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白銀是如何成為明朝中後期的主流貨幣的?

白銀是如何成為明朝中後期的主流貨幣的?

很多古裝(明朝以前)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裏,人們上館子隨便買個小東西,價格就是幾兩銀子。這誤導了很多人,以為古代白銀是主要貨幣。事實上,白銀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都沒有成為主流貨幣。

中國在古代並不是產銀大國,這就註定了白銀在大部分歷史時期很難成為古代的主流貨幣。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銀是作為貴金屬存在的。白銀從貴金屬到主流貨幣,經歷了唐宋時期小規模使用、元代價值計量、明代中後期大規模使用的過程。

篇幅有限,本文僅以明朝珍貴紙幣的崩潰為引子,說明明朝的白銀如何成為主流貨幣。

從紙幣開始

紙幣自北宋開始流行,南宋和元代壹直是主要貨幣。明初效仿元朝,以紙幣為主要貨幣,銅錢為次要貨幣,禁止民間金銀交易。

明代紙幣,名為“大明寶錢”,從1375(洪武八年)開始正式發行,大額交易用寶錢,100以下小額交易用銅錢。壹開始有六種面額(100、200、300、400、500和壹致),後來增加了更多面額。

大明紙幣的缺陷

與廢金屬和金屬硬幣相比,紙幣無疑是壹種高級的貨幣形式。然而,大明紙幣的發行制度在壹開始就留下了許多缺陷。

第壹,大明紙幣沒有明確的儲備制度。

沒有準備金制度,就沒有對大明紙幣流通的限制。說白了,朝廷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隨著紙幣不斷投入社會,紙幣的貶值是不可避免的。

同時,紙幣只能單向兌換。也就是說,紙幣、銅錢、金銀的官方匯率只是朝廷用紙幣購買民間銅錢、金銀的匯率。民間金銀可以兌換紙幣,但民間紙幣不能兌換官方金銀,這就大大降低了紙幣的信用,只能由皇帝和朝廷權威強行攤派。

第二,不能完全用大明紙幣來繳稅。

大明紙幣是明確的法定貨幣,但明朝規定,納稅時不能使用所有紙幣。繳納營業稅時,只允許70%使用紙幣,其余30%必須使用銅幣或金銀。這是強迫人民持有珍貴的紙幣,但也持有金銀銅幣。這是明朝政策的矛盾,是對明朝紙幣權威的又壹次損害。

第三,大明鈔的“逆鈔法”損害了持鈔人的利益。

妳說的“逆錢法”是什麽意思?就是紙幣的折價。我們都接受這樣壹個概念:無論紙幣新舊,其價值都不會改變。然而,明朝卻不是這樣。明初舊鈔無法兌換新鈔,以至於紙幣磨損到壹定程度,真的成了廢紙。人們自然對新舊鈔票區別對待。

後來到了明朝,有了用舊鈔換新鈔的規定,卻成了官員和不法官員盤剝百姓的手段——強迫百姓用新鈔交稅,但用舊鈔換新鈔還是很貴的。

顯然,在老百姓拿到鈔票的那壹刻,就存在著持續貶值的風險。在有替代品的情況下,誰願意拿著珍貴的明朝紙幣?其實明朝紙幣貶值在洪武中期就開始嚴重了。民間是怎麽處理的?盡量用銅幣、白銀和實物(綢緞、布帛、大米)作為替代品。

大明紙幣貶值

在紙幣制度有缺陷,民眾不願意持有的情況下,明朝寶鈔的大幅貶值很快就發生了。

紙幣發行初期,兌換比例為:壹鈔兌壹兩銀;到洪武中期,三五鈔值壹兩銀子;到了宣德時,壹百鈔值壹兩銀子;到成化時,2000元的紙幣幾乎抵不上壹兩銀子。

明朝百年,紙幣貶值達到壹千倍。在這種趨勢下,明政府禁止金銀交易的法令已經失效。通過持有實物和白銀來規避紙幣貶值帶來的損失,在民間已經流行起來。

隨著明中葉商品經濟的大發展,白銀交易越來越廣泛。根據萬明對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調查,對明代的交易契約進行統計:早在1438年(正統三年),明代的交易契約中白銀和實物交易已經成為主流(白銀交易占64%,實物交易17%);到景泰時,白銀交易已占交易合約的90%;到了成化年間,白銀交易已經充分使用。

