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美國歷史,馬布裏訴麥迪遜。

美國歷史,馬布裏訴麥迪遜。

這個案子發生在1801年。原因是美國亞當斯總統在任期最後壹天的午夜,突然任命了42名治安官,但其中16的任命書沒有及時送達。繼任總統傑斐遜要求國務卿麥迪遜扔掉所有16封任命書。其中有壹個沒能成為法官的人名叫馬布裏,對麥迪遜提起了訴訟。審理該案的法官馬歇爾運用高超的法律技巧和智慧,裁定該案引用的司法條例1789第13條因違憲而無效,從而解決了該案,確立了美國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憲法、決定政府行為和國會立法行為是否違憲的制度,對美國政治制度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黨爭

美國1800總統大選是美國憲政史上極其重要的壹頁,其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遠超兩百年後戈爾和布什的選舉大戰。在這次總統選舉中,由於聯邦黨人的內鬥,亞當斯總統輸給了民主黨和該黨候選人傑斐遜。聯邦黨在同時舉行的議會選舉中也遭遇慘敗。這樣,聯邦黨不僅失去了總統職位,也失去了對國會的控制。在此背景下,美國的憲法制度首次面臨嚴峻考驗:國家最高權力能否按照憲法程序在不同黨派之間以非暴力方式和平交接,關系到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的生死存亡。幸運的是,強大的聯邦黨人把國家利益放在第壹位,他們沒有刀槍相見,拒絕交權,而是采取了“合法鬥爭”的手段。他們利用憲法賦予的任命聯邦法官的權力,竭力控制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聯邦司法部門,以維護聯邦主義者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東山再起。

10月20日,亞當斯總統任命國務卿約翰·馬歇爾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經參議院批準後,馬歇爾於2月4日正式走馬上任,但仍代理國務卿壹職,但不領取國務卿工資。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3月3日亞當斯校長任期屆滿,1801。然後在新總統上臺和新國會召集之前,國會中的聯邦黨人在13年2月通過了1801的司法法案。但事實上,由於這壹條款只有在任何在職大法官退休或去世後才會生效,其目的之壹顯然是減少傑斐遜總統提名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擔任大法官的機會。同時,還根據1789司法法案將聯邦巡回法院的數量從3個增加到6個,從而增加了16聯邦巡回法官的職位。這樣,即將卸任的跛腳鴨總統亞當斯就可以在離任前借機安排更多的聯邦黨人進入聯邦司法部門。兩周後,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正式建立首都華盛頓特區,並授權亞當斯總統在哥倫比亞特區任命42名治安法官,任期五年。1801 3月2日,亞當斯總統提名所有聯邦黨人擔任治安官,威廉·馬布裏在任命名單中。第二天,亞當斯總統離任的那天(1801三月三日),即將上任的參議院匆忙批準了42名治安法官的任命。後人嘲諷這些法官為午夜法官。

去法院。

按照規定,所有治安法官的任命書都要由院長簽署,國務院蓋章才能生效。當時正是新老總統交接的時候。約翰·馬歇爾壹方面要向新國務卿交接,另壹方面又要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主持新總統的宣誓就職儀式。結果,由於疏忽和匆忙,甚至有17份任命令在馬歇爾離任前沒能及時發出(馬歇爾在給哥哥的信中承認:“我擔心各種責難會歸咎於我”,“由於極度匆忙和瓦格納先生[馬歇爾在國務院的助理]的缺席”,簽字蓋章的法官任命書沒能及時發出),而馬布裏恰好在倒黴者之列。

新上任的民主黨總統傑斐遜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政權交接前夕與黨劃清界限、給幹部“驚喜”的做法深感不滿。當他聽說壹些聯邦派法官的委任狀滯留在國務院時,他立即命令新任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查封這些委任狀,並示意麥迪遜“像處理辦公室裏的廢紙和垃圾壹樣處理掉”。

然後針對聯邦黨人大會在大選前夕所做的立法,民主黨國會和該黨控制的新國會針鋒相對,於1802年3月8日通過了1802的司法法案,廢除了“18062”。

然而,新壹屆國會並沒有廢除《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該法任命了42名治安法官。為防止聯邦黨人控制的最高法院挑戰新壹屆國會通過的法案,國會將最高法院開庭日期由每年兩次改為壹次,使最高法院從18010暫時關閉至1803,時間為14個月。最高法院重新開庭時,已經是2月1803。

