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新疆棉花種植史

新疆棉花種植史

目錄棉花棉花

棉花

進入9月後,從吐魯番向南經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到和田,或向北經瑪納斯、石河子、烏蘇到博樂,都能看到壹片片雪白的銀花在遼闊的田野上遍地盛開,把戈壁綠洲襯托得格外明亮美麗。這就是著名的新疆棉。

新疆是中國最早的棉花種植區之壹。

在中國古代,棉花被稱為“白絨”、“織殼”或“絞架”。

今天,新疆人把棉花叫做“帕合塔”。

有歷史學家認為,“白蝶”和“帕赫塔”讀音相近,顯然是同壹個字。從詞源上也可以看到棉花從新疆傳入內地的痕跡。

新疆種植棉花的歷史壹般認為不少於2000年。

據出土文物和古籍記載,從東漢到南北朝,塔裏木盆地和吐魯番地區各地都種植了棉花,並建立了棉紡織手工業。

比如民豐縣出土的東漢墓葬中,就有蠟染、白褲、手帕等棉織品。

在晉唐時期的吐魯番古墓群中,多見棉紡織品。

《梁書西北諸戎傳》說:“高昌國...草木豐茂,草堅如繭,繭中之絲細如絲,謂之白堆子。中國人以織為布,布很軟很白,不適合市場。

“晚唐巴楚縣托庫孜薩萊古城地層中不僅發現了棉布,還發現了棉籽。

它的顆粒小,纖維短,顏色黃。

據考證,這是當時種植的壹年生草棉(非洲棉)。

雖然新疆有種植棉花的悠久歷史,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棉花生產才得到新的發展。

1949年,新疆棉田只有3350公頃,總產量65438+萬噸。

到1959時,棉田已發展到14萬多公頃,總產量超過16.5438+04萬噸,比19的總產量高出10多倍。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政策放寬,棉花經濟進壹步落實,新疆棉花種植業有了較大發展。

特別是近年來,自治區確立了“壹黑壹白”的經濟發展戰略,棉花種植面積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出現了5個畝產150公斤的縣,棉田面積達到了數百公頃。

最高畝產量達到了235公斤。

目前其總產量、單位面積產量、人均占有量、對外轉移總量均為全國第壹。

到1999,自治區棉田面積擴大到9.7萬公頃,總產量3000萬噸。

棉花產值達到95.97億元,占新疆農業總產值的465.438+0%。

現在棉花已經成為新疆的主要經濟作物。

新疆擁有最適宜種植棉花的自然環境條件,主要是熱量充足、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氣幹燥、晝夜溫差大、人工用雪水灌溉,為棉花生長提供了中國其他棉區無法比擬的良好條件。

所以新疆種植棉花有很大的優勢,病蟲害種類少,危害小,特別是沒有紅鈴蟲的危害,爛鈴少,減少了病蟲害防治的人工和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

此外,新疆的棉花絮性好,絮色白,等級高,壹、二級花常年在80%以上,贏得了國內外的壹致好評。

專家認為,新疆棉可紡性好,顏色白,可與加州棉媲美。

新疆不僅廣泛種植陸地棉,還能種植長絨棉。是中國唯壹的長絨棉生產基地。

長絨棉在棉花分類上屬於海島棉。與陸地棉相比,生育期較長,主要在開花至吐絮期10 ~ 20天,需要更多的積溫和更充足的光照。

此外,長絨棉生長勢強,對水肥更敏感,掌握不好更容易徒長、蕾鈴大量脫落,更適合在灌溉條件好、人工控制方便的幹旱地方種植。

壹般長絨棉的纖維長度為35 mm,細度為7000 m/g,強度為4.5 g,可用於特殊用途,是輪胎簾子線、保險絲、寶塔線、降落傘和高檔紡織品的重要原料。

中國過去不種長絨棉,特種紡織業所需原料全部依賴進口。

為發展長絨棉生產,中央農業部於1954年指示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新疆進行引種試驗。

在新疆試種後獲得成功,纖維質量達到紡織行業要求。

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1955之後,壹方面繼續對國外引進的長絨棉品種進行鑒定試驗,同時開始大面積種植;另壹方面,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促進長絨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步提高。

目前,新疆長絨棉種植面積已達數萬公頃,是中國唯壹大量生產長絨棉的地區。

新疆棉花主要調入上海、浙江、四川、陜西、遼寧、天津、江蘇、河南、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江西、湖南、湖北、吉林、北京、山東、寧夏等19省市。

1982新疆長絨棉開始出口羅馬尼亞。

1983年陸地棉、長絨棉全部進入國際市場,主要銷往羅馬尼亞、日本、蘇聯、捷克、南斯拉夫等國。

過去新疆的棉花生產主要是草棉和壹些混合退化的陸地棉;新中國成立後,在科技人員的努力下,逐漸從引進蘇聯品種發展到應用新疆自育品種。

經過這些年來的幾次物種變化,生產物種現已實現自育品種。

近年來,新疆高科技生產的天然彩棉在國際市場上已賣到4000美元壹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 上一篇:昌平溫榆河畔的清乾隆林溝宮
  • 下一篇:名人廟老子廟(太清宮)河南陸毅太清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