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地質災害分析

中國地質災害分析

減輕自然災害的活動受到全世界的關註,我國政府也是如此。今天,人類已經擺脫了對自然災害的盲目,開始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的減災活動。中國氣象局和國土資源部在天氣預報中每天都進行區域災害預報。人類與自然災害的鬥爭已經開始了壹個新時代。減災壹定要對災情、減災技術、減災效益有了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為此,以下簡要分析我國地質災害的地理分布特征、災情和減災效益,為減災活動提供宏觀認識。

1.中國地質災害的地理分布特征

中國地質災害的地理分布受中國大地構造的嚴格控制。世界上地質災害的重災區有兩個地帶,壹個是環太平洋;另壹個是地中海。中國位於環太平洋帶,也是地中海帶和太平洋帶的扭折帶。具體來說,中國位於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蒙古板塊的擠壓三角地帶。在這三大板塊的擠壓下,中國大陸形成了兩大地殼活動帶:大家經常提到的南北帶和東西帶。實際上南北帶呈Y型,東西帶呈NE向。在這個大輪廓的控制下,中國的強震區、強滑坡區、強泥石流區都分布在這個帶上。這壹帶的地質災害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都要嚴重。中國的地質災害真的很嚴重,中國東部不是鐵板壹塊,而是壹個個破碎的地塊。其內部起伏不壹,起起落落,控制著本區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它還控制著該地區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和發展。比如洪災,人們只認為洪災是水文因素造成的,但實際上,洪災區主要受地質構造因素控制。現在的洪水區都是現代地殼沈降帶。目前的防洪對策是築堤擋水,治標不治本。其實“奔”就是地殼下沈。盲目加高大堤遲早會釀成大禍。因此,筆者認為還應從地質角度考慮防洪措施。

2.中國地質災害分析

下面舉幾個例子,然後簡單分析壹下。

(1)地震災害: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地震有4000多次,造成346人傷亡,230多萬人死亡。地震災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654.38+0億至20億元,死亡人數約為2000至3000人。地震尤其嚴重。

(2)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我國是壹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9%。河流縱橫交錯,山谷分布廣泛。在地殼運動、大氣、地震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每年都產生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據四川省統計,從1981到1985五年間,壹次暴雨引發的滑坡超過1000次的有28個縣,超過100次的有14個縣,超過20000次的有3個縣。雲南、貴州、陜西、四川是我國崩塌滑坡的多發地區,情況也差不多。我國受泥石流災害威脅的縣有70個,1,975 ~ 1,984,10年內,我國18個省、市、區爆發泥石流,造成21.36人死亡,毀壞農田65.66萬畝,房屋1.807萬間。綜合分析現有統計數據,包括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面沈降等地質災害,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億至30億元。

(3)災害性水土流失:國際上規定土壤侵蝕模數超過1萬t/km2為災害性水土流失。我國西北黃土丘陵區有5萬km2,長江流域坡度大於20°的坡面都屬於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此外,覆蓋厚度對土壤侵蝕也有很大影響。比如西北黃土地區土層厚度幾十到幾百米,水土流失只是造成耕地肥力降低;而長江上遊的土層極薄,只有幾十厘米到幾米。水土流失使耕地變得貧瘠,失去了耕作條件。長江上遊坡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25億元。四川省耕地面積已達1167萬畝。在湖北鄖西縣,40個自然村因為石板地不得不移民。這種災難在貴州和雲南也大量出現。

(4)沙塵暴和荒漠化災害:我國沙塵暴和荒漠化災害面積為654.38±0.509萬km2,占國土面積的654.38±0.07.5 %,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中國的荒漠化土地擴大了5萬平方公裏。據初步統計,我國每年因沙塵暴損失6543.8+0.5億元。

