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從65438年到0949-2009年的巨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從65438年到0949-2009年的巨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能建造什麽?桌子、茶杯、茶壺也能長出谷物和面粉,但我們連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都造不出來。”然而僅僅60年後,中國已經建立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生產能力增長了百倍。制造業世界第三,信息電子產業世界第二,主要工業消費品產業世界第壹。中國前所未有的財富震驚了世界!

這是充滿激情和夢想的60年;這是壹個改革與重建交織,海水與火焰交融的時代。中國人民在中國生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發展奇跡。

我們銳意改革,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跨越。

經過多年的戰爭,新生的共和國滿目瘡痍,壹切都成了廢墟。黨和政府力挽狂瀾,統壹財經,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有經濟,進行土地改革,國民經濟迅速恢復。1953年,中國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壹五”計劃據此啟動。此後的20多年裏,連續實施了四個五年計劃。雖然有過挫折、停滯和猶豫,但取得了許多成就。到1979年,全國共有工業企業35萬戶,全民所有制企業固定資產達到3200億元,相當於舊中國近百年積累的工業固定資產的25倍。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壹制度逐漸暴露出壹些弊端。1979,鄧小平在深刻總結和思考的基礎上,語出驚人:“為什麽社會主義不能搞市場經濟?”1982黨的十二大報告首次將非公有制經濟定義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首次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以此為契機,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完成了從“對立論”到“互補論”,再到“* * *共同發展論”的飛躍。

回顧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是最具活力的篇章。從1978到2008年,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國GDP的比重從不足1%上升到65%,吸納了80%的新增就業人口,貢獻了71%的稅收和70%的技術創新。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解放出來後,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02-2007年,我國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從8.53萬億元增長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6.1%。實現利潤從3786億元增長到6543.8+0.62億元,年均增長33.7%;上繳稅收從6794億元增加到6543.8+0.5.7億元,年均增長654.38+0.8%。

二是擴大對外開放,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

改革開放前,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中國基本處於半封閉狀態,對外貿易規模很小。從65438年到0978年,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2008年達到2.5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突破2萬億,居世界第壹。現在中國每天的進出口貿易額相當於1950全年的4.6倍。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出口原材料和基本消費品到高科技產品。現在機電產品占出口產品的90%以上。中國正迅速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聯想、海爾、華為等壹批民族品牌成為世界級品牌。

1978之前,中國利用外資基本空白,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年,實際利用外資累計近1萬億美元。目前,已有63.5萬家外資企業落戶中國,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新世紀以來,中國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出去”。2003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為28億美元,2008年達到406億美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過70%。截至2008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境外投資已達6543.8+050億美元,分布在全球654.38+0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而深入的國際合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科學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不斷躍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1966開始的“文革”以階級鬥爭為核心,造成社會動蕩和經濟停滯。1978年,中國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征程,國民經濟從此滾雪球:從1949到1986的27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僅超過1萬億元;從1萬億到2001的10萬億,用了15年;到2006年達到20萬億,用5年時間;2008年30萬億,才兩年。1978的經濟規模占全球的1.8%,2008年占6%。短短30年,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200多年的歷程,逐步走上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中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

* * *建國之初,我國交通基礎薄弱。所有的鐵路、公路和航空裏程加在壹起不到65438+萬公裏,年客運量只有1.4億人次。到2008年,中國僅有的陸路交通裏程近373萬公裏,99.2%的鄉鎮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裏程超過6萬公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年客運量高達268億人次;全國貨物運輸總量達到249億噸,比1949的160萬噸增長了156倍。

舊中國的能源工業水平極低,被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壟斷。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自給率達到90%以上,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

1950年,中國的鋼產量只有61萬噸,而美國是8700萬噸,英國是1655萬噸。為了“超過英國,趕上美國”,我們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煉鋼鐵”。從1996開始,中國鋼產量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壹。10年後的2008年,寶鋼研發出第壹卷“取向矽鋼”,登上了鋼鐵制造技術的“珠峰”之巔。

1949年,中國道路上行駛的汽車有130多種不同品牌,都是國產的。從1956,第壹輛“解放牌”下線,年產61輛,到2008年年產934.5萬輛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不過短短50多年...

