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思考2000字大學生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思考2000字大學生

我們生長在和平的時代,和平的國家,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有賴於和平。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00字大學生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讀了2000字的《戰爭與和平》,大學生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讀完了這部巨著。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寫了這部電影《戰爭與和平》。小說通過三個主人公(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所代表的四個貴族家庭(羅斯托夫、博爾孔斯基、庫拉金、別祖霍夫),講述了他們自己在兩次戰爭(分別為1805和1812)前後的生活、思想、行動、命運以及整個俄羅斯社會的結局。托爾斯泰如果只是寫了這樣壹部小說,也不能稱之為偉大,因為他在小說的每壹章開頭都講述了作者的歷史觀,在小說的結尾詳細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唯物史觀。這使作者不僅成為偉大的小說家和作家;他也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對歷史、宗教、人生的看法令人耳目壹新,但卻深受我的認可。當我們談論小說時,我們不得不提到小說中的人物。這部小說中的配角生動而鮮明。而幾個主角,尤其是皮埃爾,都是善良正直的代表。首席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他和安德烈都是擁有“金色心靈”的人。這樣的人在和平年代或戰爭年代都不隨波逐流,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但他們之間有壹個很大的區別:安德烈毅然投身於戰爭和保衛祖國的事業。他熱衷事業,嚴於律己,終於在死前原諒了情敵兼情人。皮埃爾讓人看起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甚至有點傻,他像安德烈壹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卻不斷嘗試人生的各種經歷,好的壞的,痛苦的快樂的,嚴肅的荒誕的,充滿童真的好奇,始終保持著壹顆童心,善良,正直。他對待身邊的每個人都很慷慨,幫助每個人。我能感覺到,如果說安德烈是作者所仰視的人物,那麽皮埃爾就是作者最崇拜也最希望成為的人物。

我們來談談娜塔莎。她有成長曲線,也有爭議的形象。她溫暖善良,愛身邊的每壹個人。但我因為壹時的失誤誤入歧途,很久都沒有走出來。期間她迷茫,失落,抑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了所有的痛苦。遺憾和悲傷充斥著她的全身,她甚至病重自暴自棄。但戰爭來了,她身邊的親人有的走了,有的垮了,她毅然站了起來。的確,與這些相比,那些所謂的“名聲”值多少錢?妳總不能為了壹時的閃失而背負壹輩子的重擔吧?尤其是當她再次遇到愛人,得到原諒,終於走出了人生最黑暗的時刻,獲得了成長曲線。雖然生活依舊痛苦,但她的內心卻平靜而幸福。如果皮埃爾能讓人想到微笑,可以說娜塔莎被看到時會有更復雜的感受。但是說到小說中我比較喜歡的女性角色,我會選擇瑪麗亞公主,後面的羅斯托夫伯爵夫人(瑪麗亞)。她不僅有壹顆金子般的心,娜塔莎更多的是寬容和冷靜,少了迷茫和起伏。偉大的女性榮耀,包容!就像最後,當她發現尼古拉斯的想法和自己不壹樣的時候,她所擁有的只是默默的捍衛丈夫,沒有試圖去改變他,沒有自暴自棄,在痛苦中掙紮。

我們來談談戰爭。戰爭,尤其是侵略戰爭,對這個國家的每壹個直接或間接參與者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在和平年代,我們很難想象戰爭會發生在我們身邊(雖然這個世界上總是有沖突和戰爭)。同樣,1812之前的俄羅斯人也不認為戰爭會發生在自己身邊。當人們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的到來時,有的人會參軍,有的人會逃離家鄉,有的人會趁機搶劫,有的人會迷茫無所作為,有的人還會因為戰爭不在身邊而載歌載舞……戰後,人們忙於戰後重建,生計負債。此外,我們不僅要面對自己的戰後創傷,還要面對失去親人的長期痛苦。若幹年過去了,壹切看似風平浪靜,但戰爭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他可能會徹底改變壹個人的行為,他的人生會因為親人的去世而變得不完整並引發壹系列問題。作者對那些走在歷史前沿的“偉人”基本上持批判態度,通過對他們核心思想的解讀,將拿破侖·亞歷山大皇帝拉下神壇。作者並不認為重要的歷史事件是由壹個人決定的,而是擁有權利和執行權利的人代表了背後大部分輿論的走向,歷史的必然性成為了核心,類似於天體的運行軌道。我盡力去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觀點,但這畢竟是150年前的歷史觀,而今天的混沌理論、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坍縮都給歷史進程增加了許多偶然因素。所以站在托翁的角度,我覺得歷史是不可避免的摻雜了很多偶然因素,人的因素既不能完全抹殺,也不能誇大。我寫了這麽多,(其實更多的是我沒有說或者說透徹的東西)因為讀這本書真的壹點都不容易,讀的過程中有很多體會和反思,而我這裏寫的還不到全部的十分之壹。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最後我想說:戰爭從來就不遙遠,戰爭的痛苦永遠存在。願世界永遠和平。

