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選修課3——戰爭與和平劄記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選修課3——戰爭與和平劄記

壹戰目的:掠奪他國原因:1)列強瓜分世界的矛盾;2)軍事集團的形成本質: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義和掠奪性戰爭根源;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背景,以及後來的國家需求1)19世紀下半葉,第二部作品完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生產力、壟斷——物質基礎)2)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體系的形成3)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強化了三大矛盾:法德普法戰爭、歐洲霸權俄奧——南歐爭奪英德——世界殖民地↙英德軍備競賽的焦點是世界殖民霸權。4)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是全球性的。重新劃分世界的矛盾是尖銳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兩大集團:盟國-德意奧VS盟國:-俄英法→軍備競賽→爭奪世界霸權:1879德奧→1882德意奧→1892法俄(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已初步形成)→65438。編隊)起點:國家利益科技用於壹戰首次在軍事領域使用的武器:坦克、飛機、潛艇、毒氣彈、反坦克炮。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1)打破戰爭空間限制,擴大戰爭範圍,擴大規模(新交通、新通信的使用)2)改善武器性能,增強武器殺傷力3)戰爭的殘酷性、危險性、不可控性、不可預測性增加。時間和結果:1914.6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歐西線:從北海向南,比利時,法國北部,德法邊境——英法VS德國東線:從北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俄羅斯VS德國南線。沿著多瑙河和薩爾瓦河-奧地利VS塞爾維亞亞洲-南高加索:俄羅斯VS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巴基斯坦:英國VS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間歐洲東線歐洲西線歐洲南線海上其他戰場1914(施裏芬計劃)馬恩河戰役戰敗→相持戰戰敗遠東、西亞、非洲15-1916凡爾登戰役 仍然控制著制海權1917-19191918德國投降奧匈投降無限制潛艇戰的根本目的:霸權1917美國參戰的原因→加入同盟國:1。 聯系4)擔心俄羅斯退出會損害英法利益,導致美國受損盟國的失敗:1)盟國與美國的關系比盟國更密切,經濟聯系頻繁。2)德國經濟實力弱於協約國,協約國整體實力弱。長期的戰爭導致了經濟崩潰。3)國內矛盾尖銳,發生了人民革命。4)地理位置不利。戰略指揮失誤5)國際力量對比不利於盟軍壹戰的後果和影響:1)人類遭受空前災難,經濟停滯甚至倒退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被改變↘奧匈帝國、德意誌、俄國、奧斯曼四大帝國解體,西歐衰落(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被動搖)。英法削弱,美國(戰爭錢)崛起(亞太擴張)3。軍事理論的發展4)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發5)和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興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實質:資本主義列強調和相互利益,剝削壓迫廣大落後國家和地區)戰後帝國主義勢力對比:沙俄、奧匈帝國、德意誌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英法意俄被削弱(影響力有限, 無暇顧及亞太)美國(債權國,金融中心)日本(明治維新)崛起國家霸權計劃英國1,繼續保持在歐洲的優勢,和在海上的優勢(靠殖民地生存)2,奉行均勢政策(德國VS法國,德國VS俄羅斯)3,保留已經獲得的德國殖民地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部分土地4,利用日本的支持在太平洋與美國抗衡。 利用自由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處理國際關系為了建立有利於美國的國際秩序,法國極大地削弱甚至肢解了德國,最終確立了其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擴張了其在非洲和近東的殖民地,意大利占領了南斯拉夫、奧地利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區,在地中海地區稱霸日本,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全部原有權益,共享了戰前德國的太平洋島嶼。鞏固在遠東和西太平洋的優勢1918-192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巴黎和會時間:1919.1.18會議性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主要控制國:英法美。438+0919.6.18內容:1。德國負有發動壹場大戰的責任。2.調整德國的邊界。3.