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臺灣省的近代史

臺灣省的近代史

1.現代化和國際力量的重返

2.臺灣民主國家

3.1日本帝國統治初期的統治和人民的反應

3.2文治時期與臺灣省的發展

3.3皇帝與南下基地

4.1臺灣戰後從專制走向民主的時期

4.2兩岸關系和國際地位的變化

1.現代化和國際力量的重返

直到公元19世紀中葉,清帝國對臺灣省的否定態度才有所改變。然而,這種變化的原因並非來自大清帝國內部,而是來自國際環境的變化。鴉片戰爭後(1840 -1842),歐洲勢力進攻大清帝國及其治下的臺灣省。英法反清戰爭後,清帝國同意開放臺灣省(今安平港)和淡水港通商,不久又開放大溝(今高雄港)和基隆港。此後臺灣省對外貿易相當熱烈,臺灣省豐富的茶葉、蔗糖、樟腦大量出口,增加了就業機會和政府稅收,壹些新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同時也產生了原住民東移、客家人地位上升、買辦興起、水土環境破壞等社會影響。

隨著臺灣省的開放,西方文化再次傳入臺灣省。在西方教派中,臺灣的長老會影響最大。來臺的著名傳教士有、馬凱、甘和[26]。與此同時,各國勢力紛紛入侵臺灣省。1867年(清同治六年),羅梅事件發生,十幾名美國水兵在恒春地區被土著殺害。最後,美國駐廈領事李仙德與十八道會首領簽訂了沈船打撈條約,否定了清帝國在番地的管轄權,為後來日本帝國出兵臺灣省提供了理由。1871年,54名琉球漁民因臺風漂流至半島,被原住民殺害。大日本帝國派代表要求大清帝國處理,但大清帝國以“勝番是外國人”為由拒絕[27]。結果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大日本帝國出兵攻打南臺灣省牡丹社原住民,對於牡丹社來說是壹個事件。後來,大清帝國向大日本帝國發出照會,要求大日本帝國撤軍,並承認大日本帝國的這壹行動是“保民之義”,相當於放棄了琉球王國的宗主權。(其實從1609年日本出兵琉球開始,琉球王國既向大明帝國納貢,又向日本薩摩藩納貢,成了兩個州。)同時,此後,為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大清帝國積極擬定經營臺灣省的政策。1884年10月,清法戰爭期間,法國海軍將領古八也占領基隆,進攻淡水,下令封鎖臺灣省。

1875年,沈葆楨以大清帝國欽差大臣的身份再次來到臺灣。雖然他在臺灣省只呆了不到壹年,但他在臺灣省的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壹些成績。他實行“開山助迷”政策,使北、中、南三條道路通向後山,鼓勵漢人入山墾荒。至此,臺灣省東部逐漸納入清朝版圖,但在武力開發東部的過程中,也殺害了不少原住民。此外,取消渡臺禁令,積極推進機采等現代化建設;在安平建新電池,建黃金城。沈葆楨幾次要求調整臺灣省的行政區劃。次年(清光緒元年)增設臺北府、恒春縣、埔裏社、新竹縣、淡水縣、基隆廳,噶瑪蘭廳改為宜蘭縣、竹羅縣為嘉義縣,並增設培南廳。至此,臺灣分為兩院八縣四廳[29]。此後,臺灣省由清朝福建總督丁日昌統治。他繼承了沈葆楨的現代化政策,修建了臺灣省最早的電報線。1885年,清帝國決定提升臺灣省的行政級別,將隸屬福建省近200年的臺灣省獨立出來,改為行省,任命劉銘傳為臺灣省首任巡撫。隨著臺灣省省的設立,行政區劃再次調整,整個臺灣從南到北分為臺灣省臺南市和臺北市。壹個東直隸州;臺灣省淡水、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嘉義、安平、鳳山、恒春、宜蘭十壹個縣;基隆、澎湖、埔裏社三館。劉銘傳在臺灣省積極實施修建,於是在1891年,臺灣省有了大清帝國第壹條官方客運鐵路(基隆-新竹),南北之間的電報可以到達大清帝國的福州。與此同時,郵政服務和新學校建立起來,臺北市街頭點亮了路燈。在劉銘傳的積極治理下,臺灣省成為當時大清帝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30]。後來的臺灣省省長邵友濂和唐,也繼承了他們的政策和方針。但由於資金緊張,建設步伐相對放緩。然而,臺灣省成立不到十年。由於甲午戰爭(1894 -1895)戰敗,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省和澎湖的主權割讓給大日本帝國。

臺灣民主國家

清帝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後,大清帝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大清帝國將臺灣省割讓給大日本帝國。大清帝國將臺灣省割讓給大日本帝國的決定,引起了部分臺灣省居民的不滿,稱“士紳百姓跑來告狀,聚在城裏哭”,希望大清帝國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民眾宣布脫離大清帝國建立“臺灣民主國”,並選舉總督唐為總統,劉永福為將軍,邱為義勇軍司令。同時,臺灣民主邦制定了“藍黃虎旗”為國旗,國璽刻有“臺灣省民主國寶璽”字樣,以“永慶”為年號。發布宣言告知各國建國宗旨,希望引發國際幹涉,防止臺灣省被割讓。

  • 上一篇:中國十大足球名人
  • 下一篇:富弼範仲淹說自己有“王佐之才”,顏姝見到他就要娶他的女兒。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