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談藏書窗下的人花香——談中國傳統文人插花

談藏書窗下的人花香——談中國傳統文人插花

關於儲書窗下的談話,

人和花心香。

——談中國傳統文人插花。

插花是消除煩惱的好方法。與自然事物在壹起會被生命的能量所感動。現代城市生活中,接觸山川河流和大自然的機會很少,但即使在室內插上壹瓶代表情感意象的鮮花,壹盤描繪自然風光的山水花卉,也能讓妳立刻忘卻當下的煩惱,瞬間獲得回歸自然的輕松愉悅。花是有力量的。它們是自然的語言,它們包含了宇宙生命的意義。讀懂壹朵花,就能讀懂壹個世界。科技從中解碼自然的知識,文藝從中解碼人類的故事。

縱觀中國古代文人插花的歷史,不難看出歷代文人是如何將插花作為自己所處時代的表達載體,訴說著自己與自然、自己與時代、自己與世界之間的反思。

宋代佚名作家南歌子:“亭子雖不大,無俗。窗戶底部有幾根竹子。江南山景展,二三。丁毅燒得特別香,膽瓶插著嫩菊花。不過,沒什麽好擔心的,大家都在下棋。在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人們生活狀態的高雅品味。窗下竹,瓶中菊,是插花藝術在生活中的影子。

歷代詩詞歌賦中也充滿了花,或致力於詠花,或在抒情詩和抒情詩中借用花的象征來表達其隱喻。

插花的布置,壹直以來不僅僅是女性的優雅,更在於文人的審美趣味,文人的心靈呈現。花的身材和姿態也是壹種道德修養的狀態。文人詠花,很多時候不是刻意的審美,而是發自內心的詠。

今天人們普遍有壹個誤區,認為“插花”只是壹種崇尚生活情趣的“技術”,與藝術無關,至多是壹種“藝術能力”,不過是女性(通常是女性)在閑暇生活中的壹種趣味活動。或者是壹種只會在婚禮、會議、儀式上使用的“專業技能”。早已不可與道相提並論。甚至分不清“中國傳統花卉圖案”、“日本花卉圖案”、“西方插花”的異同。

臺灣省中華花卉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黃永川先生曾在《中華插花史》壹書中寫道:“插花是壹種生活的藝術,隨著政治經濟發展的盛衰而興衰。所以,它雖然孕育於六朝隋唐,興盛於宋明,但在清朝以後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直到近代,雖然風氣昌盛,但今天看到的都是日本學校。怎麽可能不尷尬!(中國插花史)

大眾並不知道,插花作為文人的壹種生活方式,自六朝以來就與文人緊密相連。南北朝有庚欣,魏晉有竹林七賢。到了唐代,王維、路宏、陸羽在插花、賞花、詠花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到了唐代,整個時代都有愛花的風氣。詩中充滿了花木之美,花卉方面的作品更是異彩紛呈,如李贊的花木、賈丹的《百花譜》、羅秋的《花與九錫》(隋唐插花代表作),不勝枚舉。

中唐名士歐陽湛曾寫過《春盤賦》詩,說“美人多難,以假盤造地,疏繡以為貴。叢林美不勝收,百花齊放爭奇鬥艷。說明當時對插花有壹個成型的哲學觀念和審美特征,對花的形態、色彩、花器、花材、線條、立意以及維持花的生命的方法和技巧都有足夠的考慮。如果用壹句唐詩就能窺見其盛況的話,大概就是楊巨源的那句:“留在美林,出門便是看花人。".愛花的唐人時尚可見壹斑。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社會的分裂和長期的戰亂,文人的感情已經從波瀾壯闊、自由嘆息的氛圍,轉變為借物抒懷的委婉表達。沿襲文人的插花形式也因為百姓生活方式的混亂而轉向了野花野草、就地取材、不拘形式、隨手可得。當時人們提倡回歸自然,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好在當時已經奠定了盛唐的基礎,人們對花的情況和性格,以及對花、花、花的體驗和研究有了系統的了解,於是誕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花卉作品——蜀漢張儀的《花經》,它根據花的顏色、香氣、性格、氣質模擬了人類社會的官階。這也是文人以花自喻,以花代詞,將理想人格寄托於此的典型象征。如《花卉經典》中,被評為九命壹的花卉有:蘭花、臘梅、牡丹、花、紫花(瑞香)。它們是最優雅、最高貴、最富有力量的花朵。插什麽樣的花,就是什麽樣的人,心中對花的評價和理解也反映了壹個人的內心世界。

