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李紅振的歷史

李紅振的歷史

博白朱大宗祠(頓都堂)簡介:

朱氏大宗祠位於東平鎮福新屋角頭村(清代屬駝角堡衙前村)。是博白縣保存完好的著名祠堂建築。

博白朱,江西省贛州地區安遠縣人。他出生於明朝,是壹名學者,被任命為四川省南江縣的知縣。他被授予文林朗,並生了五個兒子:洪振、陳紅、洪寬、洪堅和洪贊。其中長子洪振、次子陳紅遷居博白,其余皆借自安源。

博白頓都堂祖師爺朱洪振,是第14代文公(朱)的孫子。他是明朝的壹位學者,在廣東靈山擔任神諭。他生了五個兒子:邵皇、邵琪、余韶、邵祿和少昊。洪振於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從安源遷居白洲衙前竹根山村。

朱氏大宗親的門協是:“紫陽世澤;霈郭盛。”

這幅對聯是對祖德宗公的贊頌。《上聯》中的“紫陽詩則”指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的詩。朱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是中國後期的壹位儒學大師。其父朱嵩曾在紫陽山(安徽歙縣南)讀書,後朱居福建崇安,名曰“紫陽書屋”,以示提醒。後人逐漸以“紫陽”為朱之學。第二部分“郭培生”指的是家族名聲的由來。郭培,郡名。漢武帝高第改泗水縣為裴軍縣,治襄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管轄範圍相當於安徽省淮河以北,西飛河以東,河南省夏邑、永城,江蘇省沛縣、豐縣。東漢改為國。漢末以後,地方政府頻繁遷移,管轄範圍越來越小。東晉復為郡,北齊廢。

據清道光十二年編纂的《博白縣誌》記載:“托角堡祠堂,明代靈山甲骨文朱洪振,位於衙前村。”根據朱氏族譜,祠堂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立祠堂。乾隆十九年徐佳重建(1754);道光庚寅十年(1830);鹹豐五年(1855)焚毀,心有十壹年(1861)重建。它已經建了500多年了。

祠堂宏偉,坐東向西,磚木結構,3間7室,占地約400平方米。由門樓、照壁、天井、玄關、廳堂、臥室組成。賞殿是祭祀祖先、舉行儀式和民族聚會的場所。宿舍是安放先人的地方。祖樓,畫壹個飛盤,精致壯觀。梁、柱、梁、窗都鑲嵌著精美的木雕圖案。周圍的墻上也有許多景觀人物、花卉和鳥類。雙殿之內,斜頂山的豎壁上,有幾組浮雕,或雕鳥獸蟲魚,或雕雲雷,形象生動,工藝精湛。

更為難得的是,朱大宗祠內居然還保存著壹塊清代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協辦人陳鴻謀題寫的匾額,上面寫著“啟昌”四個字。並題寫門聯雲:“敦本木祖,杜青西光”。書法充滿了筋骨,莊嚴而優美。

陳宏謀生活在1696――1771年。清代廣西臨桂人,稱孺子、榮門。雍正元年(1723)進士,歷任使節、巡撫、巡撫三十余年。據報道,他關註農田水利和銅冶煉。從官到東葛大學士,官就是官(相當於宰相的職位)。其書法蒼勁醇厚,筋骨強健,是“國寶”級的珍貴歷史文物。

朱大宗祠的另壹個特點是科舉進士多。據民國《廣西通誌稿》“博白氏”雲:“縣內最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最有才華的,首推李,次推朱。”博白縣有16人清代在京參加考試,考上宮試,其中姓朱的有7人,約占全國壹半。朱氏大宗祠兩側,有進士匾額:朱德J,嘉慶甲戌科(1814)長榜,119,殿試前三名75,即知縣。歷任余慶、永聰、桐梓等縣縣長。普安直隸同治。我是貴州省貴陽、安順、鎮遠、泗州、遵義、興義的知縣。

朱德華、嘉慶己卯(1819)、陳陵期末考32、殿試35,被選入翰林院庶吉士朝鮮考。

朱筠,道光十三年(1833),王明期末考171,殿試48。為知縣。歷任四川省長壽、遂寧、永川、郭彤等縣縣長。馮曼升任歷史系紀訓部、文選部主任。簡住在四川省嘉定區。

朱德成,道光十六年(1836),沈冰科恩有28名進士。

朱德罰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科進士68人。

朱雲芬,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三名60進士。

朱希祺,同治四年(1865)乙醜科榜考試,有217名進士,69名殿試梅爾,為知府所用。先是軍師,五常縣教導員,後是三原縣令。升任周知,直隸總督。

朱大宗祠已成為地方文物的聚集地,在地方民風民俗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已有不少港澳臺人士和海外博白朱氏鄉親回來詢問祖祠的情況,有的還在墻上題了書法。朱的後裔遍布浙江、江西、江蘇、廣西、新加坡、韓國等地,已傳承30余代。在博白,有10多萬朱的後裔。

發起人:朱

165438+2020年10月20日

  • 上一篇:10全國黃河主題旅遊線路公布。
  • 下一篇:管仲是哪個朝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