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嚴父

歷史上,嚴父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回避的人物。

他是晚清重臣,湘軍創始人兼統帥,壹代邊塞大員。他還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與李鴻章等人壹起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這樣壹個對中國歷史有著巨大影響的人物,史學界和公眾對他的評價褒貶不壹,關於他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過,但他管理家庭、教育孩子的思想卻壹直為大家所欣賞和學習。

曾國藩曾多次與其弟曾郭煌提及“柳池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的住在安徽桐城,房子與吳家相鄰。兩個院落之間有壹條小巷,供雙方進出。後來吳家要蓋新房,占了這條路。張家不同意,雙方相持不下。這時,張家人壹怒之下給寫了壹封信,要求他出面解決。

讀完信後,張穎認為他應該對鄰居有禮貌。他的回復只寫了四句話:“千裏書不過壹墻之隔,何不讓他三尺?”萬裏長城今天還在,沒看到秦始皇。“看了之後,家裏人主動提出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勢,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故名“六尺巷”。這是關於清朝的兩位宰相和張的故事。

曾家是壹個大家庭。曾不當官,在家管家務。曾國藩囑咐這個弟弟讀《父子宰相家訓》,說“句句發自肺腑”,是修身養性的典範。這說明曾國藩對家風家訓的重視。

事實證明,曾國藩對家族子弟的教導是正確的,後世的子弟沒有壹個是“叛逆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晚清歷史上唯壹壹次成功的外交活動是由曾國藩的次子完成的。他先後擔任駐英法公使和駐俄羅斯大使。他成功地從敵人手中收復了伊犁地區,並簽署了《中俄修訂條約》。他是曾紀澤。

曾國藩的第三子曾季紅,自幼熱愛自然科學,在數學研究方面更有建樹。他成了壹名自學成才的學者,並撰寫了《對數求值》、《圓率檢驗的圖解》、《蘇布曹艷》等數學專著。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數學家。也有很多以數學為職業的後人。

曾紀澤的兒子曾光權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和滿語。他追隨父親的腳步,擔任晚清政府駐朝鮮和德國的大使。後來,他還擔任了史靜大學翻譯學院的總經理,也是壹位著名的翻譯家。除曾光權外,曾家還出現了曾約農、曾憲森等翻譯家。

曾國藩的曾孫曾邵傑是著名篆刻書法家,曾孫女曾趙濉是著名文化專家,曾孫曾憲傑是著名畫家...此外,曾家後代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如、、曾等,為後世書家所推崇。

曾的後代有十余人進入軍隊,其中五人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曾、曾光榮先後被授予國民黨軍隊少將軍銜。曾是曾的曾孫女。她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曾國荃的曾孫曾曾任農業部經濟作物綜合管理司副司長。

壹個家庭靠祖輩的保護積累可以興旺兩三代,但靠祖產不可能興旺幾代。曾國藩清楚地意識到這壹事實。他曾對家人說“官宅不積財,讓子女無依無靠”。所以,“千萬不要把錢留給後代”。

曾國藩沒有給後代留下任何財產,卻給後代留下了壹筆可以世代不朽的真正財富。這是以字母為體的曾氏家訓。那麽,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曾父母發跡的家訓中,都隱藏著哪些密碼。

不要想著做官。

曾國藩曾總結出四種家庭的“興亡周期律”,即官家、商家、耕讀之家、孝家。與我們的常識判斷相反,他認為官家最容易衰敗,其次是商人家,且大多持續時間較長。

在四者比較的基礎上,曾國藩宣稱:“我今天靠的是祖先的積累,我的青春早到了。我怕它壹個身體就累垮了。所以我希望是孝順父母的家,而不是官員的家。妳壹定要好好學習,壹定要勤奮,不能老是為了當官。”

他不希望自己家幾代人都當官。事實上,他不可能也不可能世世代代做官。他給夫人歐陽夫人寫信時也說,我們家不要想著世世代代做官。做官是偶然,不是必然。我們不能把這種偶然的事情當成必然,當成家族幾代人的追求。自古以來,官位越高,風險越大。基於此,曾國藩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給弟弟們的信中說,如果弟弟們看不透這個道理,即使他們在科舉中上了高中,成了顯赫的官員,也不能算是祖父先賢的後代,也不能算是曾家的功臣。如果妳能看透這個道理,妳就不覺得自己以後會是個大官。那是他哥哥所羨慕的。

耕讀政路

曾家是典型的傳家寶。曾家歷史上。五六百年來默默無聞,雖有學者,卻無人取得功名,連壹個學者也沒有。不過這個家族能長久延續下去,自然有家族傳統要維持。曾國藩的祖父邢崗有壹副對聯,就是答案——以壹腔清香侍奉先人,以至誠至敬,教導子孫,兩條路都要修,都要讀書。

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卻是壹個家庭可以長久的道理。總的來說,中國有兩種信仰體系:壹種是相信天命,“天”是天帝,而中國人害怕天;第壹,相信我們的祖先。當我們遇到重大問題時,我們常常為祖先祈禱,希望祖先保佑後代。要知道,神離我們很遠,只能敬畏;祖先是在我們生活中存在過的,與我們親近的人。

