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袁隆平為理想不斷奮鬥的例子

袁隆平為理想不斷奮鬥的例子

1949 165438+10月,重慶解放。袁隆平所在的農學系已經合並調整成為農業部直屬的全國重點農業大學。1953年夏天,他結束了大學生活。他服從分配,到湖南省壹個偏遠的地方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19年的教學生涯。

從65438年到0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學。他刻苦鉆研,從構成植物的最小單位細胞的結構入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它們的遺傳特性等等,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和研究。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的顯微結構,他刻苦磨練徒手切片技術。幾百次,幾千次,直到我們在顯微鏡下可以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

從65438年到0959年,袁隆平進入了“站立”之年,這也是他從教的第七個年頭。國慶前夕,他以《我的十年》為題,從思想和專業兩個角度對解放後的10年做了回顧性總結:“黨的10年教育,使我明確了人生的真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實是人生最大的榮譽和義務。

在教學上,袁隆平不滿足於只做壹名合格的中學教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出點名。1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在20世紀50年代,生物教學中主要向學生講述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他根據自己的理論進行了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實驗。甘薯嫁接月光花,馬鈴薯嫁接番茄,南瓜嫁接西瓜,獲得了壹些奇花異果,但沒有獲得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種。這引起了他的沈思,他決心拓寬視野,另辟蹊徑。

到了20世紀60年代,他通過閱讀國外雜誌了解到,歐美的孟德爾和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理論對良種的選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開始大膽地向學生講授染色體和基因的理論,並談到作物育種中雜種優勢利用的廣闊前景,他也開始探索水稻雜種優勢的利用。

受1960自然雜交水稻植株的啟發,他把育種方法從系統育種轉變為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課題。從1964在田間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到1966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第壹篇重要論文《水稻雄性不育》,是他壹邊從事科研壹邊堅持教學。

“文革”期間,袁隆平利用被批鬥的機會,潛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贏得了在不利條件下搞科研的機會。

實驗材料“野敗”被毫無保留地分發到全國18個研究單位,加快了“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步伐。在他的培養和帶領下,我國雜交水稻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30多年來壹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袁隆平從不滿足。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從普通雜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級雜交水稻壹、二、三期,袁隆平先後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 上一篇:如何寫日本料理對日本人生活影響的論文目錄?
  • 下一篇:2022慶祝七壹建黨日演講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