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書籍的進化是什麽?

書籍的進化是什麽?

書籍是人類用來記錄壹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獲取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他們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無論古今中外,人們總是對書籍給予最高的肯定和特別的呵護。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漢字。這些字刻在龜甲和扁平的獸骨上,所以叫甲骨文。這些人物直到1899才被發現。

書籍的演變過程

那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壹個叫王的官員生病了。他知道如何治療藥物。每次抓到藥,他都要自己看,然後受罪。有壹次,他偶然在壹種叫“龍骨”的藥上發現了許多像文字壹樣的東西,他大吃壹驚。於是他把這家藥店裏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部買了下來,並憑借自己對中國古文字的深厚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商代遺留下來的龜甲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字就是當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祭祀、戰爭、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治組織、文化生活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稱為甲骨文,這些“龍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正式的書籍。起初,人們把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稱為簡或謝。將竹板剁成等長等寬的細條(壹般5寸到2尺長),表面壓平,用刀刻字或用油漆筆寫字,每張可寫8到14個字。有些竹簡是用麻繩、絲繩或皮條編織而成,稱為“書”,也寫為“策”,“書”字看起來像是在幾根竹簡之間放了壹根繩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學好問,多次壞了這個皮條客。

這本厚重的書,用起來當然極其不方便。據說秦始皇每天檢查的竹簡重120斤。西漢時,東方朔寫了壹篇文章給漢武帝,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出現了寫在帛書上的書籍。這種書叫絲綢。它可以卷起來。壹本書只是壹卷或幾卷絹,以木棒為軸,所以也叫卷軸。後來,“卷”就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出自這裏。這種書比竹簡輕,但成本太高,無法廣泛使用。

紙的發明為書籍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人,改良了西漢的造紙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的書。這種書也是壹卷壹卷的,輕便適用,成本低,保存方便,所以壹直沿用到今天。但是手工抄紙質書很麻煩,後來發展到雕版印刷:壹面可以印壹面,壹套木版可以印幾百到幾千本。保存最早的木刻書是唐代鹹通九年所寫的《金剛經》,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刻壹套書要好幾年,壹本書要刻很多板,占用很多房子存放,發現錯誤也不容易糾正。宋朝的時候,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用粘粘的粘土做壹個厚塊,壹個字壹個字地刻,用火把使勁燒。印書的時候,把活字塊按手稿的順序放在鐵板上,用松香、蠟、紙灰粘在壹起,用平板把字壓平,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質量好,制版相對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刷完成後,取下版材,活字可以繼續使用。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書籍以新的圖案印刷,如油印、石版、凸版、膠印、影印、靜電影印等,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書籍。

隨著電子和激光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出現了許多精彩的書籍,如會說話的書、會動的書、立體書和微型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有迷妳唱片或錄音帶的書,有的在單詞下面印著發音碼,可以通過電子儀器還原出人的聲音。有些兒童書籍的封底有微型唱片和針。唱針接觸唱片後,妳可以聽到唱片旋轉時書中人物的聲音。

比較有意思的是壹本叫《電視唱片》的書,也叫《影碟》,看起來就是壹張普通的唱片。它用壹種特殊的激光方法在視盤上記錄圖像和聲音。觀看時,將視頻播放器與電視機連接,圖像和聲音均可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妳也可以用它讓畫面停下來。在發表壹篇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論文時,可以把壹些不易理解的原理和不易看到的實驗情況記錄下來,與書籍壹起出售。視盤不僅能顯示物體的運動,還能顯示許多細微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都可以用動畫來展示。

還有壹本有立體插圖的書。當妳打開這本書,書中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活靈活現。

現在書的種類很多,有些越來越小。“微電影”就是其中之壹。它利用相機將書籍或資料縮小成膠片,壹般縮小到原書大小的1/48。使用時,可以通過閱讀器放大到原來的尺寸。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就已經使用了。當時,法國間諜在壹張幾英寸長的膠片上拍下了3000多頁的信息,並將信鴿帶回巴黎。

  • 上一篇:以史為鑒,解釋造句
  • 下一篇:杜甫和唐婉,他們之間有什麽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