《左·趙專公十八年》子產說:“天道遠,人道近,非我所及。我怎麽知道?”這意味著,天道遠離塵世,而人性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社會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對於人們夠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不可預測。所以還是尊重祖先比較好。“聞到祖宗的香味,壹定要真誠恭敬。”當妳尊敬妳的祖先時,妳應該像他們在那裏壹樣尊敬他們。

“教子子孫孫兩條正道”。什麽是兩條正道?“宜農宜讀”。“農”是農,農是為了吃。這裏壹般指靠自己的雙手獲得勞動果實。“讀書”當然是讀書。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讓後人不傻。這是傳家寶,種地的同時,別忘了學習,保證以後壹輩子不種地。

舊時代,學者們希望“黃昏時田舍郎是皇帝的殿堂”,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為農民的子女提供了讀書和做官的途徑。隋唐時期農民子弟考科舉,曾國藩也是。雖然他們的祖先是地主,但他們也是農民。“早做田舍郎,晚做皇帝”在他身上得到了體現。

曾國藩在《家訓》中提到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他認為讀書是為了阻止愚蠢。子曰:“唯上知(智)而下愚不動。”為什麽說“我傻”?傻子就是沒讀過書,無知的傻子,所以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想“黃昏上皇殿”,和皇帝商量國家大事,不讀書能行嗎?

對家庭的嚴格管理。

“嚴教”壹直是曾國藩所提倡的。他認為“對家庭管理嚴格,嚴父往往有更多孝子,如果不嚴格,孩子的習慣就會變得懶惰,流弊不堪言。”

三字經上說“子不教,父之過”,管教不嚴,孩子的壞習慣會慢慢養成,父親說的話會充耳不聞,完全不被理睬。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放蕩懶惰,整天無所事事,會產生很多問題。

曾國藩說“孩子習氣不嚴,過幾天就會懶”的現象,在大家庭裏,尤其是富裕家庭裏,確實比較特殊。這些家庭的孩子可以說是吃飽穿暖,幾乎沒有什麽想做的事情,自然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這種情況下,帶來的惡果數不勝數,壹個家庭就是被這些人打敗的。

曾國藩以《易經》為例,說明家教嚴的好處。他說:“故《易經》謂之《如集》!要想嚴明有力,必須以莊敬為基礎,不茍言笑,不茍言笑。所以說“威望如好運,反身也叫。"

“有福氣”就是家人要有愛,但是過度的愛必然會變成溺愛,所以要“牛逼”,也就是父母要有尊嚴,這要建立在平日的莊重和敬畏之上,父親不要像父親壹樣,不隨便開玩笑,要善良溫柔,這樣孩子才會學會做人,家庭才會和諧美好。

這屬於中道思想,既不放縱,也不太嚴格。可見父親在家裏肯定是有尊嚴的,父親沒有尊嚴。父子之間沒有規則。如果關鍵時候管不了孩子,說明妳沒有尊嚴。妳的孩子不相信妳說的話,也不尊重妳做父母。

需要註意的是,“蔚茹吉”只有威嚴才能吉祥。《蔚茹》不是家庭暴力。威望從何而來?“反身即所謂”,即父母懂得反身修德,為自己樹立榜樣。也就是說,在另壹個層面上,“威信”不僅是對別人的嚴格,也是對自己的嚴格。要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這樣威信才能出來,妳才能要求孩子按自己說的去做,而不是“父親不是父親,兒子不是孩子”。

但曾國藩也提出:“治家貴在嚴,不能太拘束。”也就是說,在嚴格的同時,不要對孩子限制太多。妳會對壹件小事吹毛求疵,妳的孩子會上氣不接下氣,不知所措。他們做的每件事都感覺違背父母的意願。這樣的教育會適得其反。

我們今天常說,孩子有青春叛逆期。叛逆是如何形成的?有時候跟父母的挑剔和約束行為有關。可見,家長在嚴格管理孩子的同時,壹定要給孩子壹個自由的空間。否則,如果孩子被過度監管,他的天性就會被完全遏制。所以,管家嚴固然重要,但不要走極端。學會寬嚴相濟,給孩子壹個成長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孩子會感到輕松和無拘無束。

孩子需要勤奮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有規律的,不是偶然的。偶爾教育當然不會有效果,孩子也不會當真。曾國藩後來把孩子帶在身邊,就是勤於教導,把孩子當成普通階級來教育。

曾國藩晚年為了勉勵兩個兒子和侄兒,在《勸諫書》中寫下了“慎獨即心安,尊人即力,仁即樂人,學功即敬人”的四節日常課作為遺囑。壹言以蔽之,就是八個字:“謹慎獨立,尊重他人,學會工作。”

