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漢語熱、外語熱的背景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漢語熱、外語熱的背景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如果說中國的英語熱已經持續了20多年,表明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堅定願望,那麽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漢語熱則表明,壹個正在崛起的中國開始向世界展示其日益增強的影響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壹個國家的國語被普遍當作外語來學習時,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國際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深化。

事實上,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壹股中國熱。當時由於中美關系的緩和,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席位,世界以新的眼光看到了壹個走向世界的中國。學習漢語的熱潮首先在美國興起,影響並帶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漢語熱。但由於當時中國經濟影響力尚小,對外經濟聯系不深,漢語熱無法繼續蔓延。與那壹波漢語熱相比,當前新壹波漢語熱之所以範圍如此之廣、數量如此之多、勢頭如此之猛,在於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迅速崛起。這也是當前全球漢語熱的壹個基本背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經濟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和就業機會,也可以稱之為“中國機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對於大多數不辭辛苦自願學習“天書”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功利目的是他們的基本動機,即學好漢語能給他們帶來很多求職和就業的機會,或者更多的商機。中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的聯系網絡是深入、廣泛、密切和頻繁的,因此,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和無限的商機。在中國投資和從事貿易的外國公司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大量了解中文和中國文化的人才,否則很難很好地把握商機。與此同時,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而這些海外的中國企業也需要大量懂中文的“外國人”。甚至從大量中國人出國旅遊的事實來看,目標國需要大量會說中文的導遊、導購、翻譯以及娛樂、餐飲等相關行業的服務人員。現在韓國的年輕人想在壹些大公司找工作,即使拿到了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也要通過中文考試。這壹切都說明,學好漢語意味著商機或者就業機會。

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讓世界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也可以稱之為“中國希望”。從1978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6%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未來較長時間可持續高速發展的前景仍被世界普遍看好。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各種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潛力無限、充滿活力的中國,必然是壹個讓世界充滿希望和遐想的國家。因此。學中文對很多人來說,中國不僅意味著現在的機會,也意味著未來的機會。正如法國總統希拉克所說,法國人未來選擇學習中文是壹個極好的選擇。“中國希望”或“中國前景”無疑促使許多人把學習漢語作為他們未來的選擇。這也是壹些國家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帶來了中華文化自信的回歸和海外華人國家認同的加強,或者可以稱之為“中國認同”。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或者在壹些發達國家,民族文化長期受到歧視和壓制,或者在東南亞等壹些國家,他們對自己祖國文化的認同受到各種方式的限制。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他們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薄弱的。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崛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海外華人獲得了更多的民族自豪感,重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馬來西亞華人“身為華人就是要學中文”的觀念就很有代表性。這也是大部分華人華僑讓子女學習漢語的文化心理動力或者精神動力。華僑子女在海外漢語學習者中占很大比例。

在快速成功發展的同時,中國給了世界壹個全新的形象,展示了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發展模式,堪稱“中國形象”。近年來,中國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走向世界,歡迎世界。經濟上與國際接軌,政治上從較早的“體制外”國家轉變為國際規則和體系的合作者,生活上姚明在美國打球,科技上有神舟五號飛船,都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國的發展也引發了“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討論。“中國模式”成為世界上許多人新的希望和興趣點,並促使壹些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成功因素”,如中國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國價值觀的世界意義等。因此,中國成功而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文化的復興和中國對世界的積極開放,共同塑造了壹個實力不斷增強、行為良好的“中國形象”。許多人學習漢語的興趣被這種“中國形象”所強化。

最後,中國政府的推動也在壹定程度上催化了海外華人熱。或者可以稱之為“中國推力”。“漢語水平考試”的推廣,“漢語橋工程”的實施,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中國派遣漢語教師到國外教授或培訓當地漢語教師,都是中國政府批準和同意的,這大體反映了中國政府在當前世界範圍內漢語熱中的作為。

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漢語如何成為強勢語言?

漢語與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壹起,是聯合國五大工作語言之壹,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壹。但漢語在世界上並不是強勢語言,就像中國不是世界強國的時間不長壹樣。由於歐洲和北美國家在語言和文化上的接近,以及近代以來它們對外殖民擴張的歷史,它們的民族語言成為許多殖民國家和民族的官方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都是因為祖國的擴張而“國際化”的,俄語現在是蘇聯解體後很多國家的語言。這些語言國際化的背後,是壹段血淋淋的歷史。相比之下,中國的語言史就很無辜了。在中國古代的巔峰時期,只有周邊國家學習了中國的文字和文化,而不是中國強行推行自己的民族語言。今天的漢語熱是漢語實力的體現,但要成為強勢語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那些依靠殖民和強制政策而變得“國際化”的語言不同,漢語只有依靠中國的和平發展、中國影響力的傳播和魅力的吸引,才能成為強勢語言。

漢語熱是否等於中國軟實力的增強?

文化力是壹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語言和文化軟實力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英語是當今最強大的語言,這的確與美國獨壹無二的超級地位有關。但戰後,英國從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變成了“二流國家”,而菲律賓和巴基斯坦也被認為是“英語國家”。壹個人把壹個國家的民族語言當成外語來學,有很多原因。首先,可能是出於壹些實際的,功利的考慮,比如找工作,就業。美國國務卿賴斯精通俄語,但她對蘇聯和俄羅斯現在的政治文化有所批評,甚至“不喜歡”。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熱愛中國文化,盡管他不懂中文。還有壹些“滅絕的語言”,比如吐火羅語、古梵語、古波斯語,人們都在學習和研究,卻很難和壹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扯上關系。可見,語言學習不等於文化認同,只有文化認同才能產生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不壹定依賴於語言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更加清醒,不要把孔子學院的建立和漢語教學的輸出想當然地當成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客觀地說,漢語熱只是提供了增強中國文化力量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如何處理漢語熱與“漢語危機”的關系今天的漢語熱有些“內冷外熱”,因為中國的漢語和漢語教育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比如學生的語文水平比20年前明顯下降,到處都是看不懂單詞和句子的教授。在中國,在壹些教育制度的設置和文化學術價值的評價中,英語也被看得重於自己的民族語言,這助長了“瘋狂英語”。而且由於英語和網絡語言的“入侵”,保持漢語的純潔性更加困難。隨著英語成為世界的“普通話”,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會議往往只用英語而不用中文。再加上近代白話文運動的壹些失誤,“高雅語文”成了奢侈品。臺灣省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用“百年中國人,內憂外患”來解釋“中國危機”。就這樣,壹邊是海外的華人熱,壹邊是國內的華人危機,可謂“兩個世界”。如果說漢語熱已經成為連接世界與中國的新橋,那麽當人們架起橋的另壹端時,我們這邊的橋墩上壹定沒有裂縫。

  • 上一篇:詢問壹個好的結婚日的歷史
  • 下一篇:北海道劄幌劄幌郵政編碼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