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1990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是什麽?

1990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是什麽?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理論上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是互補的,不可能同時出現順差,但中國出現了雙順差。

1,經常項目順差,指的是進出口貿易,出口大於進口。

2.資本項目順差是指流入和流出的投資和外國資本大於國內資本輸出。

雙順差的影響:

當國際收支順差來自大量實際資源的產出時,就會制約壹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但外資凈流入增加了長期利潤和利息流出的需求,也可能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壹定的擠出效應;如果流入的資金中含有大量熱錢,很可能對壹國的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構成威脅。此外,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還可能導致夥伴國的經濟對抗和制裁。

中國國際收支中貨物貿易長期順差的原因分析

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受到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從主觀因素看:壹是我國處於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壹步擴大;二是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形成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的制造業體系,壹般產品進口需求減弱;第三,中國政府促進出口產業發展,支持進口替代產業走向成熟;第四,國家為了保護相對弱勢的產業,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了壹定程度的貿易保護。從客觀因素看:壹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需旺盛,帶動中國出口增長;二是國內投資增長放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進口,但帶動出口;三是壹些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設置多重限制,進壹步擴大了中國的貿易順差;第四,中國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3億美元,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711億美元。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同比增長801%。經常項目順差的增加主要是由於貨物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從國際收支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3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3425億美元,進口2882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654.38+04%;貨物貿易順差542億美元,增長82.3%。

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受到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從主觀因素看:

第壹,中國正處於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壹步擴大。

改革開放28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GDP平均增速達9.6%。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增長率。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極大地激發了經濟活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就像兩個自動向前滑行的巨輪,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另壹方面,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並沒有引起中國消費需求的同步增長。由於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社會平均消費傾向降低。從理論上講,不同的收入階層有不同的消費傾向,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低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二十年來,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收入分配平均化程度下降。但是,增加居民收入,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才是消費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縮小各階層的收入差距,可以提高全社會的平均消費傾向,從而進壹步擴大消費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形成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的制造業體系,壹般產品進口需求減弱。

跨國公司將部分生產或服務移至海外,導致勞動力成本更低,稅收更低,企業承擔的其他成本更低。這種跨國外包的壹個效果就是各國的比較優勢格局被重組了,而且重組也有壹個時滯,即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和服務通常會先外包給中國、印度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發達國家感受到壓力,轉而創造更高檔的產品或服務,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這個過程往往會滯後壹段時間,從而形成時間差。在這個階段,貿易不平衡將會擴大。但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供應鏈不斷延伸,附加值不斷提高。但外商直接投資在華產銷量的大幅增長部分替代了中國的進口,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的制造業體系,削弱了壹般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市場上有許多外國品牌和設計的產品,但其中相當壹部分是由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生產的。

第三,中國政府促進出口產業發展,支持進口替代產業。

目前巨額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也與中國現有的外資和外貿政策有關。中國現行外貿和外資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1980年初,中國是典型的“雙缺口”發展中經濟體,既缺資本又缺外匯。為了賺取更多的外匯,克服外匯缺口造成的中國經濟發展瓶頸,中國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稅等政策,鼓勵出口65438至0985。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非常快,從1978到2005年年均增長17%,是世界同期8%增速的兩倍多,27年間對外貿易增長了68倍。另壹方面,中國政府支持國內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升級,這導致了大量的進口替代。進口替代產業是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方向。雖然中國制造業的科技基礎壹直比較薄弱,產業升級的過程是艱巨而長期的,但通過進口替代實現本土升級將是壹個長期現象。積極產業政策的支持不是短期的,在較長時期內都能帶來“產業政策紅利效應”。最近隨著在華外企,尤其是電子行業領域,越來越多的零部件采購國內供應商,導致大量進口替代。

第四,國家為了保護壹些相對弱勢的產業,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壹定程度的保護。

為了保護壹些相對弱勢的產業,如保險、汽車等,國家可以在入世後在國內外擁有更強的競爭條件,從而在壹定程度上在關稅壁壘方面保護本國的貿易。這使得國外同類產業在國內失去競爭力,也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的進口需求。但是,2005年以後,很多行業和產業的保護政策將逐步取消,壹些弱勢產業的競爭力近年來沒有得到根本加強,比如農業,壹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比如家電、紡織等,面臨著如何開拓國際市場,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問題。

從客觀因素看:

壹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需旺盛,帶動中國出口增長。

國際上,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4.3%,仍處於較高水平。受需求和投機雙重因素影響,國際市場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將繼續高位運行;為了抑制油價上漲和國內通脹壓力,美聯儲繼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並小幅加息,因此全球經濟有可能進入加息周期。國內方面,下半年國內經濟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家將進壹步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宏觀調控成果,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加快資本市場發展,穩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盡管通脹壓力較大,但總體在可控範圍內,本外幣負利差可能擴大。基於上述因素,內外需求都將強勁增長,這不僅會刺激出口的增長,還會減少壹部分進口需求。

二是國內投資增長放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但帶動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我國投資的特點是:第壹產業投資增速加快,第二、三產業投資增速放緩;重點行業投資增速繼續放緩;各註冊類型投資增速繼續下降;東西部地區投資略有下降,中部地區投資略有增長;國內貸款來源略有下降,自籌資金增速略有上升;新開工項目繼續增長,但當月新開工項目數量較上月減少;房地產投資增速略有上升。盡管國際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國政府限制了主要石油產品零售價格的上漲。這樣看來,油價只是沖擊了中國的石油公司。為了應對油價上漲,石油公司減少了對國內市場的石油供應,轉而選擇出口更多的成品油。同時,中國政府鼓勵這些石油公司減少石油進口。因此,從2005年6月到7月,中國的原油進口只增長了6%,而成品油出口卻猛增了46%。

第三,壹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施加多重限制,進壹步擴大了中國的貿易順差。

根據基於比較優勢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對海外原材料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需求很大。然而,壹些發達國家卻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高技術設備出口中國設置各種限制。巴黎協調委員會解散後,壹些國家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松,反而有所加強,這自然會增加雙邊貿易的不平衡。早期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為了遏制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限制主要是針對軍事技術和產品,充滿了冷戰色彩。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限制發生了軍事和高科技並重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從國家競爭的戰略高度看待對華出口,通過各種控制手段確保國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口管制部門在高技術出口和對華項目合作方面實施的嚴格管制措施,也是中國貨物貿易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第四,中國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1994之後,我國貿易收支連年呈現順差,與1994的匯率壹致。人民幣貶值刺激了出口,但人民幣名義匯率在隨後幾年基本沒有變化,實際有效匯率仍呈升值趨勢,但仍保持貿易順差。雖然人民幣升值與貨物貿易順差之間是否存在實際聯系壹直眾說紛紜,但低匯率確實在壹定程度上幫助了中國增加貨物出口。

  • 上一篇:《三生石三枕邊書》中朱莉婭·伶猴屬的真實身份是什麽?朱莉婭·伶猴屬和九峰是什麽關系?
  • 下一篇:古代人是怎麽釀酒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