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東濮凹陷油氣資源評價研究歷程

東濮凹陷油氣資源評價研究歷程

自1975油氣勘探取得突破以來,東濮凹陷進行了多次油氣資源評價。最重要的是參加了三次國家油氣資源評價。

7.1.1第壹次油氣資源評價

第壹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於1983至1986進行。根據全國石油系統油氣資源評價會議的要求,中原石油勘探局在科技攻關的基礎上,狠抓第壹手資料的獲取,充分利用三維地震、斯倫貝謝測井、密閉取心等多項先進技術,取得了大量的基礎資料。截至1984年底,東濮凹陷已完成重、磁、電法普查,地震測線6余條20595km,探井487口,進尺1550000 m,井195口,取心1005.94 m,樣品25000余個。本次對東濮凹陷油氣資源和油氣地質儲量進行了系統預測和計算,提交了21份研究報告和科研簡報,完成了18份專題總結報告。

本次資源評價以大量地質和地球化學資料為基礎,運用現代生油理論和色譜、色譜-質譜、紅外光譜、電鏡、熱模擬、巖石熱解等現代實驗技術,簡要總結了凹陷沙河街組壹段和沙河街組上段的油氣生成特征。經過大量實際資料的驗證,提出深水鹽湖的沈積環境有利於鹹水生活環境中水生生物的發育、大量繁殖和保存;鈣質和白雲質泥巖(頁巖)與砂巖的縱向和橫向相變關系有利於油氣的生成、短距離運移和聚集。初步探討了沙河街組壹段和沙河街組上段-沙河街組油氣生成的門限深度、溫度和時間。通過烴源巖熱模擬實驗方法,獲得了烴源巖在各熱演化階段的產油率和氣態烴產率。同時,收集整理了中國東部30個高勘探程度凹陷的烴源巖、儲層、構造、成油組合、沈降曲線、生油氣啟動溫度和深度等20多種資料,並進行計算機處理,建立了數模模型。通過以上工作,分析了東濮凹陷的構造發育、石油地質特征和油氣成藏條件。本次資源評價應用壹些較新的油氣資源定量評價和預測方法,對東濮凹陷的油氣資源進行了評價和預測。應用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洛法、經驗分布變換法、搜索區域分析法、油田規模分布的最大似然估計法、隨機過程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這些方法有的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數學地質組提出的新方法,有的是國外新方法在我國的首次引進和應用。最終計算結果如下:蒙特卡洛法:(8.343 ~ 16.752) × 108t(采樣次數為10000);經驗分布變換法:(9.138 ~ 17.532)×108t;搜索區域分析法:8.62×108t;;油田規模分布的最大似然估計法:7.37×108t;;隨機過程法:(8.18 ~ 15.67)×108t;模糊綜合評價法:8億噸。綜合各種方法,東濮凹陷石油資源量為(11.02 ~ 11.34)×108t,天然氣資源量為(1423.57 ~ 1534.82)。本次資源評價證實了東濮凹陷的油氣資源潛力,並為七五勘探部署提供了建議:重點關註東濮凹陷非背斜油氣藏。

7.1.2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

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於1992至1994進行。截至1992年底,東濮凹陷* *完成二維地震14658.85 km,三維地震2385.5 km2,* * *鉆井945口,累計進尺315×104m,667口探井試油,共計2007年。根據石油部1992下達的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任務,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研究院開展了“東濮凹陷2D盆地模擬”專項研究工作,利用“六五”和“七五”油氣勘探和石油地質研究成果,對截至1992年底積累的測井、地質錄井和地化分析資料進行了重新分析統計。本次評價地質模型參數的選取區域是基於東濮凹陷10多年勘探開發的大量石油地質研究成果和實際資料,特別是地層結構數據是基於東濮凹陷近年來最新的地層結構研究成果,選取了39條累計長度約700 km的地震剖面。這些測線基本上反映和控制了整個區域的構造格局和構造程序。全區共選擇模擬井(探井+人工井)603口。利用300多口井的聲波時差和Ro%數據,恢復了東營組的剝蝕量,讀取了全區100多口井的近5000個聲波時差和深度數據,分段回歸了下第三系三大巖性(砂巖、泥巖和膏鹽巖),做出了壓實曲線。統計了東濮凹陷近700口探井的砂泥巖資料,編制了8層砂泥巖含量平面圖。在熱歷史模型中,統計了100多口井的井溫和Ro%數據,做出了地溫梯度平面圖和Ro+深度曲線。生烴史參數統計了約700口探井的綜合錄井資料、有機碳資料、原油密度、幹酪根顯微化驗和元素分析資料,並做了相應的圖件。利用東濮凹陷程克明對衛20、濮60和開25井壹、二、三類幹酪根熱模擬實驗資料,繪制了產油量和氣速Ro%曲線。本著使模擬結果更準確、更有利於實際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烴源巖評價單元由原來的二分法(Es1和Es3)、三分法(—Es4)細分為五個研究單元,即Es1、Es3 1、Es3 2、Es3 3和Es3 4-Sha。