(5)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由於盲目活動,人類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誘發了大量的地質災害。人口越集中,人類誘發的地質災害越多。我國東部地區是人口和經濟最集中的地區,人類活動頻繁,由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較為常見。我們通常稱之為工程地質災害,如礦山建設、地下水開采、交通建設、石油開采等人類活動都會誘發地質災害。這種地質災害,就其單個損失而言,並不算大,但加在壹起,數字是非常可觀的。總的來說,我國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損失非常巨大,估計每年經濟損失約1 ~ 20億元。總的來說,我國仍然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人們往往認為這是氣候造成的,但實際上主要是人類活動誘發的。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得到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90 ~ 1100億元(1989統計)。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自然災害總損失的1/16,相當可觀。地質災害的主要威脅在居民區和工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是瞬間的,而是長期的,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地質災害有兩種,壹種是生動的,比如地震;另壹種是無聲的,比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生動的東西容易被重視,無聲的東西容易被忽視。關註無聲災難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按其發生的時間尺度可分為三種:①突發性,發生在幾分鐘、幾小時內;(2)中等速度,發生在幾天、幾個月內;(3)慢性,幾年或幾十年或幾百年發生壹次。比如中國西北戰國時期的晉國,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那裏林木蔥郁,物產豐富。現在植被稀疏黃土遍地,山西北部壹片荒涼。這是長期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慢性災害的結果。威脅到我們後代的生存,問題很嚴重。這是我國地質災害的概況。

3.減災的例子和好處

中國在減輕地質災害方面做了壹些工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工程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如施工地質超前預報、隧道塌方監測預報、煤礦突水預測、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各類工程地質災害預測。

(2)自然地質災害預測,如地震趨勢預測、臨震預測、滑坡預測等。

(3)地質災害防治,如吉壩子滑坡防治、東川泥石流防治、鐵路固沙、七省市水土保持、鏈子崖-黃臘石地質災害防治。

(4)救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在災後救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就不壹壹列舉了。

總結已做的工作,不難看出地質災害防治成果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這裏有壹些例子來說明。

(1)1982 7月,長江雲陽壹帶發生大滑坡,長時間阻礙通航。歷時三年,投入防治資金8000多萬元,滑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預計10多萬元,總損失近10億元。為了防止邊坡滑動,投入300萬元進行邊坡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6月1985日淩晨,長江秭歸縣新灘發生2000-3000萬m3大型滑坡,其中入河260萬m3,停運12天。由於預報準確,無人傷亡,財產損失極小。如果沒有這個準確的預測,估計直接經濟損失可能在8700萬元左右。預測投資約200萬元。這種控制的經濟效益為1∶44。

(3)東川泥石流是世界著名的大型地質災害,對居住在東川市的6萬多居民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泥石流給東川市造成的損失已達數億元。1982至1985,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和東川市聯合進行了調查,提出了防治方案,並於1986開始實施防治。1987年7月5日,30年罕見暴雨,未造成災害。現在整個工程已經完工,這座城市被雲南省譽為“花園城市”。

(4)七省市水土保持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以寧夏西吉黃家爾岔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為例,該區土地面積為5.7km2,綜合治理始於1983。以糧食產量為例,1982年產量為23.1kg,1990年為120kg,增長425.4%。全流域凈產值:1990是1982的8.1倍;1990的人均收入可達731元,比1982高出380.9%。

我們應該看到,地質災害的防治是長期的,不僅造福今天,而且造福子孫後代。壹般來說,地質災害防治效益可達1∶20,地震工程效益壹般可達1∶10左右。地質災害防治的效益非常可觀。可以說,減災就是增產。

壹般來說,地質災害的成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①暴雨洪水;②地殼運動;③人類活動。而人類活動可以促進前兩種自然因素的加劇,範圍廣,量大。人類工程活動往往會引發大量的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是壹項重要的減災措施。總的來說,以下措施非常重要:①當務之急是提高全民減災意識,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全民減災意識;(2)要有投資和工程措施。沒有投入,就不能減災,不能獲得效益;③樹立減災工程是“地質工程”的觀念。不是壹般的土木工程,沒有地質基礎的減災工程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災害後果。鏈子崖地質災害的防治離不開地質,為減災實踐提供了範例。(4)環境保護是減輕地質災害的基礎工作,不能邊治理邊破壞邊減災。這個問題壹定要重視。

  • 上一篇:關於商末周初的著名人物,請近期了解歷史的朋友訪問。
  • 下一篇:根據價值投資原則,分析後三只股票,說明原因!-滿意的話,加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