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楚雄盆地

楚雄盆地

壹.前言

楚雄盆地是壹個中新生代構造沈積盆地,位於東經100 30' ~ 102 30 ',北緯23° 40 ' ~ 26° 40 ',南北長305km,東西平均寬125 km,面積125km。

楚雄盆地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從盆地基底性質、發育歷史、地層巖性組合、構造屬性和成藏條件分析,具有良好的油氣前景。

楚雄盆地先後完成了航磁測量、重力測量、地球化學測量、自然電位測量、地震測量、數字地震測量和少量鉆井(表10-46-1),開展了楚雄盆地上三疊統油氣資源、煤層氣地質特征、天然氣地質條件和勘探目標選擇的評價研究,完成了北部區塊和帶的早期盆地研究評價和圈閉優選。

表10-46-1楚雄盆地勘探程度匯總表

中國石化承擔了楚雄盆地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根據烴源巖分析評價工業圖,采用有機碳法和類比法(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為望江盆地類比標準區)計算資源量。

本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表明,盆地天然氣遠景資源量為6368×108m3,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106×108m3,總可采資源量為1327×108m3。待發現的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2106×108m3。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表明,該盆地天然氣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勘探程度低,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內主要烴源巖為上三疊統,是壹套良好的烴源巖。表層泥巖樣品的有機碳含量普遍高於新壹輪評價的下限0.4%。儲層研究表明,盆地內大部分儲層屬於二類和三類,屬於“低孔低滲”儲層。盆地內區域蓋層條件達到壹級和二級,地下泥巖蓋層單層厚度可達45m,I/S混合比為5%。泥巖微觀分析具有良好的封閉性。

二、地質條件

(1)地質調查

1.結構單元的劃分

根據楚雄盆地東西分帶的南北斷塊格局,采用含油氣系統“三級四分”的方法,將楚雄盆地劃分為4個壹級區、15個二級區和9個亞二級區(圖10-46-1,表10-46-2)。

2.評估模塊

楚雄盆地有效烴源巖系主要為上三疊統(表10-46-3),其次為中上侏羅統、中下泥盆統和下寒武統。上三疊統烴源巖為盆地主要烴源巖,其余地層僅分布於盆地局部邊緣帶,不能確定為有效烴源巖,暫不作為評價地層。

楚雄盆地包含13個二級構造單元,包括片角凹陷、平川斷層對流、雲南驛凹陷、大紅山隆起、演豐凹陷、中和斷層對流、中央背斜帶、雙柏凹陷、新平凹陷、永仁-牟定斜坡帶、東山凹陷、依那場隆起和雲龍凹陷。

由於楚雄盆地屬於勘探程度較低的盆地,評價參數和數據很難細分,所以我們這次將楚雄盆地作為壹個評價單元進行評價。

圖10-46-1楚雄盆地構造單元劃分

表10-46-2楚雄盆地構造單元劃分表

表10-46-3評價單位基本情況

(2)烴源巖

由於楚雄盆地獨特的構造位置、沈積環境和多期構造運動,盆地烴源巖具有單層厚、堆積厚度大、烴源巖系列和類型多(?1、D1+2、T3,海陸過渡相-陸相)、有機質類型齊全、有機質熱演化程度高等特點。

1.烴源巖的發育和分布特征

楚雄盆地上三疊統發育壹套海相和海陸交互相煤系氣源巖,主要為灰黑色、深灰色、灰綠色泥巖和頁巖,也有壹些灰色、灰黑色的灰巖、泥灰巖和少量的炭質泥巖、頁巖和煤。上侏羅統(J2+3)、上三疊統(T3)、下泥盆統(D1+2)和下寒武統(∈1)發育不同類型的烴源巖。上三疊統烴源巖是盆地的主要烴源巖,主要為灰黑色-深灰色-灰綠色的泥巖和頁巖,也有壹些灰黑色的灰巖、泥灰巖和少量的碳質泥巖、頁巖和煤。烴源巖具有殘留有機質豐度高、生烴時間早、烴源巖成熟度高、總產氣量大的特點。上三疊統烴源巖特征:地層厚度,2000 ~ 4000m;烴源巖厚度100 ~ 1000 m,平均250m

2.有機物的類型和豐度

盆地各段烴源巖有機碳含量分布範圍為:幹海子-蛇子組(T3s-G)0.3% ~ 4.16%,羅家山組0.41% ~ 5.32%,雲南驛組0.55%。雲南驛組(T3Y)65%以上的樣品在0.4% ~ 1.2%之間,應為差烴源巖。珞珈山組(T3I),大於0.8%的樣品僅占50%,是良好的烴源巖。幹海子-社子組只有35%的樣品有機碳含量大於0.8%,大部分樣品小於0.8%,是良好的烴源巖(表10-46-4)。