如此多的巨變足以讓歷史學家著迷。秘訣是什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總結說:“我們取得壹切成就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沒有結束,我們還在路上。

二、農業飛躍:從“交皇糧”到領補貼

2006年,河北農民王三妮拿出原本打算買車的8萬元,鑄造了壹尊252公斤重的“告別土地稅”鼎。560多字的碑文記錄了壹件大事:從2006年6月65438+10月1起,我國農民再也不用交農業稅了。至此,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進入新世紀以來,為彌合城鄉差距,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開放成果,在取消農業稅的同時,國家還出臺了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等壹系列惠農政策,極大地提振了人心。

像這樣值得紀念的農業事件還有不少。從1950到1952的土地改革,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3億多貧困農民第壹次分到自己的土地。從65438年到0956年,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但由於“跑進* * *生產主義”的狂熱,農業生產陷入低潮。計劃經濟體制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也暴露出效率低下、缺乏激勵的弊端。十年“文革”的結束給了人們改變的勇氣。1978年冬天,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悄悄簽訂了“包產到戶”的“生死契約”,拉開了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序幕。從1982到1986,中央連續五年出臺“壹號文件”,肯定小崗村農民的首創精神,在全國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億萬農民勞動致富的積極性。從2004年到2009年,中央連續出臺六個“壹號文件”,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農村進入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多予少取放活”成為新時期農業的主旋律。五年來,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總計1.6萬億元。正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60年的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壹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增加。中國是壹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舊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農業生產水平極低,80%的人口長期處於饑餓狀態。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僅為1132億公斤,人均份額不足210公斤。200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285億公斤,連續五年增產,人均占有量達到406公斤,有效應對了全球糧食危機。我們用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糧食自給率達到95%!

二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增效”碩果累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小麥、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的機械作業面積大幅增加。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從1.1.75億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萬千瓦,增長了5.5倍。農業科技在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壹系列重大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培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6000多個。同時,重大栽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壹大批成果的推廣應用,使糧食產量從0949年的每畝65438+68.6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10公斤以上。特別是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水稻單產高達800公斤。

三是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農、牧、漁、林齊頭並進。經過60年的調整,我國已基本形成種植業的區域化生產。河南、黑龍江等產糧大省13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80%以上;中國已經形成東北大豆和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黃河流域及西北內陸棉花產業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家門前種果樹的“庭院經濟”效益明顯,面向大中城市的果蔬基地發展迅速。畜牧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目前,我國肉蛋總產量居世界第壹;人均肉、奶、蛋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漁業生產發展勢頭強勁,水產品年均增長率達到10.5%,比同期世界漁業增長7.4%,位居世界前列。“防沙治沙”、“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等十大重點工程取得成效。中國森林面積從1949年的82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8.6%,增加到1745438+00000公頃,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壹,覆蓋率提高到18.438+0%。

第四,鄉鎮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進程。1978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209億元,2007年達到近1萬億元。隨著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也從1978提高到2007年的17.9%,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興,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新農村前景可期!

三項民生改善:從餓肚子到喝減肥茶

對人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但新中國成立後很長壹段時間,由於天災人禍,物資嚴重短缺,糧食短缺,吃飽飯成了人們最大的願望。張大爺生活在農村,能說很多關於吃的順口溜。小時候是“南瓜南瓜,天天吃,不油少鹽,難得”;現在,他經常說,“在20世紀70年代,我們吃飽了;上世紀80年代,我們嘗到了甜頭;在20世紀90年代,我們有質量。今天,我們吃得健康。很多人開始擔心減肥喝減肥茶了!”

張大爺的故事是中國民生改善的壹個縮影。這60年的民生成就主要有四點:

壹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中國是壹個巨型貧民窟:90%的人口年純收入不超過60元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步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城鄉居民收入渠道不斷拓寬,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成倍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15781元;居民儲蓄存款總額從1.978年的21億元增加到21.7885億元,增長了1.037倍。

二是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民“不缺錢”,消費自然繁榮,生活質量相應提高。食物消費逐漸從溫飽向營養轉變;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人們可以享受到各國的美食。著裝從“穿得暖和”向“穿得漂亮”轉變;現在,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消費國,也是最大的服裝生產國。2008年,出口創匯1198億美元。隨著家庭生活設備的逐步現代化,“三大”耐用品從80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到新世紀又更新為手機、電腦、私家車。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6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31.6平方米。近年來,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比重明顯上升,休閑、健身、旅遊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9%和43.7%。按照FAO的標準分類,現在農村居民處於溫飽小康階段,城鎮居民從小康走向小康,6543.8+03億人總體實現小康。

三是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就。舊中國每萬人擁有衛生機構0.07個,衛生技術人員9.32人。死亡率高達20‰,居民平均壽命只有35歲。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到2008年,中國每萬人擁有2.25個衛生機構,每萬人擁有59.6名衛生技術人員。死亡率下降到7.06‰,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09年4月,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新醫改方案”,突出了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讓人民群眾看到了看病難的美好前景。