馬布裏雖然有錢,卻對知府這個七品芝麻官情有獨鐘,也因此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法官的職位。他覺得真的不公平,必須要有個說法。所以,馬布裏接受了另外三個和他處境相同的人,他是我的兄弟,並聘請了司法部長,亞當斯總統內閣的前司法部長,現在壹般翻譯為司法部長。這個職位雖然是在1789年設立的,但當時只是壹個兼職的內閣職位,直到威廉·懷特在任時才成為全職職位——即便如此,他仍然是壹個光桿司令,因為[司法部]是在1870年才成立的,只有那時司法部長李宗南才能被稱為律師。他們要求最高法院發布執行令(原文用拉丁文mandamus寫成,也譯為mandamus令狀,指由有管轄權的法官向下級法院、政府官員、機構、法人或個人發出的履行法定職責的命令),並責令麥迪遜按照法定程序交出委托書,以便他能夠就職。控方律師起訴的依據來自1789司法法案第13 D條的規定:在法律原則和慣例保障的情況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向任何法院或根據美國授權任命的任職人員發出執行令狀。

麥迪遜見對手勢如破竹,便派士兵擋賽,並請傑斐遜總統內閣的司法部長利瓦伊·林肯做他的辯護律師。這位林肯先生真不愧為現任司法部長。他辦案風格十足。接了案子後,他甚至懶得去法院。他只是寫了壹份書面論證,送到最高法院,聲稱馬布裏訴麥迪遜案是壹個涉及黨權鬥爭的政治問題,與法律完全無關。最高法院管不了這種簡單明了的黨派鬥爭。

在收到控方律師的訴狀和辯護律師的書面辯論後,馬歇爾大法官代表最高法院寫信給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解釋扣留委托書的原因。沒想到,麥迪遜根本不理會馬歇爾的信。在當時的法律和歷史環境下,麥迪遜的傲慢和無法無天的行為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聯邦最高法院在當時確實是壹個缺乏權威的司法機構。憲法聖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也無財權,不能控制社會力量和財富,不能掌握任何主動權”,是“三權分立中最弱的”。1789年生效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及隨後的憲法修正案從未對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作出任何明確規定。這部憲法並沒有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國家立法機構發號施令的特權,更不用說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裁決了。

從憲政理論的角度來看,根據歐洲思想家約翰·洛克、查爾斯·路易·德·第二代特·穆特基烏和盧梭的憲法和制度設計原則,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的職能和權限應當嚴格區分,相互獨立。另外,三權分立中,如果壹定要決定哪壹個處於優勢地位,顯然應該是有民意基礎的立法權。無論如何,不是由非選舉產生的司法部門占據最高和最終的權威地位。

這樣看來,馬布裏訴麥迪遜壹案實際上讓馬歇爾大法官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毫無疑問他會輸。當然,他可以正式簽發執行令,命令麥迪遜按照法律程序簽發委托書。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傑斐遜撐腰,他可能會對最高法院發布的強制令充耳不聞。既沒有錢也沒有劍的最高法院,如果強行對麥迪遜書記發號施令卻無人理睬,只會讓世人發笑,進壹步削弱最高法院的司法權威。但如果馬歇爾拒絕了馬布裏的合理訴訟請求,無異於主動承認最高法院缺乏權威,無法挑戰行政部門高官的不法行為,這不僅羞辱了同陣營的聯邦黨同誌,也羞辱了最高法院。

審判與否,成了馬歇爾的壹個大難題。經過半個多月的苦思冥想,他終於想出了壹個兩全其美的絕妙判斷,令後人驚嘆不已,贊不絕口。馬歇爾的判決既顯示了司法部門的獨特權威,又避免了與行政當局和國會的正面碰撞和直接沖突,為確立司法審查這壹分權制衡體系中的重要權力奠定了基礎。

