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沒有五險壹金。古人的晚年生活是如何保障的?

古代沒有五險壹金。古人的晚年生活是如何保障的?

《孝經》作為儒家十三經之壹,在開篇就用孔子的話表達了該書的主旨?“孝是德之本。”說“孝”是德性之本,壹切教育皆源於此。在下面的文章中,孔子對“孝”做了具體的解釋,說孝的基礎是從贍養父母開始的。

在孝文化的影響下,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對養老極為重視。在各種制度比較健全的現代,五險壹金中有專門的“養老金”作為保障。那麽,在古代,人們是沒有辦法養老的。

其實養老這件事早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早在殷商時期,“老”就作為“孝”的同義詞出現在各種語言中。經過各個朝代的變化,“孝”不僅成功地從“老”中脫穎而出,甚至獨立發展成為壹種特殊的孝。對於自古以來就崇尚孝道的人來說,養老壹直是人們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第壹,孝道萌芽發展階段的養老方式

1.社會後的“尊老”?“敬老”從農業發展而來。

殷商時期,手工業、農業等行業不發達,大多數人只能靠手中的幾畝地生存。對當時的人來說,能種地能種好的人,才是人人敬仰的人。在沒有完善的數據分析模型的古代,人們種田主要靠經驗。

而經歷是和年齡關系最密切的東西。畢竟只有種類越多,種植時間越長,才越有可能知道最正確有效的耕作方式。當年齡和生存是根本。耕者有其田,共同尊老已成為壹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習俗。

《中國尊老文化探源》中說:“尊老之風,先自社會,後自家庭。”所以在中央集權不高度集中,各種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商朝,養老更多的體現為民眾出於內心的尊重而自發的服務和贍養。

2.通過儒家文化成功建立的“孝”。

禮記?《祭義》中記載,無論是虞舜時期、夏朝、殷朝還是周朝,人們都不會忘記“敬齒”,他們主要是尊重有德之人、有爵位之人。

《中國敬老文化探源》中說,“敬”即敬仰,“齒”即年齡。所以《禮記》中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無論當時是什麽時代,什麽社會風氣,“尊老”壹直是社會上壹個永恒的主題。當這個永恒的主題遇到了認真推崇儒道文化的孔子,孝道作為養老的文化經典出現了,孝道二字被成功發揚光大。

在這個時期,養老不再僅僅是人們因農耕生產而自發的行為,而是在道德約束下的壹種隱形的、必要的行為。在民間,儒家文化通過文字典籍和歷史典故鞏固了養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而統治者則通過“孝”來促使人們通過選拔人才來養老。

第二,孝文化巔峰時期的養老方式

1.被統治者推崇後逐漸達到頂峰的孝道。

到了西漢,秦朝滅亡的悲慘景象還深深地印在統治者的腦海裏。這個時候統治者最需要的就是穩定民心。儒道思想作為壹種非常重視等級關系和尊卑關系的禮儀,受到了統治者的極大推崇,儒道思想中的孝道被統治者用來穩定民心,發展民生。

孝道的本質是養老,而養老作為壹種從社會到家庭的理念,在維護家庭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戰火紛飛的西漢,統治者大力提倡孝道顯然是維持穩定的最佳途徑。

其實,提倡孝道在壹定程度上代表了養老水平的提高。當時西漢統治者在地方郡縣設三長老。他們不僅不用承擔徭役,甚至還拿到了國家最後的時間,他們唯壹的任務就是用自己的經驗在地方上進行教育。

除了被確立為養老典範的“三老”,因為法制的逐步完善,國家在法律中專門列出了包括老人種田免租、買酒免稅、侮辱老人嚴懲等各種條款。

在統治者的強烈推崇下,養老不再只是民眾的自發行為,也不再是道德的隱形約束。直接成為國家選拔官員的標準,成為法律約束的必要行為。

2.融入生活方方面面後的孝順?二十四孝。

當西漢統治者用孝道來穩定民心,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隨後的統治者也開始紛紛效仿。比如東漢時,統治者在郡內除了三老人之外還設立了三老人,南朝時,梁武帝的蕭炎設立了類似於現在養老院的“孤園”。

繁榮必然會衰落。當養老成為統治者鞏固國家統治的慣用手段時,養老問題也逐漸走向極端。當傳統的孝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壹部分,為了進壹步固化人們的尊卑思想,“愚孝”開始出現。

《二十四孝》等故事開始大量流傳,《睡在冰上求鯉魚》等故事廣為傳頌。在孝道走向極端的同時,養老制度逐漸完善。唐朝時期,不僅《孝經》成為官員考試的必考科目,國家還設立了為老人提供侍從的“侍從制度”。

三:為什麽養老這件事從4000年前就開始了?

1.人類文明自然發展形成的養老文化是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的。

人類文明天生就有河流,人類最初賴以生存的食物是最基本的農作物。在古代,沒有高科技和科學有效的統計方法的幫助,用年齡積累經驗的老人們就是活生生的種植指南。

同時,年齡與經歷掛鉤,尊老意識產生,在尊老意識的引導下,養老文化逐漸形成。古人會自發感謝給萬物帶來生機的春天,農神後稷,自然也會因為感恩而贍養給他們帶來無數寶貴種植經驗的老人。

所以,養老是人類文明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從4000年前農業作為國家第壹要務所導致的自然行為。

2.統治者青睞的養老文化必然貫穿整個人類歷史。

壹個國家是建立在多種家庭之上的,只有大多數家庭處於穩定狀態,國家才能穩定。養老文化作為壹種能夠極大地幫助家庭維持穩定的文化觀念,理應受到各大統治者的尊重。

萌芽時期由道德約束和民間自發形成的養老文化,在統治者推崇下逐漸發展成為法律強制的必要行為。《唐律疏議》中寫得很清楚,子女不可害父母,不可在父母處勸阻、不可喪,不可做出違反喪葬制度的行為。如果他們出現,他們將被流放或被勒死。

可以說,在古代,養老是壹件從上到下,從法律到道德,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得不做的事情。

對於這樣壹件全國人民都關心的事情,道德利用各種民間故事和輿論壓力讓人們自發的去關愛老人,而法律則以嚴厲的刑法規定人們必須關愛老人。此外,鑒於實時變化,統治者不斷增加新的措施來改善當前的養老金制度。

可以說,在古代,雖然古代人沒有現在這樣直接的養老金,但當時的老人不僅可以有田地安身立命,還可以住在國家為他們開辟的“孤獨園”裏,享受國家分配給他們的仆役,還可以因為法律的規定而享受子女支付的金錢和勞務。

由宋政府明文規定,國家直接免除年滿80歲老人的兒孫服兵役,集中在家為老人服務。在財力和人力的雙重保障下,老人們沒有五險壹金的養老生活依然過得很燦爛。

3.活躍在《大門寺》記錄和故事中的養老文化。

可以說,養老文化是真正的不分高低貴賤的文化,從經典書籍到民間小說。

無論是儒家的孝道經典,還是民間的奇談怪論《聊齋誌異》,基本上只要和文字有關,養老文化總能以其獨特的方式出現在其中。這不僅是因為統治者的強烈推崇,也是因為幾千年來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活傳統。

  • 上一篇:糯米粑粑的歷史淵源
  • 下一篇:求中考地理生物模擬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