本次模擬計算采用石開發的二維盆地模擬系統(BAS2)。建立了適用於二維盆地模擬技術的地質地球化學數據庫。模擬計算了東濮凹陷下第三系的沈積史、熱史、生烴史和排烴史,並對這些結果進行了石油地質綜合解釋。以“四史”為基礎,結合該區油氣勘探實踐,研究了該區油氣聚集系數,預測了6個區塊的油氣資源量,評價了各區塊的油氣資源潛力。最終計算的資源量為:石油11.6100萬t,天然氣2359.44億m3。提出了資源潛力勘探方向:老油田挖潛,老井復查;非構造地層和巖性油藏;新生代潛山油氣藏。

本次評價是二維盆地模擬技術在東濮凹陷的首次成功應用。模擬結果與實際凹陷高度吻合,從原理和方法到地質建模和系統編程都證明了該技術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同時,本次評價對如何實現油氣資源勘探的良性循環提出了以下認識:①老油田周邊不同地區、不同地層的勘探程度不同,資源評價結果表明,這些老區仍有相當的資源潛力,是東濮凹陷近期獲得儲量的重點地區;(2)加強石油地質研究,深化對斷塊油氣藏形成和分布規律的認識,應用和推廣高新技術,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石油勘探,為鉆井提供足夠的圈閉,增加後備儲量,緩解資源系列分布不合理帶來的勘探困難,實現油氣資源良性循環;③準確把握勘探投資方向,積極做好勘探接替戰場的準備,充分發揮投資效益,加強東濮外圍盆地和風險盆地的綜合評價和勘探工作,開辟新的勘探領域,做好區塊和盆地的接替工作,是實現勘探工作良性循環的重要步驟。

7.1.3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

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於1999年至2000年進行。中石化集團重組之初,為摸清其勘探區油氣資源現狀,特別是剩余油氣資源,制定上遊發展戰略,部署了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本次評價中,中原石油勘探局於1999至2000年進行了兩項研究課題:“東濮凹陷油氣資源評價”和“東濮凹陷已開發地區剩余油氣資源評價”。

在為期兩年的研究中,圍繞東濮凹陷油氣資源總體評價,重點研究了深層油氣地質條件和勘探潛力,詳細梳理了油氣資源評價的基礎參數。在二次資源評價的基礎上,新增二維地震6300 km,三維地震3633 km2,1197口井,2100多個樣品。主要開展了有效烴源巖厚度及分布、有機質豐度及分布、不同地區有機質熱演化程度、油氣生烴率、排烴效率及排烴方法、聚集系數等研究。,編制了94幅基礎圖和52幅成果圖。在上述參數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盆地模擬法、地球化學法、分區評價法和圈閉評價法對東濮凹陷的油氣資源進行了預測。預測全區石油資源量為12.37×108t,天然氣資源量為3675×108m3。

本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新的認識和進展:

(1)根據工作需要,開發了壹套油氣資源評價軟件,初步應用效果良好。

(2)重新界定烴源巖並嚴格統計。結果表明,東濮凹陷黃河以南地區烴源巖厚度僅為65438±0200米,而不是傳統資源評價中認為的2400米左右。上述工作解決了陸相盆地烴源巖普遍較厚的矛盾。

(3)根據不溶性和可溶性有機質多項地球化學分析指標的綜合分析結果,結合地溫場分布的差異,研究不同區域有機質熱演化特征,研究結果用Ro與深度的關系表示。在計算油氣產量的過程中,通過調用Ro- depth關系來計算有機質的熱演化程度。由於它是建立在多種指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的,因此比單純使用Ro與深度數據擬合的關系更能客觀準確地反映地下有機質的熱演化程度。

(4)根據實際資料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計算排烴效率的新方法。通過實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根據各種地質因素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研究了東濮凹陷不同地區的油氣聚集系數,解決了聚集系數選取中人為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

工作中研究了盆地的構造特征、形成演化史、烴源巖特征和生烴史、有機地球化學特征,明確了主要烴源巖和可能烴源巖。同時,對有效烴源巖的劃分標準和聚集系數進行了專題研究。不同地層采用不同的資源評價方法:下第三系采用盆地模擬法,石炭-二疊系采用地球化學法。子評價單元用於模擬盆地演化和資源量,劃分和評價含油氣層,圈閉評價;根據不同的勘探單元,建立了探明、控制、預測、潛力和估算資源等五級資源序列,建立了東濮凹陷油氣資源評價圖形庫和數據庫,明確了剩余資源潛力和勘探方向。

與第二次資源評價相比,石油資源增加0.76×108t,天然氣資源增加238×108 m3。剩余油氣資源預測采用油田規模序列法。東濮凹陷剩余油資源量為(1.99 ~ 3.15)×108t。綜合各種預測方法的結果,剩余探明石油資源量為(1.98 ~ 3.15)×108t,剩余探明天然氣資源量為1064×108m3。

在三次資源評價中,應用了各種新技術和新方法。根據東濮凹陷的實際地質條件,建立了有效烴源巖的劃分標準,成熟勘探區排烴系數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選擇適合東濮凹陷的盆地模擬方法,使模擬過程和結果更符合凹陷的實際情況。在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的基礎上,分層次進行分層評價和圈閉評價。

  • 上一篇:慈禧必遊的十大景點。
  • 下一篇:平頂山出生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