此外,當時的南唐皇後李煜是將中國傳統花卉圖案推向藝術高峰的奠基者。他不僅是後世“六大花器”中“管花”的發明者,而且他創辦的“金東田”是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插花藝術展覽。

到了宋代,宋太祖下大力氣講和,各地插花風氣回暖好轉。“插花、掛畫、燒香、點茶”被奉為人生四大藝術,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修養,甚至仆人也不例外。當時最著名的“花展”是宋人在“花節”(農歷二月十五)舉行的盛大賞花宴。元佑七年(1086),洛陽太守舉行花會,“壹次用花千萬朵”,被斥為“浪費人錢財,登峰造極”。宋代流傳於後世的插花作品更是豐富,有趙溪湖的《清洞》、林鴻的《山水清供》、蘇東坡的《吳歌荀論》、周覓的《歸心雜識》等。當時最著名的文章,尤其是周敦頤的《情蓮》、曾的《花十友》、黃玉的《花十客》、張的《花十二客》,都成為後世文人插花賞花的審美標準。

後來的元朝,是壹個社會不亂,戰亂未滅的時代。文人階層在其他民族的壓迫下尋求心靈的寧靜,於是強調感性、表現空靈心境的風格成為文人階層插花的主流。自由恣意的精神意象呈現,任性率真的自我表達,讓插花再次成為文人的又壹唇,訴說著自己說不清楚的心裏話。

直到文風鼎盛的明代,文人插花完全脫離了政治排場,形成了專門的世界藝術學術類型,完整的花道作品體系問世。整個時代所追求的審美風格,都是“文人花”。

最值得壹提的是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是插花史上最具學術性和系統性的經典。後人爭相翻譯,並以此為準則。對後世及海外插花藝術的傳播影響深遠。其他學者編纂的關於花卉圖案的經典作品包括張乾德的《花果園》、陳洪綬的《瓶花圖》、王世茂的《花疏》、陳繼儒的《燕齊尤氏》、何仙郎的《花案》、郜璉的《瓶花三記》、《草花譜》和溫振恒的《翟青的位置》。那是壹個文人審美成為社會主流審美的時代,也是壹個民間爭相效仿,追求文人插花境界的黃金時代。

而到了清代,國勢漸衰,學術走向考證之路。文人和花卉日漸式微,人們對自然之美的關註度降低,或者審美日趨低俗。中國系統的傳統花卉圖案隨著大清全運會壹起衰落,直至慢慢消失。

當然,文人與花卉的歷史關系,不僅僅是這樣壹個表面的概述所涵蓋的,它們之間的交織聯系,值得用很大的篇幅來寫。

明代袁宏道在《花之蘭》壹書中說,花是由“天地之精微之氣”形成的。“精明”這個詞包含了擬人的意味,就像花是動物壹樣,有感知,有情感,有靈性。花的確是所有植物中生命最外在的表現。采集植物精華。白居易曾寫道:“天地之間有壹種國粹,各種都能得之,但大多數人,其中,文人得之。”人類世界的精英們用大自然的“精華”凝聚而成的花朵作為比喻,中間的姿態也值得玩味。

我常常想,中國傳統花卉圖案的現實意義應該是什麽?畢竟這不是壹個關乎溫飽的技能,也不是人們生活中剛需的藝術。在以前,它的存在,除了生活審美的高層次需要,還有更高的“教化、助人”的意義。現在,它還有這樣的作用嗎?

在壹篇文章中,子仲雲先生隨口提到:“追求真善美,痛恨假惡醜,應該是壹種普通的人性,但經歷太多,入世太多,審美神經就可能變得麻木……”我覺得所謂的“生活美學”恰恰在這裏。美的作用,無論多麽微妙,都是壹種潛移默化的內在教育。所以子先生也說,“如果妳對美有足夠的感知,對那些不驚無動於衷的醜,如鯁在喉,會忍不住唏噓嘲笑。”」

而這種難得的“如鯁在喉”,我想,不僅僅是為了“美”,更是為了“真”和“善”的底線。

  • 上一篇:八年級下冊五張地理教案
  • 下一篇:婁底最好吃的小吃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