表10-46-4楚雄盆地烴源巖基本數據表

3.有機質的熱演化特征

盆地上三疊統煤和幹酪根的鏡質組反射率在0.65% ~ 5.0%之間,Tmax高達470℃ ~ 600℃,表明該套烴源巖總體熱演化程度很高。雲南驛組烴源巖Ro值高達2.07% ~ 5.86%,有機質已經成熟並開始變質,油氣預測為幹氣層。羅家山組烴源巖Ro值在1.12% ~ 5.75%之間,西部逆沖推覆區和南部次凹區Ro值在1.12% ~ 2.09%之間。有機質處於成熟高峰-高成熟階段,烴類。在幹海子-社子組烴源巖中,西部逆沖推覆區和南部次凹區Ro值在2.45%-5.78%之間,有機質處於過成熟和幹氣生成階段。北部次凹、中部次凸起和東部淺凹Ro值為0.84% ~ 2.28%,有機質處於成熟-高成熟油氣生成高峰期,烴類主要為油、水分和凝析油。

(3)成藏的其他條件

1.油藏開發和分布

楚雄盆地儲層研究成果表明,楚雄盆地上三疊統幹海子-蛇子組儲層為主要儲集巖,幾乎全區均有分布,壹般厚度200m,最大厚度600 ~ 1000 m,儲集空間以次生溶孔和微裂縫為主,孔隙結構特征為細孔、片狀針孔和高排替壓力。儲層表現為低孔低滲,孔隙度1% ~ 14.7%,平均3.7%;滲透率為0.03×10-3 ~ 100×10-3 μm 2,平均為2.0× 10-3 μ m2。古生界儲層可分為砂巖和碳酸鹽巖,涉及的層位主要為寒武系(∈)、奧陶系(O)、泥盆系(D)、二疊系(P)。但分布範圍相對有限,主要分布在盆地東部的雲龍凹陷、東山凹陷和盆地北部。

2.區域蓋層的發育與分布

蓋層僅有單層結構,基本缺失下古生界,僅局部邊緣沈積部分古生界地層,厚度較小,主要混有海相碳酸鹽巖和碎屑巖;上部由中、新生代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組成。中、下三疊統缺失,上三疊統為海-海-陸;侏羅紀-古近紀是大陸性的。盆地北部大部分蓋層由侏羅系、白堊系和古近系泥巖、致密砂巖泥巖和膏鹽巖組成。盆地南部由侏羅系厚層泥巖和致密砂巖泥巖互層組成,厚度1000 ~ 2500m,最大厚度4000m,具有良好的封閉條件和形成大氣田所需的泥巖蓋層厚度。

3.遷移通道

原生氣藏運移通道:上三疊統生成的烴類早期以水溶性和擴散的形式運移到儲層中。當大量油氣生成且流體壓力大於圍巖破碎壓力時,巖石破碎,裂縫成為主導運移方式。上三疊統天然氣的主要運移期發生在大量烴類生成之後。運移方向以生烴凹陷為中心,向四周發散。

次生氣藏的運移通道:侏羅系次生氣藏的油氣運移通道依賴於斷層及其伴生的裂縫。喜馬拉雅期形成的斷層是次生油氣藏的主要通道。

(4)油氣分布規律(運移和聚集)

楚雄盆地存在多期成藏過程,油氣藏類型多樣。含油氣系統的演化與構造演化密切相關。對楚雄盆地影響最大的構造運動是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97Ma燕山期第壹次褶皺擡升,圈閉發育,導致油動力差,油氣運移、聚集、成藏。喜馬拉雅期45Ma第二次隆起褶皺,對早期形成的油氣藏進行改造或重新配置,形成次生油氣藏。97Ma是原生油氣藏形成的關鍵時刻,45Ma是原生油氣藏轉化形成次生油氣藏的關鍵時刻。

早期古油氣藏形成階段:楚雄盆地西部上三疊統烴源巖熱演化程度普遍較高,下部烴源巖在社子組沈積時期已進入油氣生成高峰期。在燕山晚期主要圈閉形成之前,除部分斜坡區和隆起邊緣外,大部分地區處於高成熟-過成熟階段。因此,在烴源巖的演化過程中,不斷形成巖性地層古油藏、油氣藏。在後期的演化過程中,這些古油氣藏有的被保存下來,有的被破壞,有的成為後期次生油氣藏的油氣源。

燕山晚期大型油氣藏形成階段:燕山運動晚期,盆地內形成大量構造圈閉。盆地西部大部分烴源巖已進入高成熟-過成熟階段,形成以氣為主的油氣藏;盆地東部古生界寒武系烴源巖進入高成熟階段,泥盆系和上三疊統烴源巖進入成熟階段,主要形成油藏。這些油氣藏,尤其是東部的油氣藏,後期遭受剝蝕和改造,如沈蕓1井。上白堊統-古近紀沈積時期是楚雄盆地早期油氣藏形成的重要時期。

