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兗州(古九州之壹)詳細資料

兗州(古九州之壹)詳細資料

兗州是《龔宇》中描述的九州之壹,是壹個地理區域,位於古黃河和吉水(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之間。範圍和管轄權隨著歷史而變化。

中文名基本介紹:兗州地區:冀州地名,龔宇、陵水名稱,由來,歷史沿革,漢代、三國、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中國人,兗州地名。愚公原文:經濟和河流只有兗州。九河都是路,雷霞都是澤,談戀愛也壹樣。桑土公不僅是蠶,也是落山的故鄉。爵土黑墳,爵草唯穴,爵木唯條。覺天只是中下,覺福真,三年也是如此。爵宮漆帛,爵制織文。浮於濟,羅,達於河。註:援指水,河指黃河。沁水沁水最初來自河南濟源市吳王,在東部流入大海。吉水陵水河段的稱謂不同於流域的稱謂。《尚書·龔宇》雲:“引陵水,東流助濟,入江。”《偽孔子傳》載:“泉之源為焦(音y m 4 n),流而濟之。”《水經註:吉水》:“吉水出東源縣東吳王山,東至文縣西北。”根據上述記載,陵水位於黃河北岸的供水源頭。在龔宇,兗州因陵水而得名,其州在黃河以南的吉水中下遊。《漢書·地理》說水是自發流入大海的,但沒有提到它在起源之後或下遊叫做節水,那麽它實際上指的是節水的整個流動。在現代,黃河北岸的吉水有時被稱為陵水。總之,從上面的記載分析,陵水和吉水其實是壹條河。上遊叫陵水,下遊叫吉水。有時整個溪流也被稱為陵水或吉水,只是因為不同時期的名稱不同。古兗州的地理範圍與回水盆地有關。《尚書·龔宇》載:“濟河唯兗州。”《爾雅·迪什》載:“濟與河間稱兗州。”《李周下官誌方誌》載:“河東稱兗州。”在這些古籍中,對水的輔助也應該是水。所以吉水到黃河之間的地區應該是古兗州地區。《爾雅·迪什》興兵書:“李尋渠:姬,河間之氣專,誠謙,故稱顏。顏,辛也。”《隋書地理誌》載:“閻誌亦字端,字精,故其氣纖殺之。.....舊傳隨侍唐叔的教導,也有孔伷的遺風。時至今日,在這些郡縣中,仍有不少善儒之人,其本性直爽正直,有壹股古風。”意思是吉水與黃河之間的地理條件非常好,屬於孔孟聖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德行正直,忠厚老實,性情嚴謹,被“封為嚴”。“燕”與“秦”在很多史書中都有所印證。但“秦”字演變成了“燕”。古人說“秦”字的篆書立於水旁,置於“雲”上。後來改為“劉”,又改為“顏”。所以“顏”的本義是水的名字,今天“顏”的含義是後人附加的。應該是春秋戰國以後被封為“燕”的。“州”的由來,最初是指水中可居住的地方。後來,人們住在河邊的高地上,然後就成了居民區。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再生產,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城市或首都。“國家”成了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壹個古老的九州,“周”仍然是指壹個可居住的地方在水中。龔宇、九州和兗州最早是根據地理區劃出現的。古書上有黃帝分州立天下的說法。雖然後世依據原始社會疆域的依附而有朝代觀念的說法並不成立,但於將中國劃分為九州的說法更為流行。於霞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人物。雖然他有化身理想人物的想法,但他仍然是壹個傳奇的歷史人物。《尚書·龔宇》中記載,虞根據地理勘測和名山大川的自然界限,將中國劃分為冀、兗州、青島州、徐、楊、荊、虞、梁、雍九個地區,故稱九州(“九州”在虞時代並不完全指,具體稱謂“九州”也非大禹所為)。還描述了它的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名、水陸路線和少數民族。作為壹個地理分區,早在於霞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類似於地域形態。通過考古文化的發現及其所反映的特殊性和獨特性,說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已經有了地域性的問題,因此也可以設想為壹種“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劃分,很難證明。歷史沿革古代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基礎,受地理因素制約。夏商周時期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然所指不同,但三代都有“兗州”這個地理概念。位於河南東北部、河北東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詞不適應作為行政區劃使用的術語的需要,所以經常混淆。秦朝廢除國號,全國實行郡縣制。西漢兗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立十四州刺史的時候。東漢兗州治昌邑,漢朝因“開疆辟土”,疆域擴大。據《漢書·地理誌》記載,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漢朝將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並設置十四州刺史部。兗州就是其中之壹,位於濮陽,轄楊珊(轄縣邱、祁縣等地)。)、董軍、陳留、尹姬、泰山、東平。王莽時期認為漢朝的州名、州界不容忽視,改了州名或合並了州名,但兗州不變。東漢建武十壹年(35),兗州治昌邑(今山東省荷澤市巨野縣昌邑鎮),轄陳留、董軍、任城、泰山、冀北、楊珊(今兗州屬山陽縣,轄菏澤市巨野縣城區)、尹姬、東平,範圍大致在魯西、豫東。三國時期,兗州屬於魏。曹操率牧冀州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並入冀州,但兗州轄區不變,仍轄八縣八國。只有漢朝的改成了陳留國,任改成了任。據《三國誌》記載,兗州先治昌邑,後移治徐秋(今山東省荷澤市鄄城縣東)。