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大綱

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大綱

第壹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壹、俄羅斯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時間:1965438+2007年3月;②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結果: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4)二月革命後的兩個政權並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代表蘇聯的工人士兵。

2.十月革命的爆發和勝利:1917165438+10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65438+10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

3.世界上第壹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其主席。從1917到1920,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內戰,粉碎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反革命的爆發,取得了內戰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壹個無產階級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2)推動了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羅斯的誕生。它沈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二,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其啟示;

①背景:內戰結束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的經濟。

②列寧的探索: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效果: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7,國民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1913。

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蘇聯成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成立。(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地區-15)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蘇聯工業化:從1928年到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壹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國防力量大大加強。

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為“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誌著蘇聯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種制度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③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壹方面,在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大大加強,為蘇聯日後打敗德國法西斯侵略奠定了基礎。所以在壹定歷史階段對蘇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壹方面,這種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壹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二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個國家從農民那裏拿了太多東西,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資源,因此,從長遠來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壹步發展。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第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①目的:戰勝的同盟國為了締結和平條約,對戰後世界做出安排。

②凡爾賽條約的主要內容: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被法國收復。軍事:德國禁止實行義務兵役制,不允許擁有空軍。軍隊人員數量不超過65438+萬;在萊茵河東岸50公裏以內,德國不得設防。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協約國成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總額。殖民地: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等國瓜分。

(3)和會的性質:是戰敗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會議,這在《凡爾賽條約》關於殖民地問題的規定中得到最好的體現。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壹切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從1919年到1920年,戰勝的同盟國與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簽訂了壹系列和平條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帝國主義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

目標:協調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的矛盾。

②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出席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對華公約》。這個公約聲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對中國所有國家“門戶開放”和“機會平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便利。

③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壹系列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壹戰後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壹戰後國際新格局..

4.如何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能長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劃分世界的結果。因為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激化了戰敗國與戰勝國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進壹步激化;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殖民地人民與殖民者的矛盾。因此,這種制度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二、大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1,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①時間:29-33年;②導火索:紐交所股票暴跌。③國家:美國開始席卷資本主義世界。④特點:涉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2.危機的影響:①廣大人民群眾深受其害。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就業工人工資大幅下降,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3.羅斯福新政:①時間:1933,羅斯福宣布實施新政。目標: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引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措施:中央的措施是調整產業,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讓農民大量減少耕地,宰殺牲畜,由政府補貼,大力興建公共工程。(4)影響:美國經濟緩慢復蘇,人民生活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和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顯著增強。

4、猖獗的法西斯勢力:

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背景:①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勢力隨著29-33年的經濟危機而壯大。納粹黨進行的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許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3)統治階級和壟斷資本家的政治經濟支持。

建立過程:33年希特勒上臺,擁有總統和總理的權力,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的象征,世界大戰在歐洲形成的標誌)。

措施:①在國會制造縱火案,攻擊迫害* * *產黨和進步人士。(2)解散工會和所有其他政黨。加強思想控制,③大量燒書。迫害猶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①時間:1922;②象征:法西斯向羅馬進軍。3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第壹主力:軍部。2.26兵變:①時間: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軍部年輕士兵發動兵變。(3)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標誌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的形成。

5.德、德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和效果:

①方式不同: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強,忍耐力強,可以通過改革擺脫危機。德國壹戰戰敗,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於用侵略擴張的極端方法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的個人角色。

(3)影響:美國經濟復蘇,階級矛盾緩和,民主制度得以保留,促成了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己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第三單元:二戰中1、英法等西方列強的綏靖政策:20世紀30年代,德國、日本、意大利的法西斯繼續在世界各地進行侵略活動,使西方列強的利益受到壹定的損害。西方列強不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他們想把災難引向東方,把德國的侵略引向蘇聯。所以他們不是對法西斯侵略進行嚴厲制裁,而是希望以弱國利益為代價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為“綏靖政策”。

2.綏靖政策的影響:壹方面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擴張侵略野心;另壹方面,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危機: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慕尼黑簽署協議,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將蘇臺德區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這壹事件被稱為“慕尼黑危機”,標誌著英法等西方列強將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4.二戰全面爆發和擴大:9月1939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美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1941 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1941年65438+2月7日,日軍襲擊了美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沈重打擊了美軍太平洋艦隊。65438年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壹步擴大。

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背景:法西斯國家的肆意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憤怒。美、英、蘇等國為了對付同壹個國家的敵人,逐漸走向聯合。

②成立:6月1942 65438+10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2 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會議,會議期間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宣言》,承諾團結壹切人力物力打敗法西斯國家。

③影響: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6.雅爾塔會議及其影響;

(1)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舉行會議。打敗德國後,會議決定對德國進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與此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

②影響:進壹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7.二戰轉折點:1942-1943 2月,蘇軍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8.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4年6月6日,盟軍組織了諾曼底登陸戰,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第二戰場的開辟使法西斯德國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崩潰。

9.反法西斯戰爭勝利: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10,二戰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壹戰後,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意大利和日本不滿足於壹戰後的分贓結果,試圖建立地區霸權,挑起戰爭的爆發。②直接原因是1929-1933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壹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欲望,加速了戰爭的爆發。此外,西方列強采取的綏靖政策進壹步擴大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對戰爭的爆發起到了催化作用。

(2)性質:這是壹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1,二戰的影響:

(1)負面影響:數千萬人喪生,無數財產被毀,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2)積極影響:①二戰結束後,壹些戰時軍事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和發展。比如原子彈技術導致了原子能的應用,導彈技術導致了航天技術的發展。受蘇聯影響,二戰後世界上誕生了壹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比如中國、越南、朝鮮、蒙古和東歐八國在二戰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沈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納米比亞等國家在二戰後走上獨立之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啟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世界人民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2)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聯盟;(3)反法西斯聯盟的力量大大超過法西斯國家。

(2)啟蒙: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是強大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應該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第四單元: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第壹,美國經濟的發展

1、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占有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科技成果,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和軍事工業;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

2.七八十年代的危機與調整: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別是因為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引發了1974-1975的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

3.新經濟的出現:①原因:90年代,美國政府在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大了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與此同時,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也已經完成。美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壹個新的經濟時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第二,歐洲聯盟

1.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國對西歐國家給予了大量援助;②西歐國家利用高素質勞動力優勢,積極采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③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2.歐洲聯盟:

①西歐國家建立歐元體的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振興經濟,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國家建立了歐元體。

②歐盟的建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 * *體的基礎上建立了歐盟,簡稱歐盟。歐盟成立後,老成員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發展,使歐盟成為世界第壹大經濟體。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a .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實行非軍事化政策;b . 50年代,美國出於自身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c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購買了大量軍用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d日本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2)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7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資本主義經濟體。

4.二戰後日本和西歐經濟快速發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同理:美國支持或援助;積極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②對中國的借鑒:要積極對外開放,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必要進壹步深化改革,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壹、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赫魯曉夫的改革:赫魯曉夫上臺後,針對斯大林時期的壹些弊端,進行了壹些經濟和政治改革。結果:壹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流程:1985。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首先著力於經濟改革,但未能取得成效。埃爾巴切夫將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壹黨制變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各國加入蘇聯的趨勢有所加強。

8月19日事件:1991 09年8月19日,蘇聯部分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委員會”,發動政變。他試圖“讓國家和社會盡快走出危機”,但很快就失敗了。影響:戈爾巴喬夫實際上失去了威望和領導國家的能力,葉利欽控制了大局。其初衷是維護蘇聯,但卻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立標誌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結束。(1922——1991年)

蘇聯解體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危機;戈爾巴喬夫錯誤的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第二,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從1989下半年開始,東歐國家形勢突變。壹年之內,執政40多年的各國* * *產黨都失去了政權,社會主義制度也發生了變化。

2.東歐劇變的原因:①長期高度集權的經濟管理體制阻礙了經濟發展,導致國家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3)蘇聯放松對東歐國家的控制。

3.東歐劇變的啟示:①要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政策;②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領導地位;(4)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第6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壹、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印度分治: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將印度分為印巴兩個國家,實行分治。

2.印巴沖突:印度的分治造成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嚴重矛盾和沖突,克什米爾的歸屬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

第二,非洲民族獨立的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武裝起義,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

2.非洲獨立年:1960,17非洲國家獨立。歷史上,這壹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3.納米比亞獨立及其意義:1990,納米比亞獲得獨立。這標誌著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的侵略和奴役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美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鬥爭:古巴革命:1959、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爆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了收回運河主權的鬥爭。

第四,中東問題

1.中東戰爭爆發:壹戰後,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主權”,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大批流亡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二戰後,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通過了“分治”巴勒斯坦地區的決議。後來隨著以色列猶太國的建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爆發了多次戰爭,史稱中東戰爭,中東問題由此產生。

2.中東長期動蕩的原因:中東長期動蕩是因為這個地區的矛盾錯綜復雜。壹方面,由於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中東地區矛盾嚴重。另壹方面,中東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外國勢力的介入使這壹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中東問題的關鍵是巴以問題。

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壹是美國的“冷戰”政策和兩極格局的形成;

1.美國之所以實行冷戰政策: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位居世界第壹,稱霸世界的野心與日俱增,卻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遏制”* *唯物主義,美國提出了“冷戰”政策。

2.美蘇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誌: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冷戰開始。

3.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2)在經濟上,馬歇爾計劃得以制定;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4.冷戰政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隨著美國冷戰政策的出臺,蘇聯也采取了壹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與之對抗,導致世界上形成了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

5.美蘇霸權和霸權政策對世界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導致美蘇霸權長達30多年。美蘇的霸權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沈重的軍事負擔,阻礙了經濟發展,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世界政治格局演變: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壹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極化發展,但壹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決定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決定性作用。所有國家都致力於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努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3.當今世界影響世界安全與和平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區沖突、民族沖突和宗教紛爭;霸權主義利用和幹預這些矛盾和爭端,把它們變成國際沖突,直接威脅世界和平。

第三,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形成:20世紀80、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壹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世界經濟日益成為壹個整體。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和貿易的快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生活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此外,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體現。

3.影響:①國家間經濟交流的障礙逐漸減少,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世界範圍內組織經濟活動,從而促進經濟發展。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然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壹方面,跨國公司往往將壹些技術水平低、汙染大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另壹方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進壹步加大。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同時,制定了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外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八單元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壹、第三次科技革命

1,崛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新的科技革命的到來。

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3.特點:①這次科技革命不僅產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縮短了知識轉化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領域相互滲透,壹項技術的發展導致幾場技術革命;(3)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的比重正在上升。

4.影響:①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②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提高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促進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5.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 上一篇:阿森納的歷史
  • 下一篇:花卉材料的種類和用途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