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寧鄉十三中的重生時期

寧鄉十三中的重生時期

(1978 —2002)

壹個輝煌的文科(1978-1993七月)

1978年8月,寧鄉十三中並入縣府,從河石橋中學分離出來,姜誌榮任副書記、副校長。在他的帶領下,全校師生經過努力,學校逐漸走上正軌。

高考制度的恢復無疑給高中教育註入了新的活力。從65438到0979,寧鄉十三中領導高瞻遠矚,確立了以文科特色為目標的辦學思路。首先,排除各種艱難險阻,聘請縣上有名望的教師,配備教學隊伍,如擅長古典文學的王、邊,權威的外語教師。然後,選擇最優秀的年輕種子,從當時理科的資優學生中選擇文科生。標準是記憶力強,能在五分鐘內背出三首唐詩的學生。通過這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寧鄉十三中的漢語言特色已經初見成效。那壹年,高考語文壹炮而紅。聶方婷,學生,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現為三湘都市報副總編輯。王兵團、鄒學智留學加拿大定居,黃奇平考上大慶石油學院。現為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1980至1984,姜誌榮任黨支部書記,陳明生任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沈妙貴任副校長(19865438+7月0日起)。團隊真誠團結,老師兢兢業業,學校的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黨支部在關心職工生活、改善條件、開展業務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極大地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廣大教師愛生如子,忘我工作,教學質量居全縣前列。1981到1982這兩年,高考成績斐然,上線84人,文科名列全縣第壹。在教學條件和環境的改善上,新建了教學樓,緩解了校舍緊張的局面。

1980 65438+2月,黨支部書記姜誌榮當選為寧鄉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3月1984連任寧鄉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4機構改革,學校黨政分開,實行校長負責制。以“和為民,和為貴”為宗旨,建立了“承包組為橫向管理,教研組為縱向管理”的教學管理體制,恢復了教學和總務,制定了壹系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迅速轉向以教學為中心。學校倡導各學科教研組研究教材教法,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受到縣局表彰,被兄弟學校借鑒。

這壹時期,在十壹屆三中全會的耀眼光芒下,寧鄉十三中堅持“三個面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四有新人,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84年9月至1988年2月,丁勝安同誌擔任校長,狠抓教學管理,建立“四基”控制,實施“兩基”,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學校壹帆風順。1985年高考啟動,195學生。

1984下半年至1985上半年,為解決師生飲水問題,在明月村曲尺塘打了壹口井。埋水管,架設電線穿過蕎麥園和天鷹山,把水引到學校水塔。

1984年全縣優秀教師有楊遇春、李誌春、丁勝安。

1988年9月,彭建明同誌任校長兼學校黨支部書記,何建輝同誌任副校長(1990年8月至1992年7月,顏同誌任副校長)。當時周邊社會環境較差,辦學條件和規模也嚴重制約了教育教學的發展。學校質量下降,文科優勢在全縣不再突出。為此,學校領導進行了積極探索,繼續加大教師培訓和知名老教師的再就業力度。經過不懈努力,師資力量已回升到80年代初的水平,如文科的王、何榮光、彭寶玉等教師,學校大膽招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學質量恢復到全縣前列。1989高考,62班新生除語文外全縣第壹。1990年,教學質量達到壹個高峰。全縣文科生10,學校6所,理科生10,其中周思揚進了北大。1991年,何永強因文學特長被吉林大學破格錄取。現在是中央電視臺的學生。91到93年,文科在全縣還是處於領先地位,學校名聲大振。文科的特色在三地四河遠近聞名,吸引了許多縣內外的學生前來求學。在學校管理上,寧鄉縣首次提出目標管理責任制,瀏陽等地教育機構率團來校考察。

1990年3月我校教師彭寶玉當選為政協寧鄉縣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993年6月當選為寧鄉縣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3年8月,彭建明調任寧鄉市第十壹中學,易光榮同誌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嚴任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肖仲忠任副校長。

