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最早的斧頭誕生於哪個朝代?

中國最早的斧頭誕生於哪個朝代?

甘肅慶陽發現654.38+萬年前的石斧。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桑誌華在甘肅華池縣尚麗園興家溝發掘了壹處黃土,發現了壹枚完整的千年前古人類使用過的石芯,敲開了中國舊石器考古的大門。這是中國首次出土的舊石器,距今約1.8萬年。兩個月後,桑誌華在華池縣王嘴子鄉尹平村趙家岔自然村趙家岔開了第二個發掘場,發現了兩塊應時巖,是兩把手工制作的刮刀,後確定為距今654.38+萬年。

這壹發現打破了國外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北方黃土層中沒有舊石器時代文物的判斷。

壹個

查閱相關資料不難發現,桑誌華在中國發掘文物並非偶然之舉。

1914、桑誌華來到中國,從事田野調查和考古調查25年,足跡遍布中國北方各省,行程5萬多公裏。

從1919到1920,桑誌華兩次到華池縣考察發掘。

歷史上的慶陽曾經是壹片林草豐茂的草原。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演化,許多野生動物化石深埋地下,永不見天日。近代以來,當地農民經常在溝壑縱橫的黃土層中發現化石。人們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賣給中藥店。

根據當地生產“龍骨”的線索,桑誌華於1919年正式開始了他在甘肅慶陽華池的第壹次調查和發掘。時間從6月6日開始,最後在6月10,我們走訪了趙家岔和興家溝。

桑誌華第壹次遠征華池,雖然沒有重大發現,但準確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層和古生物化石。

時隔壹年,桑誌華這次“有備而來”。這是他中國之行的第六個年頭。這壹次,黃土地將帶給他壹個震驚世界的發現。

桑誌華在三裏鋪的壹個小教堂裏時,當地傳教士送來了兩顆牙齒化石,是在興家溝收集的。

第二天,他沿著壹年前走過的山路直奔興家溝。

桑誌華《十年遊記》記載:6月4日:今天到達了8.6米的深度,工作主要是清土。但要註意發現人類的工藝遺跡。到了5.3米,黃土變得密實均勻,下面變成沙質、綠色、堅硬,沿平面或立面可分解成三塊大小為70厘米的塊。就是在這片黃土裏,我找到了離頂部7.3米的壹塊。

在黃土層中挖掘化石是壹項困難的工作。鋒利的刀片等工具只能在遠處使用,靠近時要用木匠鑿;整理出土化石更是小心翼翼,還得用石膏、木膠、麻紙壹張壹張地包起來。經過嚴格的包裝、編號和登記後,化石被打包裝運。

在挖掘過程中,桑誌華在距離坑頂7.3米處發現了壹塊石英巖石。這不是壹塊普通的石頭,而是壹個石核。石核有明顯的人工砸碎痕跡,形似圓錐形手斧,其實是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跡!

桑誌華發現的這個石芯成為中國出土的第壹個舊石器,距今約18000年。這壹天是6月4日,1920。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百年,但在中國第壹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可以看到,這裏的地形與桑誌華《十年遊記》中當時繪制的平面圖非常相似。懸崖階地上,雖然當年的大規模發掘現場被積土掩埋,但坑窪依然清晰可辨。

1920年8月6日,桑誌華在距離興家溝18公裏的趙家岔開了第二個發掘場,發現了兩塊應時巖石薄片,是手工制作的,後來確定是65438+百萬年前的。

趙家岔有壹條溝叫東東溝。這條溝很窄。沿著溝底往上爬,要走過壹個三四米長的洞。穿過洞口,沒有平坦的土地,也沒有舊石器時代發掘留下的痕跡。但可以看出,洞穴周圍的黃土層已經被雨水沖刷過多次。那麽,是雨水沖刷了挖掘的痕跡,還是位於洞溝相對平坦地形的溝掌呢?這個問題找相關資料無法考證。歷史的疑惑只能通過這個神奇的洞和神秘的洞來解答。

[轉自鐵血社區/post _ 1336482 _ 1 . html/]

趙家岔還有個黃土窯,塌了壹大半。是壹百多年的黃土窯。78歲的人李說,桑誌華就住在他們的黃土窯裏。他們陳家五代人都住在這個老裏。桑誌華當年住的山洞是最大的壹個。後來他家修了窯面,把弧度整平了。現在洞穴很淺。