《戰爭與和平》2000字反思《戰爭與和平》是壹部浪漫主義小說,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小說從家庭生活場景和戰爭場景的描寫入手,從宏觀的角度描繪了19世紀俄羅斯的社會生活。

首先,小說對人物的處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戰爭與和平》常采用對比的方法,以其浪漫的語言激勵世人。我不寫壹些“高大全”字符。小說中有壹個布爾,他從壹大堆壞習慣逐漸變成了壹個不屈不撓的人。還有艾倫這樣的貴族,在國家危機當頭還在尋歡作樂,沈浸在奢華頹廢的生活中。

作者在描寫他們的時候,是想通過描寫來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景,但還是會從壹個人不成熟的壹面來寫,更真實,更動人。有人可能會說,娜塔莎願意離家出走,去追求所謂的愛情,像小說裏的布爾,這是壹件壞事,不應該寫。那就有失偏頗了。中國現代薛恒學派持保守觀點。他們也認為壹些西方小說描寫了社會上的壹些負面信息,很惡心,很不好。但是,如果妳仔細看小說,妳會發現,其實在布爾參加決鬥之後,他描述的對手其實是壹個家裏的孝子,是壹個對姐妹們非常好的人。布爾的內心掙紮和決鬥前後的掙紮也寫在了小說裏...這個情節真實地反映了對壞事的描寫是否經過了作者自己真實誠實的思考,很明顯托爾斯泰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就經過了這樣的思考。妳可以想象壹下,如果壹個作家只是單純的描寫不好的事情,命運介入其間或者引導讀者進行理性思考,那麽這樣的作品只能是壹個促進腐朽和文化滯後的載體。

描寫他們成長的壹面,也讓小說的任務形象更加飽滿。娜塔莎,小說中的人物,據說是以托爾斯泰的母親為原型的。但小說中也寫了娜塔莎在遇到所謂的愛情時迷失了自我,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差點被惡人綁架,差點釀成大錯。小說前半部分的Buel是壹個貪圖享樂,脾氣暴躁的人,但他通過各種方式發現自己的缺點,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或許,他就是作者的美好期待。

其次,這部小說還在分析歷史的成因,與壹般的思維不同。它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了歷史產生的原因以及歷史人物的活動與歷史演變的關系,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用別人唯心的眼光單方面看待歷史演變(小說中提到的英雄人物來決定歷史的進程顯然是唯心的、不合邏輯的),這是它與其他小說的另壹個區別。悲傷是平靜,歡樂不是優雅。它以全面客觀的視角看待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雖然這部小說分為浪漫主義小說,但我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壹部更好的結合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

從小說寫作方面,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第壹,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說善於設置矛盾沖突來表現人物性格。在《戰爭與和平》中,有兩種人物,壹種是有靈魂的人物,這是從哈代的小說中借用來的。比如娜塔莎;還有壹類是多肉的人物,比如艾倫。這兩類人物在平靜的生活中還遠遠不足以表現他們的性格,但在激烈的沖突中卻能表現出他們的性格,表現出當時的社會文化特征。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小說對讀者的沖擊力更強,就像平靜的海洋親眼看到海浪時,依然會被那波瀾壯闊的場面深深打動。

