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哥特的起源在哪裏?

哥特的起源在哪裏?

哥特人是日耳曼部落。從公元壹世紀開始,羅馬人就知道自己生活在多瑙河的邊境地區。當匈奴人從中亞遷移到西方時,哥特人因為壓力而逃離該地區。他們向西遷移到歐洲,渡過多瑙河以躲避迎面而來的遊牧部落。羅馬衰落後,中世紀早期的哥特人與其他蠻族爭奪西羅馬帝國留下的土地。

我們唯壹知道的是哥特人來自波羅的海的格倫島,在穿越到中歐時分裂成兩個群體。西哥特人在公元二世紀定居在今天的羅馬尼亞。東哥特人繼續向東遷移到黑海的西北海岸。376年,在匈奴人的壓迫下,西哥特人從現在的羅馬尼亞渡過多瑙河。男女老少總數約6萬人。他們從君士坦丁堡打敗了羅馬軍隊,壹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後向意大利推進。409年,西哥特人在國王阿拉裏克的領導下掠奪羅馬,然後向北遷移到高盧。羅馬人不得不放棄西南部的高盧,他們的勢力最終擴展到了今天的整個西班牙。

東哥特人在匈奴人的統治下開小差,沿著他的親屬(西哥特人)走的路線,在第五時期後期進入意大利。這次入侵是東羅馬帝國策動的,因為東羅馬帝國想消耗這些民族的力量,然後以總督的身份統治意大利。在狄奧多裏克(今天瑞士和巴爾幹半島的國王)的指揮下,哥特人於488年進入意大利,並於493年完全征服了意大利。

526年狄奧多裏克死後,這個王國沒有持續多久。公元536年,拜占庭以爭奪王位繼承權為借口,向意大利派遣了壹支由貝利查·魯斯將軍指揮的軍隊。拜占庭希望奪回意大利,恢復羅馬帝國在西部的領土。戰爭壹直在進行,加上瘟疫和饑荒,農村地區遭到嚴重破壞。552年,東哥特人最終在意大利被擊敗。6世紀後期,意大利被新蠻族隆巴迪入侵,東哥特人被消滅,幸存下來的人瓦解成小團體。

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王國逗留了很長時間。5世紀晚期,弗蘭克·克洛維斯將西哥特人從法國驅趕到比利牛斯山脈以外的地區。隨著克洛維斯的去世,他的王國也分裂了,這讓西哥特人松了壹口氣。711年,新的威脅來自南方。穆斯林軍隊從北非渡海而來,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摧毀了最後壹個哥特王國。

哥特人是歷史上第壹支掠奪羅馬的武裝力量,僅此壹點就讓後人難以忘懷。而古代世界的秩序在歐洲開始瓦解。他們欣賞羅馬這座城市,並試圖保護它,因此許多羅馬文化得以保存。比如現代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的語言都源於拉丁語,然後受到這些地區居民的影響,形成了這些國家的語言,類似於英國流傳下來的日耳曼語。

哥特民族的典型特征

性格:害羞,不善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尤其是音樂、攝影、繪畫。人文學科,尤其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總是黑色或深色。明顯的宗教飾品,但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改變信仰,從不佩戴黃金首飾。

傑出的哥特式風格

在音樂上,darkwave、got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等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詳細描述壹下:對黑暗的恐懼,對死亡的悲傷,被禁止的愛,完全痛苦帶來的美感,總之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陰暗面。

哥特音樂在字典裏做了另壹種解釋:它是各種樂器的激情混合,秉持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揭示天啟般神秘空洞的歌詞。在1800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中世紀文化逐漸成為壹些人眼中的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超越歷史的界限,有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有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有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實現他們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與黑暗、陌生、幽靈聯系在壹起。像拜倫、雪萊、波德萊爾和魏爾倫這樣的浪漫派和哥特派作家熱衷於表現人類的陰暗面。哥特情調在視覺藝術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像CasparDavidFriedrich這樣的畫家表現的是黑暗和蒼涼。在建築方面,新哥特式逐漸成為時尚。