兩晉時期,在三國兗州設立兗州刺史部,轄濮陽、東平、冀北、泰山、陳留、尹姬、任城、高平(轄昌邑、仙丘、金鄉、巨野等。).金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全國分十九州。永嘉時期設立了21個州部。兗州就是其中之壹,先治徐秋,後遷運城(今山東省荷澤市運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失守,隸屬後趙。兗州之戰期間,大批黎族人南遷。到了東晉元時期,他們設立僑州、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壹,行署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泰寧年間(323-325),翟建為兗州刺史,居廣陵(今江蘇省江都縣東北)。元初(343年),康迪派人進程(今江蘇江寧北)。穆迪永和(345-356)由華僑統治丕,遷殷珊(今江蘇淮安)至淮西共太和(366-371),小武統治太原廣陵(376-396),將江淮地區割為兗州,領十四郡。歷史上廣陵的兗州被稱為南兗州。而北方運城並存的兗州,稱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尹姬、冀北、任城等縣。南北朝時,劉宋初年,河南在滑臺(今河南滑縣)設兗州,史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遷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諸城),遣彭城(今江蘇銅山縣),遷許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五十裏)。元嘉二十年(443年),兗州分為徐州和冀州,其舊兗州被魯軍所取代。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建兗州,廢丘(今兗州市)治。宋孝武初年(454年)治理湖田(今江蘇沛縣),宋秦(465年)遷治瑕丘。齊梁時期,建立了北兗州的於清江和南兗州的廣陵。兗州失陷北魏後,僑治淮陰,舊地兗州移至滑臺,再治瑕丘。兗州,叫瑕丘,叫東兗州,又叫兗州。滑臺上的兗州是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燕州遷至定陶(今山東省荷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南兗州位於楊過(今安徽省蒙城縣東北),北魏鄭光年間(520-525),遷至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兗州(縣丘)、西兗州(菏澤市定陶區)、南兗州(譙城)稱為三兗州。東魏時,兗州設在縣丘,但南遷至陳留,西遷至(今山東省荷澤市曹縣西北)。北齊時,清江兗州改為淮州,廣陵兗州改為東廣州。隋朝及隋初,沿襲前制,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遂廢郡縣制”。楊迪大業二年(606),改兗州為陸郡,領十郡。西兗州改為曹州(今菏澤),南兗州改為喬縣。隋初,唐高祖的李淵建立王朝後,實行國家治理。武德五年(622),徐元郎被置於兗州。治所設在仙丘、陵仁市、仙丘、平陸、西疇、曲阜、鄒、泗水。貞觀十四年(640)設兗州總督,轄兗州、秦、伊三州。天寶元年(742),兗州改魯郡,甘源元年(758),恢復兗州領八郡。同時設兗海治瑕丘,屬河南道,轄兗州、海州、益州、密州。五代十國時期,侯亮、後唐、後晉、後漢設立兗州太乙節度使,屬河南道,用於治瑕、治丘。五代後周時期,慕容燕朝反叛兗州,於是將兗州降為守州,統領六郡。宋朝,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政和八年(1118)改攻慶府,隸屬山東東路,轄獻縣(今兗州市)、豐府(今泰安)、泗水,北宋攻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濟寧區),晉朝改兗州。當初組建泰寧軍是為了治楊。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我軍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灌陽、曲阜、泗水、寧陽四縣。金元時設兗州,在濟寧路下。憲宗二年(1252),調任東平道。元五年(1268)歸濟州,元十六年(1279)劃歸濟寧路總管理處,轄阜陽、曲阜、泗水、寧陽四縣。明初,阜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屬集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十子朱譚為兗州諸侯魯王,升兗州為府,隸屬山東成宣局,復置芝陽郡為兗州府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縣。明清時期,清代仍設兗州郡,管轄資陽,屬山東省。清末乾隆三十壹年(1766)《兗州縣誌》記載兗州府轄壹州十三縣。1913年,民國廢除國體,改為郡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歸濟寧路。北洋1948年7月,紫陽縣稱兗州市,農村稱紫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 * *與中國1962 65438+10月,資陽、曲阜分而治之,紫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集寧署。1984年4月,兗州縣隸屬濟寧市。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更名為兗州市。2013 10 18,兗州市撤市並更名為濟寧市兗州區。

  • 上一篇:關於李悝jy的事跡可以反映他的性格。
  • 下一篇:(2)河流濕地修復工程生態修復技術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