早期喜馬拉雅運動強化了早期構造,發育了斷裂系統,調整充註了油氣,也是以建造為主。喜馬拉雅中晚期的塊體旋轉、走滑,特別是隆升和剝蝕,對楚雄盆地的油氣系統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烏龍1井、沈蕓1井和幾個古油藏。

氣藏組合主要發育在盆地西部,包括深盆氣藏組合、常規氣藏組合和次生氣藏組合,有早期和晚期成藏期,主要形成於盆地東部的喜馬拉雅期。

三、資源評價方法和參數

(壹)方法體系

在本次資源評價工作中,根據新壹輪油氣資源評價實施方案的要求,在中低勘探程度的盆地中,以類比法為主,成因法為輔。根據楚雄盆地的勘探實踐,楚雄盆地仍是壹個勘探程度中低的盆地,因此確定采用成因法(有機碳法)和類比法對楚雄盆地進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有機碳法和類比法的評價體系和相關參數。

(2)關鍵參數值

1.遺傳法(有機碳法)

烴源巖面積和厚度:根據烴源巖評價標準(泥質巖有機碳下限大於0.4%,碳酸鹽巖有機碳下限大於0.2%),計算各剖面點烴源巖有效厚度。有效烴源巖劃分:單層厚度大於30cm,用插值法做有效烴源巖等值線圖;烴源巖密度(g/cm3):評價區巖石類型以泥質巖為主,密度為2.5g/cm3;烴源巖殘余有機碳含量(%):有機碳值均為歷年野外露頭剖面測量值。根據有效烴源巖評價標準,泥質巖和碳酸鹽巖的有機碳值全部納入統計範圍,統計單位為系列或組。有機碳采收率:楚雄盆地前期評價采用的采收率為1.22;有機碳的生烴率:閱讀新壹輪評價中中石化統壹的生烴率圖表;排除系數:此評價是類比四川盆地有代表性尺度區域的解剖研究成果得出的。首先采用地質類比法,按照統壹的地質評價標準,對類比評價區的成藏條件進行定量評價,並與標定區進行對比。然後將根據天然氣層地質評價參數得到的地質評價參數值與標準區進行對比,確定類比評價區的排油氣系數(表10-46-5)。

表10-46-5楚雄盆地與四川盆地類比排除系數表

2.模擬方法

類比區落實:與四川盆地川西前陸盆地(川西坳陷)類比。相似系數的計算:我們利用四川盆地現有的地質類比參數選取方法,計算了各盆地的地質特征參數,並與四川盆地相應標準區的地質評價系數進行對比,得到相似系數為0.199。類比計算區實施面積為36500km2。

3.可回收系數

該區可采系數為63%。

四。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1)有機碳法遠景資源量計算結果

楚雄盆地遠景資源量的計算主要采用有機碳法。計算方法采用概率法(蒙特卡羅法)進行5000次隨機抽樣計算,分層系、分塊計算盆地油氣資源量(表10-46-6)。

表10-46-6楚雄盆地遠景資源量計算結果

(二)盆地類比法地質資源計算結果

楚雄盆地油氣資源的特點和分布以天然氣為主。盆地內油氣資源系列主要分布在中生界上三疊統,深度3000 ~ 4500m,分布在山區(表10-46-7)。

表10-46-7地質資源類比計算結果

動詞 (verb的縮寫)勘探建議

(A)石油和天然氣前景分析

楚雄盆地應是壹個油氣前景好、潛力大的含油氣盆地。勘探以深盆氣為主。楚雄盆地上三疊統烴源巖分布廣、厚度大、有機質豐富、類型多樣、熱演化程度高,提供了充足的氣源基礎。楚雄盆地上三疊統烴源巖可能多期大量生烴,為油氣聚集提供了氣源條件。

(2)勘探方向和建議

總結楚雄盆地多年來的勘探成果,結合前陸盆地油氣聚集規律,未來油氣勘探方向應選擇盆地中東部前陸斜坡至前陸隆起等有利部位,重點在保存條件好、目的層埋深淺的背斜構造分布區進行勘探。

楚雄盆地有70多個地面背斜。目前已有10多個構造圈閉被地球物理資料證實和基本證實。第壹批優選的目標構造為大姚構造、貓臺山構造、郭娜構造和石羊構造。除上述四個近期重點勘探目標外,雲龍凹陷有利區的板橋斷鼻、小團山斷鼻和永仁凹陷已基本圈閉,也可作為近期勘探的後續目標。

不及物動詞摘要

楚雄盆地遠景資源量6368×108m3,地質資源量2106×108m3,可采資源量1326.78×108m3。前陸斜坡至前陸隆起的盆地中東部應是今後勘探的重點,同時要註意保存條件好、目的層埋藏淺的背斜構造分布區。

  • 上一篇:銘記歷史,我們自強不息的手抄報
  • 下一篇:青島旅遊景點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