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富寧多大了?

富寧多大了?

阜寧縣位於江蘇省鹽阜平原北部,南北長52.5公裏,東西寬48公裏,總面積1438.29平方公裏。東接射陽縣,南接建湖縣,西接淮安、漣水縣,北接濱海縣。地處東經119 27 ' ~ 119 58 ',北緯33 26' ~ 33 59 ',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降雨量979.6毫米,無霜期20。

在古老的阜寧境內,有過幾次“山溝互換,滄桑巨變”的時候。當大海搶占了土地,“洶湧的潮水咆哮,百裏為市”,土地變成了淺水灣。當潮水向東退去,水灣又變成了陸地。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前壹次海潮東退,海岸線長期穩定在北沙、楊寨、石莊。此後,海洋發生了變化,海岸線逐漸向東移動。黃河攻占淮河後,河口附近沈積了大量泥沙。“淤墊更遠,土地越來越多。”到清雍正九年(1731)建縣時,海岸線已經向東移動了90公裏。在古阜寧境內,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群活動。春秋戰國時期,阜寧境內屬吳管轄,亡吳屬越,亡嶽屬楚。西漢時屬古射陽、杜妍縣,陜西時屬楊珊、向佐、郾城縣。此後,歷代都屬於楊珊和郾城縣。清雍正九年(1731),山陽縣東部的羅馬、楊寨地圖解析。郾城北置仁義、長樂,廚灘新崛起之地設縣,名阜寧縣,屬淮安府。當時的阜寧疆域遼闊,東臨黃海,西與楊珊、蘇嘴接壤,南與鹽城接壤,北與雲梯關接壤,總面積5766.75平方公裏。民國初年調至江蘇淮陽路,21 (1932)調至江蘇省第十督察北部。29年(1940)抗日民主政權成立,劃歸淮海區,30年(1941)劃歸鹽阜區。是年析縣東北部分地區,建立府東郡。民國31 (1942)年,在東南部分地區設立射陽縣。民國34年(1945),傅麗艷區為1 2年傈僳族與安徽交界地區的第五個行政區。

府城鎮,縣令,古稱黃埔。隋代以前是射陽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間,真武廟建在射陽河軛灣,名廟灣,明代產鹽稱廟灣鹽場。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為防倭寇入侵,稱廟灣鎮,建縣後稱福寧鎮,人民國程響鎮,民主政府建立後稱福成鎮。阜城鎮位於縣城東北部射陽河、串場河、通榆路交匯處,距鹽城58公裏,距南京277公裏。水陸交通便利,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衛生、體育設施齊全,是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阜寧古鎮北沙和廟灣分別是淮河和射陽河的入海口。他們總是軍事戰略家的戰場。梁之亂,兩軍相爭,“富庶之地絕對無煙”。陳霸先北伐、隋文帝征陳和射陽湖是兩軍海軍分工和漕運的關鍵點。唐朝末年,黃巢曾在峪口築城安祿山,虎視揚州。宋朝時,韓世忠在谷峰建城,調兵抗金,壹度打敗了廟灣和北沙的金兵。明朝嘉靖三十六年,有堂有汛期(三堂七汛),駐軍不間斷。民國初年,以軍閥孫為首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和五省聯軍在阜寧屢戰屢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府城鎮是鹽阜地區的軍事重鎮。由於屢戰屢敗,這座繁華的古鎮成了壹片廢墟。拍湖景八景,什麽都沒有了。

阜寧人民勤勞勇敢,富有戰鬥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明朝時期,侵華日軍多次入侵境內,每次都被軍民痛打壹頓;清初,李煜起義,江和哥哥、弟弟熱烈響應;清朝末年,撚軍清洗阜寧時,群眾起來反抗清廷。辛亥革命時期,許多仁人誌士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

民國14年(1925),滬上富寧籍工人顧正紅帶領工人反對日本資本家解雇工人,被日本商人槍殺。然後五卅工人運動爆發了。阜寧工人、陳在黨的領導下,重整旗鼓,英勇鬥爭。民國16 (1927)年,* * *黨員開始在阜寧傳播革命火種。11年6月,程響小學第壹個黨支部成立。17年(1 928年)和1年,成立阜寧縣委。同年9月,* * *阜寧縣委創辦《阜寧真理報》。縣委領導農民抗租抗稅抗捐抗債。工人和店員要求提高工資,壹次又壹次地罷工。民國1 7年和19年,* * *地下團夥兩次策劃在泥塘、蔡橋等地組織武裝暴動。民國27年(1938),日軍侵占領土,愛國國民黨官兵在溝墩、府城浴血奮戰,北沙等地人民對日軍暴行義憤填膺。國民黨愛國將領馬在三余澗抗擊日軍,英勇犧牲。

阜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華中局和新四軍遷至阜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華中、蘇北抗日鬥爭數年,阜寧壹度成為華中的政治軍事領導中心。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阜寧經歷了上千次戰役和戰鬥,其中著名的戰役有單家崗、季晨、潮河、阜寧、益林等。這壹時期,阜寧人民冒著艱辛和犧牲,參軍入伍,發展生產,支援前線,做出了巨大貢獻。全縣11220多名青年參軍入伍,27萬多人參加擁軍,3700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青春。與此同時,阜寧人民在* * *生產黨和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在戰爭的艱難困苦環境中,使社會各方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政權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阜寧縣劃歸鹽城行政區,1983劃歸鹽城市。

  • 上一篇:明代有四大奇書。它們是什麽?
  • 下一篇:大明1566的歷史意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