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三國三大戰役(三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

三國三大戰役(三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次戰役。官渡之戰,曹操以微弱的實力擊敗袁紹,為統壹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夷陵之戰,孫權擊敗劉備,三國力量對比被打破,為統壹奠定了基礎。

研究這三大戰役,我們發現了壹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作為失敗者的袁紹、曹操、劉備,在戰爭爆發前無法形成統壹的內外思想,內部意見分歧,不夠團結。

第壹,官渡之戰,戰敗的袁紹部隊內部意見分歧很大。

是否出兵攻打曹操,沮授、崔琰與郭圖、沈沛意見相左。

建安四年,袁紹打敗公孫瓚後,馬上想出兵攻打曹操。巨壽認為,袁紹不能出兵攻打曹操,壹方面是因為袁紹最近東征公孫瓚,連年出兵,民窮財盡,倉無積蓄;另壹方面是因為曹操尊奉奉天子為令天下,袁紹打擊曹操,成為無名之師。

居壽主張袁紹當務之急做好以下三件事:壹是狠抓農業生產,讓百姓休養生息;第二,要讓自己出名,首先要派使者向天子呈上消滅公孫瓚的喜訊。如果捷報傳不到天子那裏,可以指出曹操破壞了袁紹和朝廷的聯系,然後出兵黎陽,逐漸發展到黃河以南。最後,要加強訓練,做好戰爭準備,多造船只,翻新武器,派精銳騎兵去騷擾曹操邊境,使他不至於安定。這樣袁紹就可以等著打曹操了。

郭圖和沈沛認為:第壹,曹操力量弱小,打敗曹操很容易;第二,袁紹出兵討伐曹操,就像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壹樣,他不是無名之師;第三,袁紹剛剛打敗公孫瓚,要充分利用士氣高漲的機會,出兵討伐曹操。

袁紹采納了郭圖和沈沛的意見,郭圖趁機向袁紹說居壽的壞話。袁紹隨後將沮授的軍隊壹分為三,由沮授、郭圖、淳於瓊統壹。

袁紹出兵攻打曹操之前,崔琰也勸阻過:“天子在許都,民趨在,不可攻!”袁紹不聽。

是否趁機進攻許都,袁紹與田豐和許由意見不壹。

袁紹出兵攻打曹操,劉備也領兵在許都周邊騷擾。曹操非常擔心,決定親自領兵討伐劉備。

冀州不驅田豐認為曹操與劉備之戰不會馬上決出勝負。袁紹應該趁機進攻曹操後方,壹舉擊敗曹操。

許由還認為曹操和小夜曲應集中力量抵抗袁,許都應防備壹定的空虛。如果袁紹派壹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進攻,許都就會被俘虜。占領許都後,袁紹可以迎著皇帝討伐曹操,他壹定會抓到曹操。就算曹操不馬上分手,他也不能兼顧兩頭,疲憊不堪,肯定能被打敗。

但袁紹以兒子生病,未能出兵許都為由拒絕。田豐極力規勸。袁紹認為田豐擾亂軍心,把他關了起來。至於許由,後來因為他的意見沒有被袁紹采納,而且他的家人觸犯了法律,他被留在鄴城的沈沛逮捕,投奔曹操。

是否用顏良,巨手和袁紹意見不壹。

曹操打敗劉備後,袁紹才進軍溧陽,準備派大將顏良到白馬攻打董軍太守柳巖。

居壽認為顏良性子急躁,心胸狹窄,雖然勇敢,但不應該讓他自己做主。他建議各派將領進攻董軍。袁紹不聽。

建安五年四月,曹操率軍來救柳巖,采納了荀攸的計劃。果然殺了閻良,解了白馬之圍。

戰術上,袁紹和鞠守都不同意。

解決白馬之圍後,曹操率眾沿黃河西進,袁紹欲渡河追擊。

沮授主張軍隊留在演金,並派壹部分軍隊去官渡。如果他們成功了,再回來見軍隊也不遲。如果軍隊渡河南下,失敗了,大家就沒有退路了。袁紹不聽鞠廣大的勸告,還解除了鞠廣大的兵權,把鞠廣大率領的部隊全部劃歸郭圖指揮。

同年八月,袁紹進駐吳恙,居壽勸道:“我軍雖眾,但戰鬥力不及曹駿;曹駿糧草匱乏,軍用物資儲備不如我軍。所以曹操有利於速戰速決,我軍有利於持久戰。要做好長遠打算,拖延時間。”