第四,社會保障逐步完善。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機制。在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針對我國廣大農民的特點,大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2003年6月開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試點。到2008年,參加新農合的人口達到81.5萬人,參合率達到91.5%,比預期提前兩年實現了基本覆蓋所有農村的目標。今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符合條件的年滿60周歲的農民可領取基礎養老金。看來,沒有子女可以養老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在紀念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描繪了“兩個100年”的宏偉藍圖——到我們黨成立100周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惠及十幾億人口;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我們的目標就壹定能實現。

科教興國:從80%的“文盲”到工程師之首

1949年秋天,壹封緊急的密函送到了黑龍江省寧安縣的壹個村長手中。村長不識字,就找了壹個叫“秀才”的村民看信。“秀才”看完信就跑了。原來這是壹封“追捕兇手”的密函,而村長監聽的信件中的嫌疑人正是“書生”本人。真實故事的背後是嚴峻的現實:新中國成立時,國民素質很低,小學入學率只有20%,文盲率高達80%,“壹個字都不認識”,科學家、工程師等高端人才更少。中國的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其中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不到500人。

教育落後,科技自然弱。西方工業革命出現16錠紡車的時候,中國還是單錠三錠;1922年,英國有3000多千瓦發電設備,發電量100億千瓦時。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們才制造發電設備。60年後,中國有420多萬科學家和工程師,相當於美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5000萬,居世界第壹。“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說:“中國的技術人員比很多國家都多,真讓人羨慕。”中國正在實現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華麗轉身”,科教興國正在成為現實。

教育成就有目共睹。第壹,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65438-0986年,中國頒布義務教育法;2000年,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消除青少年文盲;2007年春,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2008年秋,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新中國成立60年來,壹項史無前例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溫暖人心。目前,全國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8%。基礎教育規模巨大,世界第壹。二是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1977年,被文革中斷了11年的高考恢復了,中國再次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從1978到1998的20年間,我國高校數量從598所增加到1022所,招生規模年均增長9%左右。從65438到0999,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進壹步擴大。1977以來的30多年裏,全國有3600萬人被高校錄取,高校錄取率從1977的4.7%提高到2008年的57%。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超過2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3%。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門檻,位居世界第壹。三是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全面發展。2008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超過865438+萬人,在校生達到2056.3萬人。成人職業培訓發展迅速。素質教育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已成為中國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壹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已經形成。

科技成就催人奮進。第壹,“兩彈壹星”創造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輝煌標誌。為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和訛詐,突破國防科技前沿技術,中國成功研制了“兩彈壹星”,成為新中國科技成就的重要標誌,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和科技實力。鄧小平曾指出:“如果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沒有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就不能稱之為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二是航天科技進入世界先進行列。2008年9月27日,16: 41,中國航天員翟誌剛從神舟七號艙門進入太空,在浩瀚的太空中第壹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自此,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的國家。1992,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17年間,從科學研究、技術實驗到工程應用,中國在衛星回收、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定位、航天器研制、載人航天等領域都已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創造了又壹個“中國飛躍”的奇跡!第三,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有人評論說,2008年可能是中國從“制造”走向“智能制造”的元年。壹個有力的證據是,華為公司在中國從事R&D和通信設備制造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737,創下世界紀錄。這些年來,中國的制造能力占全球的15%,僅次於美國,但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己的技術,這就導致了嚴重的“老鼠現象”,即中國生產的壹只老鼠在美國賣40美元,而我們只有3美元,大部分利潤被外國拿走。2004年,中央提出用15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近兩年科技投入每年增長20%以上,全球僅此壹家。這五年專利數量達到300萬,而新中國前55年,總數只有200萬。中國逐步進入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壹項重大戰略任務,教育和科技是它的翅膀,科學發展觀是它的靈魂,它將以鐵壹般的節奏指引我們的國家前進!

5.民主與法治:從“不談國事”到主席網聊

解放前,餐館、茶店經常貼出“不要談國事”的警語,中國人即使談國事也有坐牢、砍頭的危險,更別說參政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參與的渠道越來越多。2008年6月2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做客人民網與網民交流,成為中國網民“最幸福的網上事件”。溫總理在網上與民眾的討論成為近年來“兩會”壹道獨特的風景。不僅如此,各級官員紛紛“觸網”,“居於廟堂之高,遠離江湖”,都是有史以來第壹次可以為國家建言獻策!