剝奪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4.德國不允許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不允許擁有重型武器。軍隊不得超過10萬。5.德國對戰勝國賠償制度的實質是英法主導的帝國主義分贓制度。在懲罰德、土、奧、匈的基礎上建立的帝國主義新秩序,對歐、非、中東的影響:1。它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中東的政治局勢(奧匈帝國解體,捷克共和國出現...) 2.體制存在深刻矛盾,為新的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英法> )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脆弱性(基於大國較量的相互妥協)不穩定性(發展力量不平衡,體制內矛盾眾多)。國聯提出:美國總統威爾遜,“14點”計劃成立時間:1920.1.10性質:第壹國際政治組織任務: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家間國際合作的主要機構:大會、行政院和秘書處(聯合國的基礎)評價:它實際上是英法維護凡爾賽和約的工具。美國沒有加入國聯的原因:凡爾賽條約,國聯對美國沒有實際利益;華盛頓會議反對美國孤立主義勢力的背景:英美日矛盾尖銳,海軍競爭不斷升級。目的:緩和矛盾,分配亞太地區利益。發起國:美國時間:1921.1.1.65438+2參與:英、美、日、荷、意、法中葡比主要話題:軍備限制;處理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關系)分配,簽訂條約:四國條約——解散英日同盟,削弱日本五國條約——牽制英國,獲得與英國同等的海權,失去英國的海上優勢,制約日本九國條約(實質:大國結盟,屠戮中國)——打破日本對中國的壟斷,利用。占優勢: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錄——中國收回山東繁花對歐洲安全的調整洛迦諾公約以維護歐洲安全為宗旨,和解時間為1925。最大的好處:德國(Laing安保條約為再次成為政治大國奠定基礎)作用:穩定歐洲局勢,妥協產物“非戰公約”。壹紙空文)因為:承認和平解決爭端的準則,放棄戰爭;裁軍內容不具體,制裁侵略措施評價定性:英法美為首的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後建立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是進步的:1;世界的相對和平得以維持;有利於各國的經濟復蘇和發展;3.建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的政治性國際組織,符合歷史發展趨勢;4.該制度部分承認民族自決原則,反映了民族發展趨勢的局限性;它有著鮮明的大國色彩。體制內矛盾重重,為新的世界動蕩埋下了隱患。特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實力較量的基礎上相互妥協的產物(戰勝國屠戮戰敗國,戰勝國VS戰勝國)原因:體制內矛盾重重(→沖突→鬥爭→戰爭)。雅爾塔體系下“冷戰”形成的背景及和平的冷戰局勢。戰後西歐衰落(完全失去了控制世界關系的力量)。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美國()黃金儲備,工業產值占世界?& lt絕對優勢>核武器)擁有唯壹與美國抗衡的能力:蘇聯(國際聲望、經濟復蘇)戰爭優勢→政治優勢,打破美國核壟斷的矛盾,升級雅爾塔體系含義:雅爾塔三次峰會形成的以雅爾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系體系的精髓, 德黑蘭和波茨坦:美蘇壹分為二的基礎:美蘇力量對比的影響:正面-1,對最終打敗法西斯國家,結束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發起成立的聯合國促進了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3.原則上,它主張和平與民主,有利於消滅法西斯主義。有利於殖民體系的崩潰4。有利於各國的經濟復蘇和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勢力的消極發展——1,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2。給世界帶來紛爭和動蕩,它的建立標誌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被美蘇取代,為冷戰政策的實施提供了背景。蘇聯強大了,二戰以來國際影響力和威望提高,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障礙。國家利益對意識形態差異的影響二戰時期的合作基礎不復存在。和平思想盛行的過程就是冷戰的意義:冷戰就是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壹切敵對活動和具有形式美感的對抗。開始:政治-杜魯門主義(維護自身安全,* * *反蘇、幹涉別國內政、全球擴張)發展:經濟-馬歇爾計劃(援歐、控歐、遏制蘇聯)愈演愈烈:軍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反蘇、軍事集團)蘇聯-政治:1947-情報局(加強東歐國家間的聯系)經濟:1949-經濟互助委員會(破)軍事:1955-華沙條約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局部戰爭持續不斷,人類面臨著戰爭的危險。兩國力量均衡,沒有發生大規模直接武裝沖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 上一篇:永瑞歷史
  • 下一篇:《論語》記載的是什麽?是中國古代學者的經典著作之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