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潮汕地區為何有“半山客”及其遷徙過程壹兩點看法

潮汕地區為何有“半山客”及其遷徙過程壹兩點看法

(1)

昨天有個揭陽的朋友留言說,她上了大學才知道潮汕有客家人。

這讓我很驚訝。

但仔細想想,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出生在壹個只說客家話的縣城,我大概不會知道潮汕人的存在。

(2)

但是我的出生地恰好在遊客聚集的地方。以揭西縣為例。在20個鄉鎮中,客家人占了13個,而Hoklo占了7個。雙方長期以來都是貿易聯姻,所以在保留各自優良傳統的前提下,在文化習俗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所以,從小到大,無論鄰居、同學、老師、長輩,都有很多潮汕人,這並不奇怪。他們因為長期在異國生活,對雙語很熟悉,但我們永遠學不會潮汕話。

事實上,除揭西外,潮安、饒平、潮陽、揭東、普寧、惠來等六縣也有壹定比例的客家村鎮。所以在整個潮汕地區,說客家話的人已經超過百萬了。

這部分客家人,經過多年的“潮”,不同於梅州所謂的正宗客家人,常被稱為“半山客家人”。

(3)

“潮”壹點都不稀奇。

以這個地區為例。舊時壹直隸屬潮州府揭陽縣管轄。南遷的客家人就生活在這個以潮汕人為主的地區。經過幾個世紀的風土人情的熏陶、交流、滲透,自然而然地逐漸接受了這裏的文化,並能夠融入其中。

這可以解釋我小時候的壹些困惑:比如為什麽我們說的客家話和其他非潮汕地區的如此不同;為什麽我們的壹些飲食習慣與民俗和潮汕人如此相似...

(4)

客家話的意思是“在家裏做客”。

但回到歷史源頭,無論廣府人、潮汕人還是客家人,其實大家都是“客”。因為在舊社會,嶺南是百越人的地盤,他們是純粹的原住民。

直到秦冰進軍嶺南,與百越合並,人們才從中原南遷,陸續遷入南方諸省。

經過幾千年的融合演變,這些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和文化形態的漢族逐漸在嶺南形成。

(5)

其中,客家人和潮汕人南遷的來源和路徑差異較大。大多數客家人走在山裏,從江西南部到福建西部,然後到廣東東部。潮汕人大多走沿海,從閩南到潮州。

換句話說,兩個民族的祖先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從中原不同地區到達各自的大本營的。

宋代的戶口本以先來者為主,稱為“主簿”,如廣府、潮州話的先民;後來,這位“客人”被稱為“客家人”。所以“客家人”也叫“客家”,從此正式命名。

因為“客家人”都是後來者,那些肥沃的平原地區已經被主體民族搶占了,“客家人”無法涉足,只好避開山區。所以有“每山必有客,無客不能居山”之說。

(6)

有多慢?這裏有兩個例子。

壹是崖山崩塌、南宋滅亡後,文天祥士卒回到偏僻野山的客家地區(今江門、梅州等地)隱居。另外,嘉應五屬(今梅州)因起兵失敗,勤政,被元軍消滅。"人口急劇減少,土地稀少。"因此,與這壹地區相鄰的閩贛邊民(早期來自中原的客家人)前來填補勞動力缺口。

二是元末明初兵荒馬亂,福建、江西的客家人再次大量遷入梅縣。

“他們在梅縣紮根後,因為土地多山貧瘠,人又窮,無法定居,就想向外發展。之後逐漸西移,至興寧、五華、紫金、龍川、河源、博羅,至增城。壹條是梅縣、大埔、豐順到揭西;另壹支遷徙到粵北,經和平、忠信、翁源,到達曲江。與從江西大漁嶺進入南雄、始興、韶關的客家人匯合後,向南轉向英德、清遠、從化,到達廣州華縣。還有壹個從江西經湖南遷徙到廣西的客家人,進入了全縣、陸川、貴縣、桂平、武宣、平南、博白等地,有的還遠到了秦連、方城等地尋求庇護。”

——柯明君《客家歷史上的六次大遷徙》

(7)

我看過揭西陳氏族譜,印象中陳曉曦和易門陳氏的壹支都是元末才揭西的。

如果看揭西人口相對集中的幾個客家姓氏的族譜,也可以發現,他們的祖先到揭西開基的時間也在元代中後期到明朝中前期之間。

比如五經中的傅增家,在元代中期;公元1441年,李居惠宅;河婆下潭張在1500;蔡在1477;劉1488;黃也是在15的40年代。

他們的遷徙路線大多是從中原到福建,從江西到廣東梅州,再輾轉到河坡、五經府等地,至今也不過500年左右。

(8)

因為來的慢,因為避開山區,客家人在邊緣徘徊了很久。

長期以來,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相互鄙視,發生了很多沖突和鬥爭。這也是客家人喜歡在房屋周圍建造防禦性土樓的原因。

直到清中葉,經過幾次曠日持久的慘重傷亡,客家人才逐漸從邊緣轉向中心,嶺南地區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的局面逐漸形成。

同時,這也創造了另壹次大規模移民的開端。後來,客家人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了近代史上洶湧澎湃、浩浩蕩蕩的革命浪潮。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讓我們等到明天。說再見。

  • 上一篇:李世民十大文官和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 下一篇:馮紹峰妮妮是假情侶還是真分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