3審查原則

馬布裏從基層法院壹級上訴到最高法院,耗時太長,不得不撤訴。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布裏沒有擔任法官,國務卿麥迪遜也沒有發出任命被拘留法官的授權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場官司。但事實上,馬歇爾才是這個案子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通過這壹案例向國家立法機關國會宣稱,不僅憲法高於壹切法律,而且判斷法律本身是否符合憲法的關鍵性權力也與立法機關無關。也就是說,立法機關不允許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所有法律相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國家最高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斷行政機關的行為和行政命令是否違憲,有權對行政機關的違憲行為和命令進行制裁。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要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法律解釋權和決定法律是否違憲的最終權力。最高法院的裁決壹旦作出,就成為最終裁決和憲法慣例,所有政府部門和各州都必須遵守。因此,最高法院不僅擁有司法審查權,還擁有某種意義上的“最終立法權”。美國學者梅森認為,與英國王權相比,美國最高法院不僅是權威的象征,而且掌握實權。“它能讓國會、總統、州長和立法者俯首稱臣”。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表面上他宣稱取消1789司法條例第13條是對最高法院自身權限的限制,因此國會找不到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沒有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此外,雖然馬歇爾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判斷行政當局的行為是否違憲,但他並沒有向國務卿麥迪遜下達處決令,只是建議馬布裏去下級法院起訴麥迪遜。這樣,政府也找不到任何反對最高法院的借口,它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事實上,傑斐遜和其他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已經準備好了,即使最高法院下達強制令,他們也不會執行。但馬歇爾在為馬布裏正名的同時,避開了民主和黨派成員設置的陷阱,將判斷轉向法律和憲法哪個更重要的根本問題。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和判例法的結合。由於立法和行政部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布裏案的判決,這壹判決將被後人援引為英美普通法體系中遵循先例原則的憲法慣例。據統計,在最高院後來的判決中,馬布裏案在被引用案例中排名第壹,達到數百次。

根據這壹經典案例,逐步確立的聯邦法院司法審查權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內容:第壹,聯邦法院是聯邦立法和行政部門立法和行為合憲性的最終仲裁者;第二,聯邦法院是州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的立法和行為是否符合憲法的最終仲裁者;第三,聯邦法院,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州法院的刑事和民事訴訟法律法規,以確定這些訴訟法律法規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的要求。

馬歇爾通過對馬布裏案的裁決,強化了聯邦司法部門與其他兩個政府部門競爭的地位,使司法部門與立法和行政部門站在了壹起。另壹方面,他提升了聯邦最高法院作為政府機構的威望和聲譽,使最高法院成為憲法的最終解釋者。壹百多年後,美國最高法院的本傑明·n·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大法官稱贊道:“馬歇爾把他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美國憲法上。我們的憲法之所以有今天的形式,是因為馬歇爾在它還具有彈性和可塑性的時候,就用他的堅定信念的火焰行使了它。”馬歇爾傳記的作者讓·e·史密斯(Jean E. Smith)稱贊道:“如果說喬治·華盛頓創立了美國,那麽約翰·馬歇爾就決定了美國的制度。”

馬布裏訴麥迪遜案後,傑斐遜總統大發雷霆。在傑斐遜看來,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門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三權分立、平等的關系。司法部門憑什麽要憑借司法審查權上位?傑斐遜說:“憲法沒有賦予法官為執法部門做決定的權力,就像執法部門無權為法官做決定壹樣。在各自的職責領域,這兩個機構是平等的,相互獨立的。”“憲法希望在政府的各個合作部門之間進行制衡。但是,如果授權法官決定法律是否違憲,使法官不僅可以在司法部門的領域內,而且可以在立法和執法部門的行動範圍內任意行事,就會使司法部門成為壹個專制和暴虐的機構。”

傑斐遜總統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政治現實。如果聯邦主義者控制下的最高法院反復使用司法審查權推翻民主和黨代會制定通過的重要法律,那麽美國的三權分立和制衡制度將因黨派鬥爭而癱瘓。即使國會可以啟動憲法程序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結果也將是徹底削弱最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司法權威。無論發生什麽,壹場憲法危機似乎註定要發生。

然而,政治的秘密在於妥協。雖然傑斐遜總統很擔心,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馬歇爾大法官的領導下,聯邦最高法院自律,好就停。它沒有動用司法審查的權力,單純從黨派利益出發,與傑斐遜總統、民主和黨徒硬碰硬,頻頻否決新國會的立法,使最高法院成為“專制暴虐的機構”。1803年3月2日,也就是馬布裏案結束6天後,聯邦主義者控制下的最高法院妥協讓步,承認了1802號司法法令的合憲性。更重要的是,在馬布裏案後的30多年裏,馬歇爾法院從未使用過司法審查的權力。傑斐遜在8年任期內也表現出以大局為重、超越黨派分歧的憲政精神,保留了聯邦黨人在強化聯邦權威方面的主要成果。