文化發展:從學雷鋒到誌願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無限地奉獻給為人民服務。”《雷鋒日記》中的這段話廣為傳頌,“雷鋒精神”影響和感動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盡管在不同的年代,它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2003年,貧困學生從徐本禹大學畢業,放棄賺錢養家和讀研的機會,誌願到貴州山區支教兩年。在那裏,沒有路,沒有電話,只能晚上點油燈,周末跑上18公裏山路去寄信。因此,他被中央電視臺選為2004年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2007年,徐本禹再次誌願去教書,這次是在非洲。他送給他心愛的女孩的禮物是壹本雷鋒日記。

這只是數百萬誌願者故事中的壹個。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20萬誌願者自願奔赴災區,全國有10多萬誌願者參與救災宣傳、募捐和運送物資。在8月份的北京奧運會上,6.5438億+0.7億誌願者投入其中,創下了奧運會歷史之最...這60年,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單壹走向多元;從僵化到充滿活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繁榮,充滿活力。

7.國防建設:從“通用卡”到現代化

月6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門口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學習中的部隊有騎兵和馬拉小炮。當時我軍機械化水平不高,人均機械化能力只有0.2馬力,不到當時世界平均水平的2%,武器多為“萬國牌”戰利品。60年後的2009年4月23日,中國海軍60華誕之際,胡錦濤在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域進行了海上閱兵。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就像移動的海上城堡;預警機、偵察機、戰鬥轟炸機等新型戰鬥機編隊在空中翺翔。29個國家的代表團,14個國家的21艘船,匯聚壹堂,成就世界的繁榮。

回顧近代中國,壹個曾經長期引領人類文明的東方大國,幾乎遭到了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羞辱。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莊嚴宣布:“我們的國防將得到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次侵略我們的國家。”從此開始了國防建設,60年來成就非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提出了“建設壹支優秀的現代化革命軍隊”的總方針和總任務,迅速實現了由單壹軍種向多軍種合成軍種的轉變,建立了全軍統壹的指揮體制、編制體制和正規訓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確立了建設壹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特別是海灣戰爭以來,人民解放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走出了壹條以機械化為基礎、信息化為引領、相互促進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大大加快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

第二,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兵貴於精。從1975開始,鄧小平主張“軍隊整編”,先後裁減軍隊員額200多萬,但400萬的規模仍然過大。鄧小平擔心地說:“指揮戰爭很方便。現在有什麽好用的?不膨脹就應付不了戰爭。”在1985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果斷宣布裁軍1萬。消息傳出後,整個世界都震動了。1997年,我軍進壹步減少50萬;2003年裁減20萬,軍隊總規模減至230萬。人民解放軍通過精簡整編和體制改革,朝著組織精幹、指揮靈活、反應迅速、戰鬥力強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

第三,推進科技強軍戰略和武器裝備現代化。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從前蘇聯進口了大量武器裝備。此後,中國逐步開始仿制蘇式武器裝備,建成大中型軍工企業100多家,科研機構增至20多家,國防科技工業初具規模,迅速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標準化和初步國產化。上世紀60年代,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尖端技術,“兩彈壹星”的成功震驚世界。改革開放後,陸軍建立了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裝備體系;海軍建立了海空壹體、適應近海防禦作戰的裝備體系;空軍建立了空地壹體、攻防兼備的裝備體系;第二炮兵建立了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地地導彈裝備體系;電子信息設備正在向綜合集成和集成化方向發展。

4.捍衛了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人民的和平生活。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當年5438年6月+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將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擊退到三八線以南。1953年,美國不得不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信心,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壹個相對穩定與和平的環境。此外,我軍還進行了多次邊境自衛反擊戰並取得勝利,捍衛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

60年來,在中國* * *生產黨的絕對領導下,國防和軍隊建設朝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目標闊步前進,武器裝備日新月異,後勤保障壹體化穩步推進;永不褪色的是聽黨指揮、為人民服務的軍人——戰爭、洪水、地震...哪裏有危險,他們都在確認自己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

統壹大業:從相互孤立到和平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逃離臺灣省的蔣介石始終不忘反攻大陸;港澳也與祖國隔絕,統壹大業任重道遠。改革開放後,鄧小平以超人的智慧提出了“壹國兩制”的戰略構想,並在港澳成功實踐,洗清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人間正道是滄桑。由於美國等外部勢力的介入,兩岸統壹之路幾經波折。現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已經初步形成,未來前景可期。60年來,中國的統壹之路前無古人,為世界貢獻了寶貴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兩點特別值得分享:

外交輝煌: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

60年來,中國外交徹底扭轉了舊中國“強行開放”和新中國近30年“強行封閉”的局面,終於走上了“主動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和平的主心骨和全球經濟的“引擎”,好戲還在後頭!

十方建設

  • 上一篇:成都古建築介紹?
  • 下一篇:南新坊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