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莫老和木老。

莫老和木老。

仫佬族和仫佬族: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山區民族。他們自稱“淩”和“荊”。壯族稱之為“布金”,漢族稱之為“仫佬”。仫佬族有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90%居住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仫佬”壹詞在國語中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為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與壯、漢、瑤、苗、侗、毛南族、水族雜居。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仫佬族人口為207352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等。仫佬族使用的仫佬族語,類似毛南語、侗語、水族語。大部分人漢語流利,也有人會說壯語。通用漢字。

仫佬族大多住在泥墻瓦房裏,屋裏有壹個專門燒煤的地爐。主食是大米、玉米、土豆,不允許吃貓和蛇肉。衣服還是藍色的。到了清朝,仫佬族婦女還穿著全裙,現在已經穿上了大排扣的衣服、褲子、辮髻和耳環、手鐲、戒指。那人穿著雙排扣唐裝。

以前大多數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少數在“坡”談戀愛結婚的也要征得父母同意。早婚盛行,有壹種習俗是女方婚後壹段時間不離開婆家,生完孩子才住在婆家。

磨佬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侗水語支,與毛南語和侗語非常接近。由於仫佬族人民與漢族、壯族人民的密切接觸,仫佬族語言吸收了大量漢壯詞匯,大部分人漢語流利,部分人會說壯語。

摩羅人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和玉米為主。農耕技術、作物品種、生產工具與附近的漢族、壯族基本相同。仫佬族山區鄉素有“煤鄉”之稱,采煤已成為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堯老山鄉是壹座風景迷人的山水畫廊,山如劍,水如綢緞,被譽為“小桂林”。

仫佬族和仫佬族的歷史

仫佬族是我國壹個古老的民族,魏晉以來史書中稱“仫佬”、“仫佬”,列入遼、淩通稱。據史料記載和傳說,最遲在元代或明初,廣西羅城就有磨佬人居住。他們的民族自稱“靈”、“金”,壯族稱“布金”,漢族稱“仫佬”。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民族意願,統稱為姚老。摩羅人居住的地區屬於石山地帶,這裏山巒疊嶂,峰巒如林,溝谷密布,土壤貧瘠,農田灌溉和交通極為不便,經濟發展困難。

近幾十年來,隨著水利工程的不斷建設,灌溉面積越來越大,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瑤族居住的山區盛產煤炭,被稱為煤城,采煤是他們重要的經濟支柱。

仫佬族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仫佬族的祖先在當時被歸為現在的少數民族。遼族的稱謂出現在漢代。韓曙《南溪易傳》稱夜郎的主體民族為“廖毅”。晉代以後,類似的名字在文獻中隨處可見。

涉及滇、黔、湘、粵、桂的遼人名字又出現了,如廖岷、遼子、土遼、廖毅、廖生、山遼、東遼等。川滇黔邊界的遼人,稱為“哥遼”、“首功遼”、“子怡”。

至於“遼”,很多學者認為是“羅”的後裔,“羅”被認為是“嶽”的別稱。“越”是中國南方的壹個大民族,從春秋戰國時期壹直遷徙到秦漢時期。

  • 上一篇:六年級語文第三課是三首古詩,知識點和原文。
  • 下一篇:深藍色象征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