有些音樂是磁場,妳會不自覺地被它吸引。另壹方面,哥特是壹個黑洞。把人完全吸進去,把妳的思想,理性,甚至所有潛意識的東西壹掃而光。它會把壓抑在人性深處太久的東西釋放出來,讓妳的情緒進入壹種白熱化的瘋狂。在那種瘋狂的狀態下,人異常的清醒和冷靜。快樂使人膚淺,痛苦使人深刻。甚至在痛苦中沈淪。下沈,沈入黑暗的底部。在那壹瞬間,妳突然把世界看得如此清晰。妳永遠不會失望到最後,因為妳終於絕望了。

哥特是中世紀的咒語。黑暗給了哥特人黑色的眼睛,但我們用它來尋找光明。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哥特這個詞開始像幽靈壹樣潛入我們的生活,並以其隱含的鋒利悄然改變著這個世界。哥特電影,如《《指環王》》和《吸血鬼系列》,票房大增,哥特音樂也在迅速復蘇和發展。甚至時尚界也掀起了壹股哥特風。冷靜反思,哥特式浪潮的洶湧不僅是市場炒作形成的,也是值得我們回味和反思的東西。

哥特文化從中世紀的興起到今天的卷土重來,有其自身的社會歷史背景。我覺得不可忽視的壹點是,在20世紀,整個人類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了對存在意義的懷疑。這種虛無主義的發展,標榜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征。二戰後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神學復興趨勢就是證明。哥特潮流的回歸,與其說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不如說是大眾對這種亞文化進行了有意識的發掘,並進壹步完善,以滿足精神需求。我對這種亞文化的本質和魅力的理解是,它是壹種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學的宗教。這個話題可能太大了,我先從哥特音樂說起。

從早期哥特或後彭的音樂中可以聽出,搖滾經歷了幾次瘋狂的洗禮,到了70年代末,朋克粗獷簡單的咆哮已經呈現出沒落的趨勢,轉向了消沈和自省。大概是朋克人把所有的不滿發泄到社會上之後,發現壹切還是無動於衷,於是開始對這個世界深深絕望。在主流社會大門冰冷緊閉的同時,壹扇刻有中世紀浮雕的神秘黑色大門悄然向他們敞開。朋克人以叛逆的勇氣闖入了這片曾經被稱為哥特的禁區,在那裏找到了生存繁衍的土壤。哥特,壹個潛伏了幾個世紀的幽靈,終於大白於天下,搖滾樂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壹頁。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就從文化背景上明顯區別於搖滾的其他分支。作為壹種植根於18世紀浪漫主義戲劇和哥特文學的音樂風格,其對黑暗的壓抑、對死亡的審美、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讓很多人避之不及。相應的,很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了它。與其他音樂形式相比,哥特更有可能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限於音樂,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

哥特音樂往往是基於被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情感世界,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在創作過程中得以提升。所以當它再次作用於受眾時(借用新聞學的概念,指的是接受群體),往往會引發進壹步的審美感受和思考空間。如果壹種音樂引起的不僅僅是藝術欣賞,還有哲學反思,甚至影響到個人信仰和價值體系的改變,甚至質疑生命的本源和終極意義,那麽它的控制力是無以言表的。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我產生了將哥特音樂歸於壹種宗教的想法。當然,我不是說哥特音樂的核心是宣揚宗教。事實上,它並不比其他音樂形式更具有宗教性。至少大部分樂隊不是為了傳播某種宗教信仰而創建的,甚至有些極端的樂隊也明確主張反宗教。我這裏說的宗教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之類的具體實體,而是壹個廣義的概念。

  • 上一篇:胎教的歷史
  • 下一篇:什麽是燒結磚?燒結磚有什麽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