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講故事的歷史是怎樣的?

講故事的歷史是怎樣的?

評書又稱評書,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在江南,叫平話。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講故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口頭文學。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引經據典,以故事為喻。後來形成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比如“壹怒之下沖冠”、“雕舟求劍”、“填空”。其實這就是早期的評書。北京流行的說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人劉敬亭(1587 ~ 1668)來京時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清代京腔鼓手王紅星到江南演出時,拜劉敬亭為師。回京後改為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在張藝司立案為弟子,流傳至今。

講故事的歷史和發展

南北兩個評書部落都是明末清初劉敬亭傳下來的。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劉敬亭在京師與漕運之都蔡世英講評書,收王紅星為徒,於是在京師播種。和的三個徒弟,何、安、鄧,在當時被稱為“三臣”,成為評書的權威,並獨立出來。後來北京的評書演員就是這三派傳下來的。當時,評書之門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在張藝司備案,並由皇家龍印授予。直到光緒年間,這件歷史文物才被評書界的壹個後人遺失。

早年的評書是說唱結合,就像現代的西河鼓、樂亭鼓壹樣。說和唱相輔相成。只是因為光緒年間聽書的大多是宦官。於是,他在宮裏被慈諾聽到,送進宮裏。在禁地唱歌不方便,就改成了“講評”,只有壹個桌凳,壹塊木板,把鼓和鼓都拆了,講評帶著講評。由此,評書這種表演形式得到了肯定。

到了清代,民間說書人大多在街上永路兩旁搭起帳篷,擺上長板凳,形成壹個長方形的場,稱為“傾地”。只有少數說書人去茶館表演。庚子事變(公元1900年)後,評書茶館順利興起,民國初年處於鼎盛時期。

開壹個茶館最初的“書店”,需要通過壹個所謂的“邀請人”(也就是圖書館裏的主持人邀請角)來邀請說書人。第壹個演員照例為評書茶館舉行了“開荒破臺”儀式——在祭祀周莊王、文昌帝、劉敬亭後,給評書演員壹枚現金“戲臺印”,然後開業。收入方面,按照講故事的規矩,是“三十七日買單”,講故事的賺壹塊錢,個人只拿七毛錢;茶館老板拿三角。開書的第壹天和最後壹天,我都賺到了錢,“最後離不開賬戶”都歸功於講故事的人。每個講故事的人只能在壹個圖書館講兩個月,稱為“壹轉”。內城的評書茶館都是白天講故事,晚上賣綠茶。前三門外的評書茶館,白天都賣綠茶,晚上講書。內外城的評書茶館裏,只有宣武街西的“如雲軒”和“森瑞軒”在黑白天講故事;磁器口虹橋“天佑軒”,天橋“福海居”。

在評書中,表演者只有壹個,只說不唱。它的道具無非是壹塊醒著的木頭,壹塊手帕,壹把折扇。打開壹本書看了壹套贊,大多是對以上三個道具的贊美,然後進入正題。提到的書目大多是全長書目,每壹小段都會“扣扣”以抓住聽眾。傳統書目的內容壹般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有龍袍和三國、西漢等書籍。長槍書《仲晶越傳》和《英烈》等。速記本《水滸傳》《大王貓》;神怪書西遊記,濟公傳等。短期“電影”有《聊齋》的書目、嶗山道士、夢狼、畫皮等。20世紀50年代以後,陸續有新書編輯出版,如《林元》、《火金剛》等多部中短篇書目。

北京近代有很多說書人。比如清末民初的雙厚平(藝名雙文星),滿族,北京人,講故事的方法非常廣泛,經常把水滸和仲晶作為最精彩的書。當時,他被譽為“評書之王”,與譚鑫培、劉寶全並稱“藝術界三大奇跡”。楊雲卿,雙後平後人,最擅長說《濟公傳》、《水滸傳》。群慶甫在晚清至民國四十年評書界赫赫有名,擅長說“公案”書。“活黃天霸”還有壹個名字。王傑魁,23歲開始在北京講評書,專攻《貓王》。連闊如,滿族,抗戰前因說東漢而成名。解放後,他說《三國》和《水滸傳》也很受歡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天橋玄武書屋收錄了的《東漢評書》和蔡的《西漢評書》。現在,天橋樂茶園有了馬增錕的歌謠《貓王》。

本文來自原文鏈接:/article/2007-9-16/48263-1 . htm

  • 上一篇:高中政治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點有哪些?
  • 下一篇:有哪些與霍去病有關的戰役?最有歷史意義的壹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