在華池86天的考古發掘中,桑誌華還發現了晚第三紀的三趾馬動物群,主要是中國麒麟鹿、三趾馬、鬣狗。這個偉大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這是人類考古史上的又壹重大發現。

自桑誌華發現第壹個舊石器時代以來,中國已發現200多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和7000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些遺址大多集中在黃土高原,尤其是地處其中部腹地的隴東高原。

看似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隱藏著中國古老文明的基因和密碼。

中國出土的第壹件舊石器震驚了中國和世界。因此,最早出土的舊石器的具體位置壹直是趙家岔和興家溝。

從20世紀2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各種資料都稱出土地為“甘肅慶陽遺址”。與桑誌華《十年遊記》“在兩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發掘出三件舊石器”不符。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學家賈蘭坡經過實地考察,確認華池縣王嘴子鄉尹平村郭嘴子組趙家岔窯洞溝有三處舊石器時代的發掘。這個結論後來被學術界廣泛使用。

在1979到1990期間,有兩個人質疑舊石器出土地點與現實不符:壹個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黃偉龍,壹個是甘肅博物館的張行。

但他們的不同觀點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為了弄清這段遙遠的歷史真相,2003年,甘肅華池縣當地文物研究者郭漢典沿著桑誌華調查發掘的路線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證明,賈蘭坡將華池縣王嘴子鄉尹平村郭嘴子組趙家岔洞溝定為舊石器遺址是正確的,但不是第壹個舊石器遺址。

後來,郭漢典在華池縣尚麗園鄉興家溝馬家溝看到了它。這裏的地形很像桑誌華《十年遊記》畫的平面圖,當年的大發掘現場至今清晰可見。陡峭的懸崖上有幾個挖掘出來的小洞,懸崖的地基有3米多高的挖掘痕跡。在懸崖下的平臺上,雖然大規模的發掘現場已經被積土掩埋,但坑坑窪窪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這個遺址到南方慶城縣的距離和桑誌華記載的壹樣。這是第壹個舊石器時代出土遺址,位於華池縣尚麗園鄉興家溝馬家溝。

郭漢典認為,中國第壹處舊石器遺址應稱為甘肅華池縣尚麗園鄉興家溝馬家溝遺址,另外兩處舊石器遺址出土於甘肅華池縣王嘴子鄉尹平村郭嘴子組趙家岔洞溝,距離18km。

和賈蘭坡的觀點壹樣,郭漢典的“廢墟論”也受到壹些專家學者的質疑。

2008年7月15日至2009年6月165438+10月8日,隴東大學張多勇教授多次步行至馬家掛溝,發現此處紅土層中也有化石出露,但紅土剖面中無化石出露。離柳樹河教堂很近,大約6公裏遠,住在《十年遊記》記載的離柳樹河65438裏的地方。同時,馬家掛溝的化石出露不好。桑誌華不會去興家溝,也不會挖掘化石密集的興家溝。而是會去馬家掛溝,那裏幾乎沒有出露的化石。這是不合理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日記裏根本沒有提到馬家瓜溝這個名字。

張多勇最後得出結論,華池縣五角鄉吳家院行政村興家溝是中國第壹塊舊石器時代的土地。

伴隨著中國第壹個舊石器時代遺址,還有壹些東西需要認證和確認: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時代。當然,最終結論還有待國家權威部門的科學鑒定。

[轉自鐵血社區/post _ 1336482 _ 1 . html/]

桑誌華在華池的第二次探索,收獲了遠遠出乎他們意料的豐碩成果。他不僅發現了中國出土的最早的三塊舊石器化石,揭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序幕,還在華池縣發現了三趾馬等動物的化石,這是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史上第壹次用現代地層古生物學方法進行的大規模發掘。

據郭漢典介紹,華池發掘的化石有400多立方米,收集的動物、植物、巖石、古生物、古人類遺物等標本。當時唯壹的“重量級”交通工具是駱駝。桑誌華雇了83頭駱駝組成長長的駝隊,運回天津,存放在他在獻縣教會支持下創辦的博物館籌備處,1914。地點在天津天主教崇德堂(原營門口)的房間裏。

1922年,天津英租界馬場路建成主樓三樓,正式命名為北疆博物館。

華池出土的第壹塊舊石器和兩塊應時巖石開始在博物館展出。

然而,1937年7月28日,侵華日軍占領天津,第壹塊舊石器和兩塊具有科研價值的應時巖塊,以及部分舊石器和“河套人”等化石標本的安全保存受到威脅。北疆博物館決定在北京東交民巷成立古生物地質研究所,並將大部分工作人員和部分標本轉移到北京。