為什麽要寫這四篇文章?因為此時的曾國藩百病纏身,自知不久於人世,所以他把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濃縮成四句八句話,作為最後的家訓傳給二兒子們,希望他們牢記在心,傳給未來。這是曾國藩的修身之道,是他壹生用來訓誡的。這是他被譽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終身學習和事業成功的基礎。他在《十誡》的結尾說:

“古之君子,必能安身強體,而後有振興;會讓人開心,才會有吉祥的聚會。這本書裏的這四條,是老人用來彌補過去壹年的遺產,也是給兩個兒子的鼓勵。每天晚上上這四課,每個月上這四課。我還是寄給我所有的侄子們壹起保管,以求成功。”

曾國藩認為,古代君子重視修身、齊家、齊家,壹定要心安理得,身體強壯,然後振興家業;與人相處,可以讓別人開心,得到神靈的敬仰,於是就有了大家來聚的壹幕。作為兩個子侄教育的壹部分,據說當時曾國藩自己沒有做,他的孩子也參與了。他們以後怎麽可能不遵守呢?此舉其實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責任感。

從以上可以看出,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離不開“勤教”。勤奮不僅對孩子的教育有用,還關系到壹個家族和王朝的興衰。他曾和趙烈文討論過,清朝國富不衰的原因之壹是勤奮。這和明朝正好相反。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迪、朱瞻基這些人比較勤快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不可言說的。比如明神宗和朱翊鈞在位的前十年,勤政賢明,也創造了“萬歷中興”的局面;然而他執政三十八年,浪費在政治上,日夜沈溺於飲酒作樂。此後,他不再打官司,全國運營也幾乎停止。

明神宗本人、其父隆慶皇帝、祖父嘉靖皇帝在位期間在西苑居住二十余年,修習道術,修玄學,政事以嚴嵩父子為主。清朝的皇帝就不同了。鑒於明朝覆滅的教訓,歷代皇帝真的是勤於政事,就連清末的光緒皇帝也是如此。這是皇室家法教的,所以曾國藩說教育孩子也要這樣,要勤學。

言傳身教,六者皆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他們在壹起的時間最長。潛移默化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父母經常做的事情,孩子會學習,父母平時的行為,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孩子會在無形中學習。比如曾國藩就做了很好的示範。

曾國藩認為,居家過日子的方式,如果節儉,是可以長久的。亂世之時,以戒奢為要義。高調炫富,小偷會盯上妳,朝廷也會盯上妳。這純粹是給自己找麻煩。尤其是在亂世,亂世的金錢積累是最大的不祥,會導致很多災難。還有就是衣服不要裝備太多,款式上也不要裝飾太多,尤其是鑲嵌太華麗的蕾絲。高調的炫耀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曾國藩要求子女節儉,保持壹點童真。

工作中,曾國藩經常講“五到”,即身到、心到、目到、手到、口到。曾國藩把古人日常工作中的“明、慎、勤”三個字總結為“不留案底,室無私。”“壹個案子都不剩”是指無論有多少事情必須在同壹天完成,都不能湊在壹起趕著完成。"辦公室無私錢",妳的辦公室和家,沒有壹分錢是隱藏或來歷不明。

曾國藩在讀書上的示範,可以說是典範。曾國藩以身作則,經常帶領家人讀書,閑暇時間晚上陪孩子。孩子已經讀過《孟子正義》這樣的書了,但曾國藩還要壹遍又壹遍地教他的兩個兒子。他認為書要讀壹百遍才能讀完,每讀壹遍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

無論在軍旅生涯,還是在巡撫衙門,他每天晚上都會安排壹定的時間學習,閱讀至少兩三卷的詩文,然後花壹定的時間在課堂上學習。直到去世前兩天,曾國藩還在讀《宋明理學傳》。

曾國藩非常重視功夫的修煉,這也是他政績中最重要的。幕僚薛福成總結曾國藩壹生的成功,說他成功的秘訣在於“克己為體,以聖人為用”,前者屬於修身,後者指用人。

在“清廉”方面,曾國藩壹生清廉,死時沒有給家人留下多少遺產。他有五個女兒,兩個兒子,分七份,每人可能得壹千多兩銀子,那就是全部財產了。

“孝”包括兩層意思:“孝”是對長輩,“友”是對兄弟姐妹和其他同齡人。關於“孝”,曾國藩說“事在得寵。”對於同輩人,古人說兄弟之間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朋友,也就是兄弟之間要像朋友壹樣相處。

以上是曾國藩在六個方面的示範,以“榜樣”影響子女。

曾國藩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是真正“責無旁貸”的。他實現了儒家“三仙”的理想境界,被稱為“中國古往今來第壹完人”。曾國藩可能沒有想到,他留下的家訓也影響了壹百多年後的後人。

今日話題:妳覺得曾國藩的家訓在今天還有意義嗎?如果把家訓留給後人,妳會說什麽?

正文參考:百年家族的秘密

  • 上一篇:Ctp歷史數據
  • 下一篇:浙江有壹座無名的“皇帝墓”。村民們守墓千年,直到2008年才知道主人的身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