壹些美國憲法學者認為,馬歇爾對馬布裏案的英明判決實際上是當時黨派鬥爭的產物,在當時並不具有任何實際的法律效力,只是為司法機關日後審查國會立法的合憲性奠定了基礎。此外,這壹判決還有壹個非常明顯的矛盾,因為馬歇爾判案的法律依據是最高法院沒有壹審權力。在這種情況下,他根本不應該做出任何判決,而應該依法將案件退回有管轄權的聯邦地區法院。然而,馬歇爾大法官沒有這樣做。他壹方面依據1789司法法規第13條受理此案,另壹方面又以與憲法相抵觸為由宣布其違憲。但馬歇爾似乎可以辯稱,他在受理案件時並不知道自己沒有審判權,他沒有審判權只是在審判過程中獲得的新認識。還有,馬歇爾是本案起源的當事人之壹,本應回避,但他沒有。(美國建國之初,法律法規非常不完善。比如,1801年2月4日至1801年3月3日,馬歇爾作為總統、副總統之後的第三任行政長官,擔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明顯違反了三權分立原則。相比之下,在馬布裏案中,作為當事人的馬歇爾並沒有回避,這只是小菜壹碟。這個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黨派鬥爭需要的司法判決,後來成為美國憲法進程中的壹個裏程碑。

1789年生效的美國憲法,被後人譽為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似乎有點過高。究其原因,1789憲法並沒有對憲法的最終解釋做出開創性的貢獻,這實際上涉及到三權分立與制衡、具有美國特色的國家憲政制度以及憲法法治的基本原則,即權力更大還是法律更大。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這部憲法沒有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使得司法機關處於三權中最弱的壹方,使得三權分立和制衡的制度形同虛設。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缺乏權威的聯邦最高法院其實可有可無。例如,在馬布裏的案件中,國務卿麥迪遜根本無視最高法院要求他解釋扣押任命文件原因的信函。

但是,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憲法的原則實際上可以從美國憲法的規定中推導出來。在美國憲法之父的理論探索中,也有最高法院應該擁有司法審查權的論述。美國憲法第3條第2款規定,最高法院的職權之壹是受理涉及憲法和聯邦法律的爭議。既然是涉及憲法的糾紛,那麽很明顯最高法院在做出裁決的時候應該明確自己對憲法的解釋。在《聯邦黨人文集》第78卷中,憲法的創立者漢密爾頓指出:“解釋法律是法院正當而獨特的職責,而憲法實際上也應該被法官視為根本法,所以解釋憲法和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的權利都應該屬於法院。如果兩者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則以效力和作用更大的法律為準,即憲法優先於法律。”在漢密爾頓看來,立法機構必須受到壹定的限制和約束。“這種限制必須由法院強制執行,因此法院必須有權宣布違反憲法明確規定的立法無效。”因此,馬歇爾的判斷有相當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為什麽非選舉產生的最高法院有權宣布國會代表人民制定的法律違憲這壹重要問題上,馬歇爾並沒有從憲政理論上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然而,制度創新的基礎並不是完善的憲政理論或立法。在英美普通法系,法律法規的演變和創新主要基於司法實踐以及司法經驗和實踐的積累和發展。議會立法形成的法律只是法律的壹部分,大量的法律是由法院判例組成的。事實上,在立法過程中,普通法系國家的法院和法官早已占據並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種制定和解釋法律的習慣和傳統對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在殖民地時期和美國獨立初期,受英國樞密院審查北美殖民地立法司法先例的影響,壹些類似司法審查制度的案例已經在州壹級法院出現。1786的羅德島Trvett訴Meeden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壹。本案的基本情況是,羅德島州議會規定紙幣為法定貨幣,但州最高法院法官認為該法案“不得人心、違憲”,最終失去法律效力。

由於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刻影響、憲法之父的卓越思想、當時和後來美國政治家對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的非凡智慧和努力,在憲法法治的歷史進程中,美國最高法院逐漸成為制衡體系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使美國政治制度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使司法審查制度成為美國憲法制度區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成為美國憲法法治的基石。

200年後的今天,馬歇爾大法官是美國最高法院學院歷史博物館中唯壹壹個享受全身銅像特殊待遇的人。在獻給九位大法官的餐廳墻上,並排掛著馬布裏和麥迪遜的畫像。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出現了最高法院大法官“選舉”總統的奇怪情況。雖然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爾·戈爾深感不服氣,並得到了贏得多數普選票的公眾的支持,但他不得不表現出對最高法院權威的完全尊重和服從,老老實實地宣布敗選。

