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回望送瘟神紀念館的歷史。

回望送瘟神紀念館的歷史。

余江縣很小,但是很有名。有48年前贏得的中國第壹面“血防紅旗”,有著名的血防“白塔渠”。

余江縣送瘟神紀念館,因為它和毛澤東的壹首詩聯系在壹起,而以毛澤東這首詩命名的紀念館是全國唯壹的。因為它記錄了血吸蟲病流行、消滅和鞏固血吸蟲病防治成果的歷史,除了上海青浦血吸蟲病防治展覽館之外,只有壹座建築。因為在鷹潭,有壹座建築,凝聚著壹種精神和力量,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感,非它莫屬。

自1978紀念館為紀念毛澤東七律(二首)發表20周年而建以來,送瘟神紀念館已有28年歷史。

28年三次轉型之後。

這也是春風和柳樹的好季節,送瘟神紀念館迎來了壹批又壹批的遊客。館外環境優美,館內布局科學合理,內容豐富。經過28年的精心呵護和建設,紀念館已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紀念館。而且,它已經成為余江縣最值得紀念的體現血防精神的歷史建築。

然而,在眾多參觀者中,很少有人知道紀念館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和余江縣“血防”的情節聯系在壹起。

20年後,1978 10.3,余江縣縣城送瘟神紀念館落成開館。

2006年4月4日,記者走進了原余江縣縣委書記桂長貴的家。這位75歲的老人說起當年開館的時候還是很激動:“這個博物館是1977開館的,很多省聽說我們要建瘟神紀念館,送的是石頭,裝的是水泥。65438+10月3日開業當天,開萬人大會慶祝!”他告訴記者,紀念館前十幾米高的八根方柱都是石柱,都是外省支援的。建博物館的35萬元,建館前廣場和紀念碑的654.38+0.5萬元,基本都是國家和省裏投入的。

余江縣縣血防辦主任寧景元告訴記者,紀念館整體設計起點極高,外觀端莊,氣勢恢宏,前廳和左右展廳寬闊、寬敞、明亮。這個起點為後期的修復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8之後,是紀念館最出名最受歡迎的時期。全國各地都派人到余江縣送悲神紀念館參觀學習,美、英、德等14國家的代表團也慕名而來。

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裏,紀念館壹片寂靜。1987年,進入“休整期”的紀念館進行了開館以來的第壹次裝修,重點是館內布局和展覽內容。20世紀80年代末,全國掀起“全民動員再送瘟神”的高潮,余江縣血防“守住紅旗”的經驗和精神再次引起關註,紀念館參觀人數與日俱增。1993,紀念館第二次改建,展覽內容再次豐富、調整、完善。

然而,從那時到2003年的第三次“大修”,紀念館在10年間幾乎處於“休眠期”。

10年期間,很多人看中了紀念館的商業價值,有的想買房產,有的趁機開了舞廳,有的開了錄像廳,有的開了家具店。

2002年,當余江縣縣委書記林俊帶著滿地的蜘蛛網和泥土走進紀念館時,他的心壹下子繃緊了。

這導致了2003年紀念館的第三次“大修”。

50萬元撬動新博物館

20年前,余江縣人用50萬建了壹個紀念館。20年後,余江縣人用50萬元撬開了壹座新博物館。

余江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蔡江告訴記者,沒有這50萬元,就沒有後續300多萬元的修繕,就沒有紀念館的新面貌。

這50多萬是余江縣幹部群眾自願捐助的。

2002年開始第三次大修時,縣裏只籌集了10多萬元。當時首先考慮的是為紀念館“穿衣戴帽”,即在基本不改變紀念館外形的情況下,為紀念館增添時代感。縣委主要領導請來了省內壹流的設計師對紀念館外觀進行改造。就連這個小“手術”也花了37萬。工程結算後,尚欠施工隊工程款65438+萬。

外觀很美,很“現代”,但走進博物館還是很舊,給人壹種陰森的感覺。為了“外觀壹致”,余江縣縣委、政府決定對紀念館的內部裝修和內容布局進行徹底改造。簡單來說,除了框架,其他的都要動起來:墻面屋頂的滲漏要修補,墻面要裝飾,展覽內容要進壹步豐富。

縣裏請設計師估算,整個投資需要300多萬元。對於壹個財力只有幾千萬元的余江縣縣城來說,財政上無力承擔這個項目。我們這裏欠施工隊的錢,需要裝修。施工隊不敢簽紀念館的修繕合同。我們做什麽呢余江縣縣委、縣政府想到了根植於群眾的“血防精神”——依靠群眾,團結就是力量。縣委、政府主要領導每人帶頭捐款1,000元,政府官員捐款互幫互助。有的同學捐幾毛錢,有的捐1元。余江縣縣城的創業者也不甘落後,盡心盡力。縣委、政府在未修繕的紀念館前舉行了捐贈儀式,許多市民和外出務工農民也加入了捐贈行列。半個月,捐款達到50多萬!

余江縣縣領導說,捐款這麽快,在余江縣還是第壹次。在捐贈活動中,體現了余江縣人民的“血防精神”。

此後,紀念館的修繕得到了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修繕紀念館的資金缺口得到了迅速落實。

原余江縣縣委書記桂長貴告訴記者:“余江縣的縣委書記比其他縣的書記多交了壹筆賬,這是鞏固血防成果的政治賬。”是送瘟神紀念館重新發光的重要記述。

深情而充滿“詩”和“三”

這是紀念館第三次大修後的幾件小事。

2003年9月27日晚,第三次大修完成,余江縣毛澤東七律詩發表45周年前夕,當工作人員在紀念館臨時主席臺上豎起南昌某廣告公司制作的大幅橫幅時,幾名市民幾乎壹致上前,指著橫幅上的“兩個字”說:“毛主席送瘟神的兩句詩是詩,不是字。”

工作人員急壞了,立即向相關領導匯報。縣領導認為,群眾的這種熱情,是他們熱愛血防、塑造余江縣形象的體現,必須引起重視。經過詢問,確認大眾的意見是正確的。工作人員連夜聯系廣告公司,派人到南昌取回修改後的橫幅。為了改這個字,我壹直忙到淩晨3點,多花了2000塊錢。新裝修的紀念館開放後,將免費向公眾開放3天。期間,博物館收集了很多老同誌對新館的意見。其中壹個群眾指著《七律》(兩首)送瘟神的《三河鐵臂搖》裏的“三”字說:“應該是‘山’字。”背熟這兩首詩的工作人員並不粗心,甚至沒有表現出不屑。而是找來相關資料,向審稿人解釋“三江”的含義。

小事彰顯余江縣人民對紀念館的感情。雖然余江縣很多人都去過紀念館很多次,但只要走進紀念館,每壹個畫面、每壹個段落、每壹件物品,都會仔細觀看。在眾多新展出的圖片中,有壹張中央血防辦公室原主任盧光坐在書房裏的照片。蔡江告訴記者,盧光曾7次到余江縣檢查指導血防工作。2003年,縣裏派人去盧光老人家看望時拍的這張照片。那時候,老人已經將近90歲了。他把第八次來余江縣紀念毛澤東七律詩發表45周年看作是“夢想成真”。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將這張照片放大,掛在博物館裏。有壹天,壹位參觀者指著照片的左上方說:“妳看,盧光先生的書架上掛著壹幅字,是他自己寫的詩。”我看到那首詩描述了余江縣的新面貌!工作人員喜出望外,說:“照片掛了這麽久,連我們都沒發現。真是意外的收獲!”

  • 上一篇:在沙皇的歷史上
  • 下一篇:如何鑒別青銅器的真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