8月,嚴同誌走馬上任,、於任副校長。作為年輕的領導集體,他們勇於創新改革,在教學中繼續重視文科,加強文科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了文科實踐特色,進壹步夯實了文科特色的基礎,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95年高考錄取62人,1996年錄取77人。1997年學生人數達到110(其中文科突破50人大關)。《寧鄉日報》對“文學人才的搖籃”進行了專題報道,學校學科建設突出。1996年、1998年在學校召開政治紀律會,還承辦了全縣高中教學現場經驗交流會。寧鄉十三中被稱為考不上的學校。在學校的其他建設中,經上級政府部門批準,修建了圍墻,結束了學校沒有圍墻的歷史。並且還建了教師宿舍樓,穩定了教師的士氣,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

二、藝術特色的確立(8月1998-2006年7月5438+0)

1998年8月,縣教育局任命肖仲忠同誌為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李海清、劉奕君為副校長。以“資質+特色”為辦學宗旨,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學校領導找到了壹條提升學校品牌、發展藝術特色的新路子。65438至0999年,他們通過可行性論證並獲得教育局黨委批準,在寧鄉縣縣直高級中學成立了第壹個成立的藝術班,當年招生20人。針對學生基礎差的情況,學校采取“小廚房”、單人輔導、強化訓練的方式,加大對藝術班建設的投入,聘請省內高校的優質專業音樂教師,購置數十萬元的教學設備,為藝術教育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選送的藝術節目連續兩年獲得全縣壹等獎。2002年第壹屆藝術生畢業,16全部上線,12本科上線,錄取率75%。我校占全縣藝術類專業前10。在學校建設中,積極籌措資金,完成了圍墻的收尾工程,改造了教學樓,新建了校門和兩棟宿舍樓,為學生和生活提供了更加舒適的環境。

藝術教育的量變和質變(2006年8月5438+0—2002年6月11)

2001年8月,同誌任校長,和李(後調任,張同誌)任副校長。他們積極探索藝術教育,摸索出壹套切實可行的辦法。辦學特色的關鍵在於教學色彩。學校在特色教育上領先壹步。2000年5月,學校領導到高校,通過面試和現場表演,聘請了壹位身體功底紮實、鋼琴和舞蹈功底過硬的老師。2001、2002年,又有壹批基礎紮實、技能過硬的教師加入學校,形成了壹支覆蓋各專業、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美術教師隊伍。學校先後聘請省文聯秘書長鄒啟彥,聲樂教授李小二、、張,著名表演藝術家,每周指導藝術課壹天,學生受益匪淺。

科學管理產生人才。學校確立了“學校有特色,教學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辦學目標,成立了藝術教育領導小組,形成了“校長親自牽頭,教學主任具體負責,專職人員主動作為”的可喜局面,先後出臺了《藝術教育職責》、《藝術教育管理制度》,使藝術教育有章可循,步入了規範化軌道。同時,學校註重整體推進藝術教育,優化藝術教育質量,團結壹心,打好藝術三部曲。壹、課堂教學主題曲彈好。學校給美術班單獨上課,指導老師親自示範,理論聯系實際。學生通過歌唱和音樂理解藝術的真諦。文化課開設了高中所有的課程,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的同時,不拋棄文化,進而演奏好藝術活動的“協奏曲”。學校形成了班級、年級、學校三級活動網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藝術生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臺。再次彈奏課外練習的“交響曲”,琴不離手,樂不離口。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措施,藝術特色取得了輝煌。2001高考,譚霞以230分名列全縣美術第壹。2001有5位同學獲得了獨舞、獨舞、獨舞壹等獎,在省市縣各級大型比賽中也名列前茅。2002年,第壹屆畢業生全部升入大學,其中75%是本科生。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因為藝術生專業成績進步很快,招生人數從1999的20人增加到2001的50人。尤其是2002年以後,很多學生都是來自寧師、常德、長沙的藝術學校,現在已經達到340人,班級規模從壹個班擴大到六個班。

  • 上一篇:史思明當皇帝了嗎?他是怎麽當上皇帝的?
  • 下一篇:陜西歷史上出現過哪些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他們做了什麽?至少五個,謝謝!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