袁紹還是不聽鞠廣大的建議,下令大軍前進,在沙丘紮營,直抵數十裏,在官渡與曹操正式對峙。

10月,袁紹派大將淳於瓊等人率萬余人護送大批車輛運送糧草,在袁紹大營以北40裏處駐紮。沮授再次勸袁紹說:“可派姜奇這位遺老帶領壹支軍隊在運糧隊外圍巡邏,以防曹操派兵進攻。”袁紹還是不聽。

袁紹和郭圖不同意張合和高覽。

當曹操放火燒巢,攻打淳於瓊時,袁紹和郭圖命令高覽和張合攻打曹駿的營寨,希望能全身而退,這樣即使曹操攻打淳於瓊,他也無處可逃。

但張合相信,曹操以精兵強將攻之,必將擊破淳於瓊等。,而壹旦春雨瓊等人被破,海溝被毀,潮水就沒了;另壹方面,曹駿的陣營很強大,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被征服。所以張合主張先救出春雨瓊。

但是袁紹和郭圖不同意張合的意見。淳於瓊被攻破,輜重被毀,郭圖為自己的失敗感到羞恥,就去找袁紹誣告張合,說張合聽到袁戰敗,幸災樂禍。張合聽了,又恨又怕,就和高覽燒了攻營的器械,去找曹操投降。

第二,赤壁之戰,失敗者曹操內部意見不統壹。

《三國誌·程昱傳》記載,太祖攻克荊州,劉備投奔吳。論者以為孫權會被殺,卻又說:“孫權新朝,無所懼海。曹公天下無敵。他先提荊州,這是很大的威望。雖然他有計劃,但他不能壹個人。劉備名聲在外,關羽張飛都是敵人,權力會用來保衛我。很難了解潛力,做好準備,得不到就殺。”擁有更多的力量和士兵來保衛太祖。

《三國誌·賈詡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破荊州,欲下長江。他說:“過去破了袁的家,現在名聲大振,軍事潛力很大;若乘舊楚赦之機,娛樂百官,撫慰百姓,使國土安祥,則可自江東取之,不勞矣。”

可見,程昱和賈詡都反對曹操發動赤壁之戰。

更離奇的是,在曹操擊敗呂布、袁紹、袁譚、袁尚、張繡、馬超的戰役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曹操的文臣武將們團結壹致,或出謀劃策,或奮勇作戰。但在赤壁之戰中,我們看不到曹操主要謀士的智謀,也看不到曹操手下武將殺敵的英勇。也就是說,赤壁之戰,除了程羽和賈詡提出的反對意見,曹操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消失了。

那麽,為什麽曹操的文臣武將在戰場上保持沈默,既不主動向謀士求教,也不奮力殺敵?唯壹的解釋就是他們都對戰爭有看法。

第三,夷陵之戰,劉備部隊內部意見不統壹。

諸葛亮壹直主張聯吳抗曹,反對劉備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爆發前,蜀漢五虎大將關羽、黃忠已經全部戰死。馬超不可信,又有病,不能隨軍出征;張飛雖然無條件支持劉備,卻在出兵途中被部下殺死。所以劉備手下能挨壹槍的大將只有趙雲。

但趙雲實際上是反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他認為,蜀漢和吳棟之間的戰爭在戰爭結束後很快結束並不是上策。因為現在的叛徒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了曹魏,孫權自然會投降。現在曹操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偷了漢朝的皇位。所以劉備的當務之急應該是順應民心,盡快奪取關中,占領黃河、渭水上遊,以便於征服兇猛頑固的叛亂,召集關東右派,迎接漢獻帝。

也許正是因為諸葛亮和趙雲都反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所以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遇到了和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時類似的情況。既沒有聰明的謀士給他出主意,也沒有戰士。

從事治中的黃權可以說是第壹號人物,但他對進攻吳棟的戰術主張與劉備並不壹致。劉備親自領兵出秭歸之前,黃權勸誡劉備說:“吳人強善戰,而我水軍順流而下,進易退難。請陛下派我作為前鋒進攻敵人。陛下應該坐在後面。”

但劉備不聽黃權的勸諫,反而把黃權調走,派他率領長江以北的各路蜀軍,然後率領壹批忠義不勇的兵蟹前往東吳。這怎麽可能是魯迅的對手?

古人雲:“人同心,泰山動。”民間諺語也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歷史上不僅袁紹、曹操、劉備在內部不和的情況下分別發動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都以失敗告終。如果向前看,或者向後看,歷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失敗壹方的失敗,往往與內部不和、不團結有關。這些都壹再提醒人們,要成就任何事業,都必須重視和加強內部團結。

  • 上一篇:成都十大美食圖片
  • 下一篇:孫武是怎麽死的?他的兒子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