第二,小說善於描寫波瀾壯闊的場面,給人瑰麗之美。對比《德伯家的苔絲》可以發現,《德伯家的苔絲》中所描述的故事是半封閉的,似乎與外界聯系很少。無論批判什麽小說人物,批判的都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而不是所謂的“當時社會上的人”。這有壹種不真實的感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每個人的壹舉壹動都或多或少會引起其他社會中人的反應,而不是只有幾個人在那裏說話。我認為這就是《德伯家的苔絲》敘事中的不足之處。因為作者對故事情境和人物經歷都做了比較真實的處理,而只把社會環境作為壹種孤立狀態來處理,顯然有逃避現實的嫌疑,就像編織了壹個夢幻般的童話。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將人物的壹舉壹動置於“當時社會”的大環境中,給人以真實感,也使作品的意義更加特殊。說俄羅斯人喜歡戰爭與和平,是因為他塑造了別加、安德烈等幾個為祖國獻出生命的安國人物,使“戰爭”時期過渡到“和平”時期,為當時的社會穩定和宣傳愛國主義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我認為,愛國主義是壹個國家任何時候都應該有的東西,而推而廣之,小說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也向我們傳遞了壹個信息:愛國主義的培養不是壹朝壹夕的。看看小說裏的人物別家。不在戰爭現場的時候,他更像是壹個關心身邊人的人。當他要求參軍時,當他沖鋒時,他表現出更多的愛國精神。我在想,如果只講愛國,是無法在受教育者中真正培養愛國精神的。只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才能教會他們關心周圍的人。他們長大後,自然會熱愛自己的祖國。

《戰爭與和平》2000字大學生III《戰爭與和平》在我看來,無疑是整個19世紀最偉大的史詩,是現代的Hiriart。全世界無數的人和熱情都在其中起舞。在波濤洶湧的世界裏,矗立著壹顆最高貴的靈魂,靜靜地鼓勵和震撼著風暴。他的思想的自然作用導致他從關於個人命運的小說中引入關於軍隊和人民的小說,以及具有成千上萬生物意誌的龐大人群。他在塞伯斯頓圍城期間獲得的悲慘經歷使他了解了俄羅斯的中國之魂及其古老的生活。

起初是壹片靜止的海洋,戰爭前夕俄羅斯社會所享有的和平。前幾章以極其精準的手法和極佳的諷刺口吻,體現了浮華心靈的虛榮與幻滅。直到這些活死人中最壞的壹個,白樂王子,發出了壹聲陌生的叫聲:

“我們犯罪,我們作弊,但為了什麽?我已經50多歲了,我的朋友...已經死了,壹切都結束了...死了多可怕啊!”

在這些暗淡的、詭詐的、遊手好閑的、會墮落犯罪的靈魂中,也有壹些本性相對純潔的人——真誠的人中,如天真的RierreBesoukhoo,性格獨立不羈、具有古俄情調的MarieDmitriwna,Rostove充滿朝氣;——善良和寬容的靈魂,如瑪麗公主;——也有壹些人並不善良,卻傲慢自大,正在為這不完美的人生而痛苦,比如安德烈王子。

但波浪開始翻騰,首先是“行動”。俄羅斯軍隊在奧地利。必然的命運主宰著戰爭,命運不可能比這種所有動物都發泄出來的場合更主宰壹切。真正的領導者並不試圖指揮調度,而是像Koutouzoo或Bagnation那樣,“無論實際上是環境造成的壹種效果,是下屬的意誌所達到的,還是偶然的,都必須讓人相信自己的意誌與那些力量是完全壹致的。”這就是被命運擺布的好處!純粹行動的快樂是有規律的和健全的,精神上的困惑的重復找到了它們的平衡。安德烈王子可以呼吸了,開始過真正的生活...至於他的故土,生命的氣息和神聖的風暴流離的地方,就像兩個最優越的靈魂,狄爾雷公主和瑪麗公主,受時代影響而相戀,安德烈在奧斯汀裏茲受傷,行動突然失去了陶醉,突然受到無限清明的啟發,仰面躺著。“他只在頭上看到了它。

“安靜!等待和平!他對自己說,離我那輛狂亂的奔馳有多遠!為什麽我早就沒看到這美好的壹天?我終於瞥見了我等待的幸福!是的,壹切都是空的,壹切都是騙人的,除了它什麽也沒有...所以,贊美上帝!”