1938年,桑誌華回國,羅接任北疆博物館館長。從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天津被日本侵略者占領,這是天津歷史上的壹個特殊時期。1940年,羅和裴文中(時任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生代實驗室研究員)親自將化石標本轉移到北京。這些標本都貼有北疆博物館的存放編號和標簽。

在這次轉移中,第壹批來自中國的舊石器可能被運到了北京。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北京和天津分別接管了法國在中國的財產。天津接收北疆博物館,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接收了北京古生物地質研究所,然後將其接收的化石標本交給中國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收藏。

但1956中國吉谷研究所研究員張森水證實,他自吉谷研究所成立以來壹直在那裏工作,多次參與收藏整理,從未見過第壹件舊石器。

天津自然博物館的黃偉龍說,他在1979去中國脊椎動物古生物研究所查閱資料時見過舊石器,但當時並沒有詢問它的來歷。從此,中國第壹個舊石器時代就失蹤了。

看來要找到中國第壹個舊石器還需要壹些時間和精力。

【轉自鐵血社區/】

壹場侵略戰爭攪亂了太多的格局。壹塊沈睡在地球深處,留下文明痕跡的石頭,也會被殺死。

三個舊石器時代的儲藏地點壹直是最受關註的問題。大部分研究文章只提到發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從來不談存放的地點。具體存放地點的最早記載是《華池縣誌》(1984版)。《日誌》第壹地理記載說“保存在天津博物館”,第五文化記載說“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前後不壹致。

遺憾的是,華池發現的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這壹重要史實,除了壹些歷史學家的寥寥數語研究之外,媒體關註甚少,社會幾乎將其遺忘。

更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對原始文物的出土時間和地點、文化時代的劃分、現在的位置等進行了壹些不切實際的陳述和神話,對三大舊石器的歷史價值和地位造成了壹些不利影響。

為此,近年來,華池縣多次組織人員赴北京、天津,拜訪有關專家學者,查閱史料,並多次到縣內遺址考察...這壹切都是為了找到真相。

郭漢典是多次到過京津冀大地的人之壹。

經核實,2008年8月1920日在趙家岔東溝發掘的兩件應時,現已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編號分別為THA00011和THA00012。然而,1920年6月4日出土的第壹件舊石器,直到2007年才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壹個倉庫的角落裏發現。

郭漢典聞訊再次前往北京,拍下了這幅“國寶”的照片。此時,尋找,尋找...壹個歷史的角落,壹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是中國第壹個舊石器時代的寶藏,沈寂多年,終於悄然向世人展示。

中國第壹件舊石器,收藏號為P7611。

中國第壹件舊石器的發掘,讓世界記住了中國的壹個普通村莊,也改變了世界對中國北方的看法。中國北方,壹片遼闊厚重的土地,也找到了古代人類文明的印記。

桑誌華不僅發現了中國出土的最早的三塊舊石器化石,揭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序幕,而且華池縣采集的三趾馬等動物化石,是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史上第壹次由現代地層古生物學進行的大規模發掘。

桑誌華的偉大發現是循序漸進的。1923年夏,他和法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德·金日從天津出發,壹起北上,發現並發掘了水洞溝遺址,使之成為我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為我國史前考古做出了巨大貢獻。

桑誌華是中國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先驅。他收集了中國數十萬件地質和古生物標本,創辦了北疆博物館,成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

桑誌華主要寫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華北(北直隸灣黃河等支流)十年探險》、《桑幹河草原遊記》。作為主要作者,合著《華北蒙古民族學歷險記》、《北疆博物館鳥類》、《北疆博物館館藏樹木標本》、《十年遊記》等。

這些調查研究成果詳細記錄了甘肅華池三處舊石器化石和大量古生物化石的發掘,擴大了在國內外的影響。

正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研究員齊威所說,“2090年6月4日新家溝(應為興家溝)黃土層1石芯的發現和10年8月趙家岔2塊石屑的發現,使桑誌華第壹次敲開了中國舊石器考古的大門。”

2004年,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之際,天津電視臺制作了紀念博物館創始人桑誌華的專題片,重播了他艱辛的考古歷程。

桑芝華作為壹個歷史傳奇逐漸進入更多中國人的視野。(特約撰稿人盧永峰)

  • 上一篇:武夷大紅袍的歷史
  • 下一篇:歷史報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