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故事更長。

歷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故事更長。

1.鑒真杜東: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應日本僧人的邀請六下東方,最終於公元754年抵達日本。他在日本逗留了10年,孜孜不倦地傳播唐朝的文化成果。他帶了很多書和文物。和他們壹起去的人懂藝術,懂醫學。他們也將所學應用到日本。根據中國唐寺的建築風格,鑒真為日本人精心設計了唐趙體寺方案。兩年後,唐趙體寺建成,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鑒真東渡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與發展,佛教更廣泛地傳播到東亞,對日本宗教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2玄奘遊天竺取經:玄奘出家後,遍訪天下佛教名師。由於各派學說不壹,難以下定論,於是他決定去天竺學佛。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經涼州,西行至玉門關,經過艱難跋涉,抵達天竺。我最早是在那爛陀寺跟傑賢學的。後來,他遊歷天竺,與當地學者論道,聲名大噪。十七年,行程五萬裏,西行印度取經,帶回52筐佛經。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長安組織翻譯,* * *譯經、論著75部,1335卷。玄奘西遊加強了東西方的陸路聯系,促進了東西方與古代中國和天竺(今印度)的文化交流。從此,佛教的完整教義傳入中國,彌補了西漢時期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教義的不完整性,豐富了中國的宗教文化,極大地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3.鄭和下西洋:1405、11年7月(明朝永樂三年),皇帝成祖命令宦官鄭和率領240多艘船、27400名船員的龐大船隊出航,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明朝與南海(今東南亞)和東非的友好關系,被稱為鄭和下西洋每次從蘇州劉家崗出發,直到1433(明宣德8年),航行了7次。最後壹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裏,病死於船上。鄭和下西洋遠超葡萄牙、西班牙等國近壹個世紀,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他可以算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也是唯壹的東方人。他比迪亞茲早57年去了非洲。鄭和下西洋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向頂峰,成為15、16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促進海外貿易的擴大,促進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進步;它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鄭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學習。

4.凱爾波羅來到中國:元朝時期,經過兩次下西洋,疆域遼闊,東西方貿易暢通頻繁。許多西方商人來來往往,其中壹些人受到元朝的禮遇。凱爾·波羅是其中之壹。凱爾·波羅的父親和叔叔都是商人。1275年,凱爾波羅隨父叔到達商都,受到忽必烈的禮遇。從那以後,凱爾·波洛壹直在帝國法庭工作。這期間,他走遍了中國,他被中國的遼闊和富饒驚呆了。他去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陜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北京。1298年,凱爾波羅參與了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戰爭,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認識了作家露絲·蒂倩,於是有了凱爾·波羅口述、露絲·蒂倩錄音的《馬可·波羅遊記》。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贊中國的繁榮富強。發達的工商業、熙熙攘攘的市場、華麗廉價的絲綢織錦、富麗堂皇的都城、完善便捷的驛道交通、紙幣的普遍流通等等。《馬可·波羅遊記》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影響。

5.新羅使節與留學生:唐初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都與中國有交往。新羅於675年統壹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後,與唐朝保持友好關系,直至唐朝末年。兩國互派使節,不斷地由陸路和海路往來。“奉命送別,全城遣使”的詩句,派往新羅當使節,可見國人對派遣使節到新羅的重視。新羅王不斷派遣使節帶著珍貴的禮物到長安,唐朝也經常給新羅珍貴的禮物。開元年間,曾贈壹次給新羅300匹精美的絲綢(唐代給十匹雜色,通常包括兩匹絹布、兩匹絹、兩匹絹、四匹絹)。新羅派遣大量留學生到長安留學。唐朝的留學生中,新羅最多。837年,唐朝新羅學生多達216人。840年,完成學業回國的新羅留學生有105人。從821到唐末,新羅有58名學生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取得了“賓公”(意為外國進士)。崔致遠12歲來到唐朝,18歲進士,29歲回到新羅。他用漢文撰寫了20卷《歸畢沅耕》,保存了當時中國的大量史料,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唐代歷史的寶貴資料。《新唐書》中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重視。新羅留學生回國後帶回了許多中國文化典籍,對吸收和傳播唐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上一篇:中國有哪些古籍記載?
  • 下一篇:關於中外名人故事的思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