如果沒有馬歇爾大法官在馬布裏訴麥迪遜案中的驚人判決,恐怕就不會有今天最高法院的最高權威,戈爾和布什的支持者可能真的會在白宮門前大打出手。

4精彩的判斷

2月24日,1803,最高法院以5比0的投票結果對馬布裏訴麥迪森案做出裁決(大法官威廉·庫欣因病未能投票)。首席大法官馬歇爾主持了法庭判決的宣布。

馬歇爾在判決中首先提出了三個問題:第壹,原告馬布裏是否有權獲得他所要求的委托書?第二,如果申訴人有這個權利,這個權利被侵犯了,政府是否應該給他提供法律救濟?第三,如果政府應該給投訴人提供法律救濟,那麽最高法院是否應該下達執行令,要求國務卿麥迪遜給馬布裏發放委托書?

關於第壹個問題,馬歇爾指出:“我們認為,壹旦總統簽署委托書,任命就將作出;壹旦國務卿蓋上美國國璽,委托書就完成了。”“由於馬布裏先生的授權委托書已經由總統簽署,並由國務卿加蓋國璽,所以他已經被任命;因為創設該職位的法律賦予該官員任期五年不受行政機關幹涉的權利,這壹任命是不可撤銷的,它賦予該官員各種合法權利,並受國家法律保護。”馬歇爾的結論是:“拒絕出具他的委托書在本院看來不是法律授權的行為,而是對所賦予的法律權利的侵犯。”所以馬布裏案是法律問題,不是政治問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馬歇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辯稱:“每個人在受到侵害時都有權要求法律保護,而政府的首要責任之壹就是提供這種保護。美國政府被宣布為法治政府,而不是人治政府。如果它的法律不為侵犯所授予的合法權利提供補救措施,它當然不配擁有這壹崇高的稱號。”馬歇爾甚至在線上表示:“要想去除我們國家法制的這壹恥辱,就必須從本案的特殊性出發。”

然後按照這樣的思路和邏輯,馬歇爾在回答第三個問題的時候,似乎已經宣布最高法院應該向國務卿麥迪遜發出強制令,讓馬布裏復職,走馬上任。但馬歇爾在這裏突然話鋒壹轉,引用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最高法院對所有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國家為壹方當事人的案件都有原始管轄權。除上述情況外,最高法院對所有案件都有上訴管轄權。”

如果把馬歇爾的上述引文換成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也就是說,馬布裏訴麥迪遜案的當事人既不是外國使節,也不是州政府的代表,那麽最高法院對此類案件沒有壹審權。馬布裏告錯了地方。根據憲法管轄權,馬布裏應該去聯邦地方法院起訴麥迪遜。如果案件最終從地方法院壹步步上訴到最高法院,那麽最高法院將有權舉行聽證會。

然而,富商馬布裏聘請的律師、前聯邦司法部長李宗南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外行。他之所以壹開始就直接把馬布裏的訴狀交給聯邦最高法院,是基於9月份國會通過的1789司法條例1789。

為解決這壹問題,馬歇爾解釋道:司法條例1789第13條與憲法相沖突,因為當它規定最高法院有權向政府官員發布行政命令時,實際上擴大了憲法明文規定的最高法院的管轄權。如果最高法院執行1789司法條例第13條,無異於公開承認國會可以任意擴大憲法明確賦予最高法院的權力。

馬歇爾認為,本案的關鍵問題是“憲法是否控制任何與其不壹致的立法,或者立法機構是否可以通過壹項普通法律來改變憲法。在這兩種選擇之間沒有中間道路。憲法要麽是普通手段無法更改的最高法律,要麽是與普通法律處於同壹層次,立法機關高興就可以更改。如果是前者,那麽與憲法相抵觸的立法議案就不是法律;如果是後者,那麽成文憲法就成為人們的壹種荒謬嘗試,被用來限制壹種本質上不受限制的權力。”說到這裏,憲法的神聖性已經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了。

接著,馬歇爾趁熱打鐵拋出了最後的殺手鐧。他斬釘截鐵地指出,“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違反憲法的法律無效”,“確定法律是什麽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職權和責任”。如果法官不承擔維護憲法的責任,就會違反立法機關規定的就職宣誓。“規定或進行這樣的宣誓也是壹種犯罪。”

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取消司法法規1789第13節,因為它違憲。這是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第壹次裁定聯邦法律違憲。

  • 上一篇:初中語文教師資格面試教案模板:《女媧造人》
  • 下一篇:清朝官話視頻,清朝官話現在是官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