然而生活又恢復了,海浪又落下了。失意而煩惱的人們在城市頹廢而誘惑的空氣中,在黑夜中徘徊。有時候,在紛擾世界的有毒氣氛中,釋放出大自然醉人的氣息。春天、愛情和盲目的力量使迷人的納塔莎接近了安德烈王子,但她很快就投入了第壹個追她的男人的懷抱。多少詩意,多少溫暖,多少心靈的純潔,被這個世界毀了!“無垠的人面對骯臟的灰塵”依然如故!但是人們看不到。連安德烈都忘記了奧斯塔涅茲之光。對他來說,天空只是壹個籠罩在虛無中的“陰沈而沈重的拱頂”。

對於這些枯萎衰弱的靈魂來說,急需戰爭的動蕩再次刺激他們,國家受到威脅。1812年9月7日,布羅迪諾村淪陷。這是偉大的壹天,仇恨消除了。多洛霍擁抱了他的敵人皮埃爾。受傷的安德烈,為了他這輩子最恨的人,車上的鄰居阿諾托勒庫拉金(AnotoleKouraguine)受盡了磨難,充滿了溫暖和憐憫。因為對國家的熱情犧牲和對神的法則的服從,所有的心都是團結的。

“嚴肅地,莊嚴地,接受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最困難的考驗是在神的法則面前彎曲人的自由。只有在服從上帝的意誌時,內心的單純才會顯露出來。”

庫圖祖將軍是俄羅斯民族的靈魂,是其順從命運的代表。

“老人只有熱情方面的經驗。這是熱情的結果。他沒有智慧去結合事物和尋找結論。對於意外,他只是用哲學的眼光去觀察。他什麽也沒發明,什麽也沒做。但他聽得很用心,能夠回憶起壹切,知道在適當的時候運用自己的記憶,沒有埋沒有用的成分,但也沒有包容所有的有害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臉上,他會看到這種難以捉摸的必勝的意誌和未來必勝的力量。他承認,比他的意誌更強大的是展現在他眼前的事物的必然趨勢;他看到這些東西並緊緊跟隨,他也知道忽略他的個人意見。”

最後,他得到了俄羅斯的心。俄羅斯民族的宿命論,這種冷靜而悲壯的性格,也在貧窮的鄉下人普列托姆卡拉塔列夫身上人格化了,他樸實,虔誠,內斂,即使在痛苦和死亡中也帶著善意的微笑。歷經種種風雨,國家艱難,充滿憂患。書中的兩位主人公皮埃爾和安德烈,因為看到了上帝活生生的愛和信仰,最終獲得了心靈的解放和神秘的喜悅。

書中有上百個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都被描繪得如此生動,讓人無法忘記。軍人、農民、貴族、俄羅斯人、澳大利亞人、法國人……可是我們又怎麽能描述這些角色驚人的生命力呢!對於這組在歐羅巴文學中獨壹無二的肖像,這裏沒有任何臨時結構的痕跡。《戰爭與和平》最吸引人的是它年輕的心。托爾斯泰的作品比這本書更有童趣。每壹個孩子的內心都像泉水壹樣清澈,像莫紮特的旋律壹樣溫柔融入,比如年輕的NiwtasRiostov,索尼婭,可憐的Petia。

最美的莫過於推Natacha,壹個讓人捉摸不透,魅力四射,容易讓人愛上的可愛小女孩。我們看著她長大,了解她的生活,對她懷有姐妹般的柔情——誰不了解她?在壹個美好的春夜,納塔莎在月光下熱情地說話,靠著籬笆的夢。隔著壹層樓,安德烈聽她說話...第壹支舞的情感之戀,對愛的期待,無盡的欲望和夢想,夜晚在雪林中反射著奇火的滑雪,大自然迷人的溫柔吸引了妳。劇場之夜,陌生的藝術世界,陶醉於理性;內心的瘋狂沈浸在愛情中肉體的瘋狂,洗去靈魂的痛苦,守護著愛情彌留的神聖憐憫。.....當我們調用這些可憐的記憶時,我們不禁會產生和提到壹個最喜歡的親人時壹樣的感覺。當這樣的創作與現代小說和戲劇相比時,它顯示了後者中女性人物的弱點。前者把握住了生活,在變化的時候是那麽有彈性,那麽流暢,所以我們看到他在顫抖,在進化——外表醜陋,德行極其美麗的瑪麗公主,也是壹幅同樣完美的畫;這個膽小而遲鈍的女人看到她全部內心的秘密暴露出來時臉紅了,就像所有喜歡她的女人壹樣。

