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藥鼻祖麻黃,能用嗎?

中藥鼻祖麻黃,能用嗎?

木麻黃、木麻黃和中間木麻黃是具有草質莖的草本灌木,是重要的藥用植物。生物堿含量豐富,是提取麻黃堿的主要來源。在中醫的教科書上,麻黃被稱為“肺經、膀胱經”。

具有發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消腫的功效。能舒筋解表,使患者發汗,化痰止咳,滋陰斂肺,運化燥濕。臨床上,麻黃常用於感冒、咳喘、風濕、癰腫、咳痰等癥。《本草正義》說:“麻黃性淡清,專治宣肺郁,泄氣,為治流感之首藥。雖然說是緩解表癥,其實是開肺。雖然說是驅寒,其實是驅邪,寒氣固而散於外,就算溫熱,溝通壹下也不錯。”麻黃入藥已有3800年,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國藥,是名副其實的中醫鼻祖。

在臨床上,麻黃和桂枝要配伍使用,如果用化滯通絡,用化滯平陰,可以增強發汗解表的作用。

麻黃和杏仁互相利用,互宣病因,宣肺平喘非常有效。麻黃配白術、桂枝,解表散寒祛濕。麻黃與石膏配伍,辛涼,通便,清肺平喘。麻黃、炮姜、肉桂能溫陽解毒,治療外陰壞疽。

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麻黃辛溫入肺,辛可發散,溫可散寒;肺主皮毛,當它進入肺經時,就能在表寒中展開。癥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痛,咳喘,舌苔薄白,脈緊。麻黃常與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棗配伍,如《傷寒論》麻黃湯;若有發熱無汗,頭痛強,側旋不利者,可用麻黃配葛根、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如《傷寒論》葛根湯。

治療水飲料

麻黃入肺,肺主宣降,通水道。如果水液代謝異常,化為痰濁,阻滯於肺,則咳嗽痰多,哮喘視息,眼面部水腫或腹瀉,或幹嘔。常與桂枝、細辛、幹姜、半夏等配伍溫肺,如《傷寒論》小青龍湯;若水止於內,心上遊而心下悸動,麻黃、半夏可分丸,如《金匱要略》中的半夏麻黃丸。

治療表寒裏熱證

如果外感風寒伴有內熱,惡寒發熱,身痛,煩躁不出汗,脈緊。常與石膏、桂枝配伍,如《傷寒論》大青龍湯。它也用於治療過量飲酒,並伴有哮喘和咳嗽。如果外感風寒長期存在,肺氣郁結,化為熱,出現高熱、咳嗽、氣喘、鼻扇、咳出黃痰或鐵銹樣痰。它經常與石膏、杏仁和甘草壹起使用。如《傷寒論》麻杏石幹湯。

治痰陰疽

服用麻黃散寒通滯,可用於治療風寒痹、陰疽、痰核等證。若陰寒有毒,可發生痰疽,癥見皮膚腫痛,無頭腫,平潰白陷,甚至青腫,舌淡苔白,脈沈或緊。可與熟地黃、鹿角膠、炮姜、肉桂、白芥子配伍治療,如《外科全壽集》中的陽和湯;麻黃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

麻黃利尿消腫

麻黃為肺經主藥,肺主要用於控節、調水道。它既能化濕,又能宣肺氣,疏通水道,下膀胱,利尿消腫。常與石膏、生姜同用,治風邪襲表、肺氣水腫、小便不利等表證。脾氣虛則濕邪由內生歸外感風,風水相爭,出現浮腫發熱惡風,眼瞼浮腫或周身浮腫,或黃腫。用月脈湯(麻黃、石膏、生姜、甘草)散其表,用白術治其裏,使風邪從皮毛散,水濕利便。兩者結合,表裏相通,百病可除。風水(水腫伴表證)所有癥狀都可以加麻黃,但用量要小。

治療困倦和困倦

麻黃主要成分是麻黃堿,有壹定的興奮作用,擅長治療嗜睡。常與白術、甘草同用。如“肘後”治療困倦。由於麻黃發汗能力較強,對輕度外感風寒證、心悸失眠、肺虛咳喘者應禁忌或慎用。體虛自汗、盜汗、虛喘、陰虛陽亢者忌用。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腎虛哮喘者慎用麻黃。而且麻黃興奮中樞神經,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黃。老人、體弱者和兒童應使用炙麻黃。

蜜炙麻黃溫潤,辛汗作用減輕,增強了潤肺止咳、宣肺平喘、止咳的作用。它主要用於緩解癥狀、哮喘和咳嗽。麻黃鹿茸作用溫和,適合老人、小孩、老年人感冒。蜂蜜麻黃鹿茸效果更為溫和,適用於老年人、兒童及已解表但哮喘、咳嗽尚未痊愈的體虛患者。

我是壹個熱愛生活,堅持用簡單的語言講解復雜疾病知識的流。碼字不容易。如果以上健康科普知識對妳有幫助,請關註或者喜歡,或者請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的醫學愛好者看到。謝謝大家!

  • 上一篇:路宏村莊歷史
  • 下一篇:華清池的所有典故和傳說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