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壹,以課本為基礎,認真深入地閱讀課本。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能力的培養從基礎開始。沒有全面準確的歷史基礎知識,就談不上能力的培養。而且歷史課本本身也包含了壹些隱性知識。要把這些知識挖掘出來,只有對課本完全熟悉,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隱性知識的挖掘將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不能忽視課本,還要看懂課本,認真讀,深入讀。理解是指學生要理解教科書中的段、節、章、圖、文之間的壹些內在聯系,探究歷史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找出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即根源和具體原因,外因和內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還要理解壹些註解。讀本質就是要善於總結。深讀是挖掘課本中的壹些隱性知識,實現知識遷移。隱性問題的回答語言往往不是文中的原話。因此,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壹些題目讓學生練習,訓練要貫穿教材和課堂,壹方面延伸課本知識,另壹方面深入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不要盲目追求高、深、難,不要盲目挖掘壹些理論要求過高、與政治課過於接近、答案隨意的內容;材料分析訓練的重點不應該是那些不熟悉、難懂的古代漢語。否則這種做法會讓考生對基礎知識缺乏系統的把握,事倍功半。

第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在歷史教學中,要註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列出自己的提綱,找出每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貫穿於講課的始終,把原來的陳述教學改為論證、探究教學,把“是什麽”的教學改為“為什麽”的教學。課堂上註意壹題多問,培養多角度思維能力;問題的逆向分析與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比較總結相似條目,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概括思維能力;綜合分析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壹分為二,培養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等等。對於教材中的壹些難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討論,借鑒別人的意見,達成* * *理解。不要只是給學生灌輸答案,更不要讓學生認為老師的答案是不變的真理,而是鼓勵學生質疑權威,質疑老師,質疑答案,質疑話題。特別是壹些材料分析題的提問和回答,涉及到主觀意識,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老師可以集思廣益。同時,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試題,發揮潛在能力,達到培養高水平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不要把學生變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讓學生在課堂上聽;不要給填鴨式練習,不允許學生質疑“標準”答案。這些做法不利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通過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1.用“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己完成壹些學習任務,創造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利用討論促進思維發展的具體途徑有:開展討論,探索和揭示歷史規律;從整體事物的個別方面討論事物的本質;討論把事物的各種屬性組合成壹個整體,從而反映歷史發展的輪廓或全景的思維方法。

2.用“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辯論,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壹種方式。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體的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到來,媒體對社會各界的活動進行了大量報道,各種紀念活動廣泛而持久地開展,形成了全球熱點。我們可以組織壹次年級辯論。首先,起草壹份辯論。與背景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嗎?關於結果:戰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利與弊等等。讓學生自發組織,選擇辯論題目,開始辯論。這種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活動,源於課本,又適度超越課本內容,將課堂知識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鍛煉了辯論技巧,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3.用“小論文”提高學生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實踐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與解決問題聯系在壹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屬於再生思維。但隨著中學生再生思維的發展,創造性思維也逐漸開始發展。這種創造性思維不是指對歷史提出新的觀點和結論,而是指他們能夠以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對待學習,以探索和創造的方式進行研究,對未知的歷史事件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基礎上,提倡寫小論文就是這樣壹種創造性思維訓練工作。

四、從歷史分析、階級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待問題,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沒有當時的歷史背景,用標準去衡量歷史事物,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用中學生掌握對數和三角函數來和祖沖之算出的圓周率比較,認為祖沖之並不偉大,這違背了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通過日常的強調和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壹雙歷史的眼睛。

2.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以階級鬥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站在人民壹邊,即關註人民性。例如,應該肯定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的改革或政策調整對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發展是有益的。應該否認蘇聯是以犧牲波蘭人民為代價和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楊迪的奢侈腐敗和濫用職權應該被否定,但他主持修建大運河和派人出使西域和臺灣省應該得到肯定。

3.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史料,妳得看到地點和提示,了解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逐字逐句回答問題,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做個提綱。千萬不要看壹眼就草草回答問題。否則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中國”,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答成“法國大革命”。再比如,馬克思的《資產階級與反革命》說:“1648的革命和1789的革命,不是英法的革命,而是歐洲的革命”。不仔細分析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誤以為“1648革命不是英國革命”,其實是英國革命。馬克思想強調英國和法國革命的國際影響。

第五,用討論式教學創設思辨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為完成壹定的教學任務,通過預先設計和組織,引導和啟發學生就教學中的某壹問題發表意見、進行辯論和研究。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這種方法將問題引向更深層次。

1.討論式教學的壹般方法包括四個方面:(1)教學組織方法,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營造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啟發和引導思維,提問等。(2)如何引導學生準備和參與討論,比如如何引導學生澄清問題,選擇論點?如何收集信息,提供論據?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抓住別人說話的中心?等壹下。(3)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的思維方法,如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前面的討論是否跑題,啟發學生發現他人的長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4)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了解發展自己的方法。比如,引導學生填寫自測表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教會學生如何靜下心來反復思考問題。

2.討論式教學的組織程序如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闡明問題→假設、分析論證→總結評價(討論準備)(討論過程)(修改遷移)實施結果及分析討論。

(1)根據中心問題,創設思維情境,讓學生感到自己的思維沒有邏輯,對問題的原因感到困惑,或與客觀歷史現狀不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引導學生闡明問題的本質,收集和總結論點和論據(史實)形成觀點,同時考慮其他可能的觀點,分析其是非並思考表達方式。

(3)組織學生討論,隨時記錄他人意見中的關鍵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及時分析前面的討論,引導學生註重邏輯性和科學性,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將問題引向更深層次,從而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

④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和評價,評價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層面的目標是否達到,啟發學生自我總結,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糾正方法。也可以提出類似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完成了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遷移。

  • 上一篇:請列舉幾代蘇聯重要領導人的貢獻。
  • 下一篇:贊美祖國繁榮昌盛的文言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