讀完《戰爭與和平》,大學生在合上書的那壹刻閉上了眼睛。有壹股浩瀚而包容的微風久久地吹過我的頭頂:沒有戰爭的血與煙,沒有他們身體上的傷痛和心靈上的傷痕,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眼神。只有永恒生命的氣息,從簡單的文字中吹向我,用歷史的風貌和不可預知的自然來安慰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並論,認為托爾斯泰是偉大的藝術家,但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沒有仔細比較和研究過兩者的區別,但是我沒有這樣的技巧;但我覺得托爾斯泰的作品可能不如托爾斯泰的思想性強,但比起二三流作家還是可以看得下去的。他的作品不僅反映歷史,而且充滿了對人民的同情和關懷,同時將人性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到安德烈和娜塔莎之間的愛情,是如此真實而脆弱,美與不幸並存:像壹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和心靈。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有可能和她有私生活,最終兩人都以悲劇收場。但是托爾斯泰描述了生活本身。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作為壹個具有高尚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公爵,安德烈當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為期壹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為壹個沒有《愛情種子》經歷的年輕小姐,必然會投入到非常關註她的阿納托利的懷抱中。作者只是安排了情節的曲折,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壹樣,做出了這種情況下必然也是最合理的選擇。這讓它們極具感染力,以至於我在閱讀它們的時候,忘記了作者,體會到了生活本身帶來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身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已經長大成人的娜塔莎來到他的床前:

“請原諒我……”“原諒什麽?”“原諒我的行為。”娜塔莎吻了吻他的手,顫抖著說道。安德烈看著她的眼睛說:“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愛妳。”

這只是壹段簡單的對話,但在了解了他們過去的苦戀,以及戰爭和生活變故導致的靈魂的成熟之後,我讀到了壹段真正的精神上的愛情。安德烈經歷了生死關頭。他終於醒悟了,懂得了“神聖的愛”的本質意義,原諒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逐漸受到黃金神性的影響,走向宗教所追求的完美精神世界。如果說安德烈愛上娜塔莎,是因為她跳舞時很美,有情色因素,那麽現在他面對娜塔莎“瘦削蒼白的臉,腫脹的嘴唇”,表達自己對壹顆美麗心靈的愛。喚醒了我們的愛的意義的表達,絕不是灌輸,而是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裏直接流進我心裏的壹條溫暖的河。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被這份“神聖的愛”深深打動,其次才是俄羅斯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為壹個“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他關心底層人民、理解農民的壹面。這不僅表現在他努力恢復他們的自由狀態,還表現在他作為壹個觀察者和壹個不完全的實踐者,和那些農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在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建立壹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試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民眾的思想和諧,結合成壹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共同體。

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的農民形象。他和皮埃爾在壹個戰俘營裏,他被他的樂觀和單純所感動,這讓他重拾信仰。作者把普拉東描述成壹個圓形的人物,說他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是圓的,他是“所有俄羅斯的、善良的、圓的東西的化身”。我覺得這是壹個符號,象征著作者觀察到的很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卻幸福順利,在任何艱難的條件下都能生存。讀到這裏,我不禁想起魯迅筆下的阿q:他也在底層,以壹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死亡,被上級槍斃。他們的共同之處,讓我看到了柏拉圖本質的無知和卑微,卻割斷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他是那麽的單純和快樂,我很難簡單的去評價他。在當時的情況下,革命的火焰還沒有點燃,農奴制還不能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態度應該提倡還是反對?如果我們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或許信仰也是壹方面。支持被壓迫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道宗教的意義,他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壹種安慰。我覺得這也算是另壹種精神上的勝利吧,但是當時俄國農民是沒有條件反抗的,所以比阿q要有同情心得多,壹想到這群對苦難難以反應的人,壹種無助感就會產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壹樣,面對農民的滿足和樂觀,他停止了物質上的施舍,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差異和改變的可能性。

我不明白他反思的結晶,但列寧評價說:“作為壹個發明新技術拯救世界的預言家,托爾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國內外那些只想把他的理論最薄弱的壹面變成主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很可憐的。作為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時,千百萬俄國農民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現,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也許是壹個革命者能給他的最公正的評價。

無論如何,盡管托爾斯泰伯爵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領導革命甚至預言革命,但他的作品成為了革命的土壤,激勵了壹代又壹代的年輕人。作為壹個貴族,他把自己深深地沈浸在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內心中,並揭示了這些悲慘但不小的靈魂。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每壹個人類的贊美。他是自己“神聖愛情”最深刻的踐行者。

每壹個偉大的作家都和他的作品壹樣高尚,壹樣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讀這樣的巨著,只要妳能理解托爾斯泰的行為,觀察他的壹生,就足以被他迷住。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他是壹個真實的人,他有寫作的權利。”

  • 上一篇:2023年春節手抄報資料精選
  • 下一篇:江西尋烏中學簡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