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貨幣有哪些?

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貨幣有哪些?

第壹,中國先秦時期的貨幣是北幣。商代最初使用天然貝殼作為貨幣,其中牙貝較為常見,學名為貨貝。後來由於真貝短缺,被各種仿貝代替,有貽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東周以後,金屬幣開始流行,北幣逐漸失去了貨幣資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壹統天下,貨幣有布錢、刀錢、錢、蟻鼻錢四種形態。早期的布幣是由農具演變而來,第壹種能握柄,稱為“空布”,因形似鏟子,又稱為“鏟布”。後來縮小了尺寸,鑄成了平頭,包括尖腳布、方腳布、圓腳布、異形布等。流通主要在三晉地區,齊、燕、趙等國鑄造刀幣,由實用刀轉化而來,有尖頭刀、齊刀、明刀、趙刀等。流通範圍僅次於布幣。錢是壹種圓形貨幣,上面有壹個圓孔,起源於紡車或玉環,多在秦、魏等國流通。戰國晚期,秦國有方孔,燕國、齊國也有鑄件。蟻鼻錢是楚國的貨幣,形似殼錢,壹般認為是銅殼的高級形態。此外,楚國還流通金幣,上面印著壹個正方形,有應、陳、陸等,是中國最早的金幣。

2.秦漢至隋朝貨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了中國的貨幣。在秦朝,黃金是上層貨幣,銅是下層貨幣。銅錢圓形方孔,名為“半兩”,標準重量為12銖。方孔圓幣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貨幣。西漢初期,錢幣沿用舊名,但實際重量逐漸減少。武帝即位五年(前118),開始鑄五銖,因各地自由鑄制,大小不壹。丁原四年(前113),朝廷特別下令上林三官(均為失敗者、銅鑒官、鐘官)鑄錢,禁止本縣鑄造。實行統壹鑄造政策後,五銖錢用完,重量合適;

第三,西漢末年王莽統治時期(公元9 ~ 23年),進行了多次貨幣改革,采用了刀、布、龜、貝等形式,都因無法實施而失敗。東漢恢復鑄造五銖,到了狄鹹初平初年,董卓專權的時候,壞的五銖更甚,慘不忍睹。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戰亂,南北分裂,貨幣流通混亂。在許多地區,谷物和絲綢被用作貨幣,五銖經常被用來整頓貨幣制度。當時銅錢開始以“文”計數,數千條為“關”。硬幣的名字也變了,有了年幣。

四、初唐隋朝舊錢高祖武德四年(621),棄五銖錢,鑄“開元鮑彤”或念“開元寶”。每十枚重壹兩,計量系統改為二、錢、分、分的十進制。銅幣不再使用重量名稱,對中國古代稱重制度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雖然廣泛使用銅錢,但嶺南使用金銀,內地使用錢帛。五代十國時期,大幣流行,鉛、鐵幣也大量使用,貨幣流通具有明顯的地方性。

5.元世祖中通元年(1260)發行了中通元寶的紙幣,然後送往童淵寶行。前者用了很久。至元三年(1266),鑄銀錠上刻有“元寶”二字,元代稱元寶,元代有珍寶之意。元代實行紙幣流通制度,銅錢不多,包括漢字和蒙幣。

六、明清貨幣明洪武八年(1375)發行大明鮑彤紙幣,既有錢也有鈔。後來因為紙幣流通受阻,嘉靖年間鑄造銅錢。明代官方銅錢稱為“鑄錢”,以區別於流通中的舊錢和現朝的私錢。明朝中期,白銀上升為主要貨幣,貨幣用於小額支付。在清朝,銀用於大數,錢用於小數。賺錢的正面是中文,背面是滿文。清朝初期的鑄錢制度比明天更加完善,鑄錢量非常大。銀有不同的鑄造形式,重量也各不相同。大錠壹般重50兩,呈馬蹄形,稱為“元寶”、“銀豹”或“馬蹄銀”;中錠重約10兩,多為平衡錘形,錠稱小錠;小元寶壹般為饅頭形狀,重約1 ~ 5;碎銀統稱為“碎銀”,重量壹般在1以下。

七、廣東在光緒十四至十五年(1888 ~ 1889)用大量機器鑄造“光緒元寶”銀元,重七分、二分,幣面圖案為盤龍,俗稱“楊龍”。

8.民國時期,北洋政府頒布了1914《國家貨幣條例》。國家貨幣仍為元,袁世凱頭像被刻成銀元,廣為流通,並逐漸趨向於取代楊龍和外國銀元,但銀元體系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鑄造孫中山頭像銀元,與元投幣同時流通。1935 165438+10月,南京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後加中國農業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

九、1948八月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

  • 上一篇:高考英語作文範文與翻譯
  • 下一篇:三國十三猛將,趙雲派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