銀的上位過程

為了強行維持珍貴紙幣的流通,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頒布新政策,停止鑄造銅錢,禁止使用。本來明代銅錢的發行量就小,這讓銅錢更多的是配角,卻讓白銀的使用頻率更高。

為什麽是白銀?白銀在中亞被廣泛用作貨幣,宋元時期就已經用於對外貿易。元朝雖然使用紙幣,但是以白銀為價值尺度(以白銀計價,以紙幣支付),以白銀為價值尺度在明朝也是深入人心的。而且在明朝的對外貿易中,大部分外商都是以白銀為主。據《明太祖》記載,洪武末年,“杭商,不論商品價格,以金銀議價”。

明朝正式解禁白銀交易,發生在正統年間,明英宗實行“金花銀制”。“金花銀制”正式允許白銀、珍貴紙幣和銅幣在民間交易中並行使用。實際情況是紙幣不受歡迎,銅幣嚴重不足,白銀實際上成了民間的主要貨幣。

明朝朝廷批準白銀在民間流通,但並不意味著白銀成為法定貨幣。

正統年間,朝廷官方財政收支仍以珍貴紙幣為主。換句話說,人們在納稅時還是需要將壹些白銀兌換成珍貴的紙幣,還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明朝官員的工資由壹些大米和壹些珍貴的紙幣組成。紙幣貶值也嚴重損害了官員的經濟利益。在官員的呼籲下,法院不得不順應潮流。

到嘉靖八年,明朝開始用白銀征稅,發官餉,蒙古北防回復“增兵不夠,全部以白銀賜之。”白銀的官方使用越來越多,白銀離法定貨幣越來越近。

確立白銀法定貨幣地位的最後壹錘——萬歷新政中張的“壹鞭法”。

“壹條鞭子法”意在通過解決土地兼並增加財政收入。而“稅役結合,畝稅銀交”的措施,相當於把白銀推到了國家法定貨幣的地位。從此,白銀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官民之間流通。

這就是“壹鞭法”的積極作用之壹,明確了白銀作為主流貨幣的地位,使民間金融不再受朝廷幹涉,無意中促進了明末商品經濟的大發展。從此,白銀滲透到明朝社會的各個角落,民間使用白銀成為常態。受明朝影響,清朝的貨幣制度壹直以“銀本位”為主導。

白銀從何而來?

如前所述,白銀在中國歷史上未能更早成為主流貨幣,是因為中國不是白銀生產大國。那麽如何滿足明朝對白銀的巨大需求呢?

這要說到15世紀到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發現了美洲,並在墨西哥和玻利維亞發現了大量銀礦。通過國際貿易,美國的廉價白銀席卷全球。

隆慶元年(1567),海禁解除,東南沿海進入對外貿易大爆發時期。明朝中後期,外貿順差持續近百年,白銀滾滾流入中國。

根據安格斯·麥迪遜的《世界經濟千年史》,當時世界白銀產量的1/3湧入中國(總量在3.5億-5億之間)。據全漢生《明中葉以後澳門海外貿易》記載,僅1631年,馬尼拉從澳門進口白銀1400萬兩,相當於萬歷帝國國庫收入的3.8倍。

在明代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的刺激下,工商業和私營經濟空前活躍,白銀交易盛行於民間。在紙幣逐漸崩潰的背景下,白銀已經取代紙幣成為主流貨幣。白銀的崛起,反過來又對民營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上一篇: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滲透德育
  • 下一篇:深入挖掘小舍得的細節,我發現:妳對這部劇的“隱藏”線索了解多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