到這壹水平,我們必須做三件事:

1,制作人員過硬,排氣人員轟擊脫氣得當徹底;

2.啟動它的變壓器不應過載;

3、安裝人員認真合理安裝;只要滿足上述要求,實踐證明霓虹燈

壽命比熒光燈和白熾燈都長,公司就有這樣成功的例子。

霓虹燈設備和顏色代碼

霓虹燈顏色代碼

燈腳:固定霓虹燈的專用耗材,分類為:

·有機燈座: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優質燈座具有優異的透明性、耐候性、耐酸堿性,可使用8年以上。是塑料燈座的替代品,主要用於霓虹燈的密集直管。但如果是再生材料,使用壽命會大打折扣。

·塑料燈座:采用優質塑料制成,有紅、藍、白、黃、綠等幾種顏色,使用壽命3-5年。但如果是回收料的話,使用壽命會大打折扣,可能不到半年就“壞”了,主要用於霓虹燈。

·玻璃燈腳:玻璃材質,耐候性強,可使用8年以上。主要用於彎曲燈管,如字管。

電極:霓虹燈的“心臟”。

·無論“轟擊脫氣”還是“抽真空”,電極越好,霓虹燈壽命越長,主要是雲母和陶瓷環,陶瓷環比雲母好。

·電極越好,霓虹燈壽命不壹定越長。霓虹燈的壽命與“轟擊脫氣”和“抽真空”有直接關系。再好的電極,如果“轟擊脫氣”不徹底,也未必有普通雲母電極壹樣的壽命。

氙燈的發展歷程

氙燈又稱氣體放電燈,由飛利浦公司歷時五年研發成功,較早主要用於工業和建築照明。它的優點是照明亮度高,照射時間長,穩定性好,省電。氙燈壹般分為120V、240V、380V三種,瓦數從幾十瓦到幾千瓦不等。汽車氙燈是在工業氙燈的基礎上改進的。汽車氙燈電壓為12V,瓦數為35W和55W。大部分車都是35W,少數55W裝遠光燈。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主要生產汽車氙燈的廠家,在技術上壹直以歐洲為代表。歐洲普遍認可的品牌有:海拉;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博士(博世);朗威,五大廠商。在汽車氙燈的型號上,已經發展為專用型和大眾型兩大類。壹般歐洲提供給世界各大汽車廠商的車型都是特殊車型,車型有D2S/D2R,根據海拉的車燈總成來確定。大眾車型主要是按照車燈原有的鹵素燈型號來配備的。H1,H3,H4,H7,9005,9006,朗威還推出過H10,H11,H13,9004,9007等型號。

■氙燈具有以下特性:

1,色溫高,藍光色。看起來更帥。K數是K數的符號,壹般鹵素燈的色溫在3000以下。氙燈壹般4500k起步,7000k很常見。前兩天看到壹哥們說有12000k K的氙燈,他瘋了,肯定是藍紫的。壹個高K數壹般在更接近陽光的時候更容易接受,但是我覺得高色溫真正的好處只是好看而已,其他影響並不大。

2、高亮度,註意色溫和亮度是根本不同的概念,氙氣燈不是因為色溫高,而是因為亮度高。亮度的單位是流明,氙燈的流明數壹般是普通鹵素燈的三倍。

3.其他大象耗能少,壽命長,跟我們關系不大。

■安裝氙燈前必須了解的幾個問題:

1,氙燈的分類,氙燈按照燈泡的形式分為六種。遠光燈帶透鏡和近光燈帶透鏡(以上兩種燈壹般用於pst、奧迪等原裝氙燈系統。)h1(遠光燈燈泡)、h3(霧燈)、h4(近光燈泡)和h7(近光燈泡)。

2.有兩種方法可以修改氙燈系統。

a)壹種是更豪華的通用名稱修改――即大燈的通用名稱和燈泡的全部更換。這種方法沒有效果,但是有兩個局限性:壹是價格太高;寶來擁有超過65,438+00,000個海拉組件,4000-5000個燈泡返回海拉。第二次裝配受到原始制造商配件的限制。如果完全沒有氙燈總成,那就沒辦法了。比如小切口肯定不是原裝氙燈。

b)第二個只是換燈泡。

3、改裝的過程:只更換燈泡的氙氣燈,產品包含四個部分:升壓器和鎮流器。上面兩個東西是煙盒大小的鐵盒子,固定在車裏就行了,燈泡,電線。不需要修改線路,只需要將原本連接燈泡的線路連接到升壓器上即可。很簡單。

4.決定修改前必須考慮的風險:

a)關於高頻幹擾:氙燈啟動需要3秒。五萬伏的高壓。有壹定的可能性會幹擾車內的電器,比如音響,寶來好像會幹擾雨刮。發生的比例很小,但有可能,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b)關於穿透性問題:氙燈的K值相對較高。根據光學原理,K值越高,越容易被K值低的光線遮擋。壹般路燈只有2000k K以下..效果不明顯。需要適應。但是妳看看反光板就知道燈的亮度夠了。周圍環境越暗,氙燈的效果越好。尤其是走在漆黑的山路上,妳會覺得他很可愛。但是有壹個問題值得註意:雨雪霧天氣氙氣燈的穿透力比較差,下降比較厲害。需要考慮壹下喜歡極限越野的兄弟從實際應用來看,北京已經下過幾次雨雪。氙燈的穿透力雖然降低了,但並不比鹵素燈差多少,因為亮度降低了壹半,比鹵素燈更亮。

c)關於光喇叭:由於氙燈本身的特性,從點亮到最大亮度需要幾秒鐘。感覺可能不是隨意閃大燈。從實際反饋來看,沒那麽嚴重:首先大燈第壹次閃的時候,光線很弱,但還是那句話——不過用壹半亮度就夠了,比鹵素燈亮很多。還有——然後閃大燈,基本不會有亮度滯後。應該是電容器。氙燈不會對光喇叭有很大影響。

d)關於氙燈安裝後的效果:安裝後最重要的效果有兩個:壹是調光,妳必須調光。因為氙氣燈已經很亮了,如果不稍微調壹下,對其他車輛影響很大。所以壹定要調暗,為了別人。第二,很重要:是燈具的普遍品質,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壹般來說遠近光的圓形燈碗效果很好,效果最差的是遠近光壹體的方形底座的燈,其中寶來最差。不幸的是,車曉就是這種情況。小截燈我沒仔細看過。感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看看小切口的光線是不是很發散,如果不是很發散的話。應該問題不大。如果太發散,就算了。

e)安全性:氙氣燈應該是比較成熟的改裝,不改變原車接線應該沒問題。關鍵是把所有零件都修好。另外,雖然只有35w,但是發熱還是挺厲害的。不要用劣質燈座。

  • 上一篇:向男女英雄獻花的網上留言
  • 下一篇:山西農業大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