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請問是什麽樂器,現在還在流通嗎?

請問是什麽樂器,現在還在流通嗎?

現在還在流傳

雅:壹種古老的弦樂器,原名“闞侯”或“孔侯”。文獻中有“臥雅”、“豎雅”、“豐壽雅”三種造型。高雅源遠流長,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和清亮,表現力強。在古代,除了宮廷音樂之外,還在民間廣為流傳。現在常用於獨奏、合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東漢時期,從波斯(今伊朗)傳入中國的是壹種喇叭形豎琴,又稱豎琴。為避免與漢族混淆,稱之為豎婀娜,或“胡婀娜”。

文獻記載:東晉時,天竺(今印度)將這種豎舞獻給了梁倩政權。

垂直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亞述、巴比倫、埃及、希臘和其他非常流行的樂器,稱為豎琴。現在,雖然古代沒有實物,但漢魏時期的壁畫中有很多彈琴的人像,比如敦煌莫高窟第436438+0窟的豎琴,就和亞述浮雕上看到的豎琴壹模壹樣。

豎向的婀娜造型就像半拱起的背,彎曲的共鳴槽。它設置在向上彎曲的彎曲木頭上,並具有腳柱和肋。20多根琴弦繃在手臂上,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從兩側同時彈奏。所以在唐代,人們把彈婉約叫婉約,也叫“持婉約”。《通典》記載:“漢高祖堂堂正正是好事,樂虎也是好事。琴身長而彎曲,有22根弦,垂直抱在懷中,雙手合奏,俗稱‘破’”。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有23,22,16,7豎弦。

在古代皇家音樂中,豎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演奏中的主要樂器之壹。因為它有弦陣,不僅能演奏旋律,還能演奏和弦,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都比其他樂器好。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就已經是豎琴臥琴了。漢代,臥榻作為“中國鄭聲”的代表樂器被收入《尚青樂》。當時有五弦十余柱,以竹為槽,以水為奏。它不僅流行於中原和南方,還傳播到中國東北和朝鮮。這種樂器在漢代很流行,經常用在詩詞中。比如韓樂府寫的《古詩為妻》,有“織十三術,裁十四術,奏十五術,誦十六術”。

《史記》:“於是我到塞南越國為太乙和侯迪祈福,開始用樂舞作歌,並自制二十五弦,候豎琴,從此樂器。”唐代杜佑《通典》記載,樂“漢武帝令樂師候調,使殿太壹。或者被雲籠罩。它的聲音應該是壹個節日,叫做闞侯。.....古語說,壹個人要跟著琴系走。今依其形,似小器,有七弦,可彈撥,似琵琶也。”是七弦琴的壹種,類似於七弦琴,但它長長的共鳴音箱面板有琵琶的味道,這是七弦琴和七弦琴在造型上的主要區別。遼寧集安(今吉林集安)高句麗壁畫演奏的樂器是臥。

隋唐時期曾在高麗音樂中使用沃奏,但在中國逐漸失傳,宋以後失傳。但在朝鮮流傳下來,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改良,成為了今天的宣琴。在日本,是從當時的百濟國傳入的(韓國和百濟都是古朝鮮名),稱為百濟。

東晉初年,鳳首由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丕的《雅賦》詩中描述為“龍有鳳形,色金黃,有綠藻”。據知是以鳳首命名的。

鳳首的形狀與豎琴相似,其音箱位於橫木的下部,呈船形,而向上彎曲的木條則設有或起到拉緊琴弦的作用。歌頸處刻有鳳首,正如《閱唐書》所記:鳳首搖曳,有似蹲之物。杜佑總典:鳳首搖,頭有蹲。無論有沒有圖像,我們都可以在敦煌壁書中看到。今天,新疆基齊爾古洞第38窟金代思維菩薩演奏的樂器是鳳首。

隋唐時期,天竺音樂、郭汜音樂和高麗音樂中使用了馮壽。在唐德宗(78O~805),它也從齊國(今緬甸)傳入馮壽。這是壹種帶掛毯的鳳頭豎琴,至今仍在緬甸流傳,稱為“桑克”或“彎豎琴”,又稱“緬甸豎琴”。在中國,鳳首在明朝以後就失傳了。

80年代初,沈陽音樂學院張琨設計、蘇州民族樂器壹廠制造了壹個新品種——燕珠雅。在1981 ~ 1984中,我們先後設計制作了七音、全音燕竹。

秋艷借鑒豎琴的排弦設計,吸收了韓啟華(沈陽樂器廠)的“雙弦振動”的結構原理。共鳴箱為立體雙面琵琶形,72弦(兩弦諧音),按c大調音階排列,音域從A1到A3,達到5。最適合獨奏、合奏,為歌曲、舞蹈等樂器伴奏或加入民族管弦樂隊。《燕竹雅》是中國民族樂器改革的壹部成功之作,標誌著中國古代樂器不僅得到了恢復,而且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在1981 ~ 1984中,我們先後設計制作了七音、全音燕竹。完全移調的秋艷是壹種大型弦樂器,高2米,寬90厘米,重42公斤。雙排88根尼龍弦,音域從BB2 ~ "# C4到六個八度兩個音。移調後,音階與音程關系準確,性能優越。它既能演奏古今民族音樂,也能演奏所有豎琴音樂。因為左右兩排弦同度,等於兩把豎琴。彈奏泛音的效果尤其顯著。它的揉、滑、按、振等聲音,能完美地表現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和風格,是古代的蛐蛐和現代的豎琴所不能解決的。還能同時演奏出音色最優美的中音旋律和伴奏,這是目前其他樂器無法做到的。

/China ABC/chapter 23/chapter 230108 . htm

  • 上一篇:歷史上追名逐利的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
  • 下一篇:烏拉那拉如意的真實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