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野史和通俗小說對中國人的流浪意識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野史和通俗小說對中國人的流浪意識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根據《中國成語詞典》的解釋,《嚴觀野史》中的“嚴觀”指的是古代的壹個小官吏,他的職責是收集小道消息和風俗故事,供皇帝看。野史,私錄,很多軼事,後來把小說野史稱為“野史”。

辛德庸對司馬遷的《史記》和幾年前北大入藏的西漢竹書《趙正書》進行了考證和比較。他認為《史記》比較可靠,《趙正書》是壹部小說。他強調正史的重要性,以及野史有多不靠譜。正史雖有瑕疵,但要對中國古代史形成比較可靠的認識,還是要相信正史。

然而,另壹方面,在中國古代社會,深刻影響中國廣大下層民眾的是野史、通俗小說、戲曲、評書等民間藝術。根據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王學泰的研究,中國人的靈魂中存在著流浪感,流浪感的形成與野史、通俗小說、戲曲、評書等民間藝術的傳播和影響密切相關。王學泰認為:

“流浪漢不相信自己的未來,不相信原則,只相信染指的利益。壹旦追求短視的目標成為習慣,就會讓壹切都工具化。只要能達到其短視的目的,流浪漢都會去做。流浪漢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這讓他相信壹件好事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獲得,而極端主義是壹種便捷的方式。”“遊民意識有很強的反社會性,破壞性,拉幫結派,做事不擇手段,為人殘忍,有奶就當媽,等等。中國人的靈魂裏有流浪意識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是流浪漢,成功攻為皇帝。他們的流浪意識也是最明顯的,就像黃宗羲說的“後來為王的人不是,以為天下的利益都來自於我,我就把天下的利益都占為己有,天下的危害都給人,這也是不可能的;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利己,把我的大私當成天下的大公。恥初,長而平和,視天下為大業,子孫永享;漢高帝說“某業之權重於他業”,其逐利之情溢於言表。這裏面沒別的了。古人以天下為主宰,君為上賓。君主住在世界的什麽地方,就為世界運作。”

如果說中國人的流浪意識是在秦制度下誕生的,那麽秦制度下誕生的野史和通俗小說就是自然產物。水滸裏的梁山好漢,搞的是“殺人放火”。近年來,許多學者的研究證實,義和團是上帝請來的,其中許多來自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人物。無論梁山好漢還是義和團,都有壹種深深的流浪感。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韋小寶在中國,鹿山公爵是最典型的流浪漢。他住在青樓和皇宮裏,這是世界上最虛偽最奸詐的地方。

韋小寶在這兩個地方“歷練”過,他的聰明和狡猾早已遠超普通成年人。可以說,阿q和韋小寶是中國人的兩面鏡子。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韋小寶在壹定程度上實現了浪子的最高理想,名利雙收,嬌妻美妾,生活無拘無束而不失江湖道義和朋友的信任。

  • 上一篇:簡述恐怖活動的歷史。
  • 下一篇:求插花知識,越詳細越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