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壹次重要會議

歷史上的壹次重要會議

壹.開羅會議

1,時間:1943 165438+10月27日。

2.參與國家:中華民國、英國和美國。

3.文件:開羅宣言

4.目標受眾:日本。開羅會議為中國的領土完整奠定了基礎。宣言指出,“這場戰爭的目的是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三國之目的,在剝奪日本自第壹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於1914在太平洋所奪取或占領之壹切島嶼,並將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如滿洲、臺灣省、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5.背景:1943年6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中華民國政府表達了與丘吉爾、斯大林、蔣介石進行會談的意向。

10年10月28日,在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期間,羅斯福再次致電蔣介石:“莫斯科會議至今進行得很快,希望結果對各方都有利。鄭宇對於中國、英國、蘇聯和美國的聯盟的團結是有貢獻的。羅斯福強調:“我知道妳不想長期離開自己的國家,但現在遠行對我來說非常合適。“鄭宇期待著與您會面,因為我的信中有許多問題,只有我們面對面才能圓滿解決。”

165438+10月2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表示要去埃及會見羅斯福和丘吉爾。9日,羅斯福正式邀請蔣介石於21抵達開羅。丘吉爾還打電話給蔣介石,說他將“借此機會,不僅要相互承認,而且要壹起討論如何早日戰勝共同的敵人,取得完全的勝利,並保證彼此今後在各方面的工作,以促進各自的安全和繁榮。”

1943 165438+10月,宋美齡陪同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並擔任蔣介石的翻譯。在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中,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明確宣布,戰後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省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

6.影響:開羅會議是鴉片戰爭以來100多年來中國第壹次作為世界大國參加,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世界四強的地位。

7.註:第二次會議

6月1943 65438+2月1德黑蘭會議結束後,羅斯福和丘吉爾回到開羅,美英兩國就緬甸戰爭展開了激烈的爭論。1943年2月4日會議開始後,丘吉爾要求將反攻緬甸的部隊轉入“霸王”行動,以加強歐洲第二戰場。

羅斯福在與丘吉爾的爭執中自稱“頑固得像壹頭騾子”,指出美英對中國負有道義上的義務,沒有理由放棄在緬甸的兩棲作戰,但“英國人根本不願意進行這場戰鬥,我也無法讓他們點頭”。羅斯福為了維持英美之間的壹致性,不得不收回對蔣介石的承諾。

65438年2月7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說明由於1944年夏天要開辟歐洲第二戰場,需要大量登陸艇,所以很難在孟加拉灣發動兩棲作戰。這實際上意味著在第壹次開羅會議上制定的三國聯合作戰計劃已經失敗。

二。德黑蘭會議

1,時間:1943 165438+10月28日至65438+2月1。

2.參與國家:蘇聯、美國和英國。

3.文件:德黑蘭宣言

4.背景:1943年7月,羅斯福建議斯大林組織雙邊會議。8月7日,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也致信斯大林,提議在英國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組織三方會議。斯大林告訴羅斯福和丘吉爾,他想“把兩國代表的會議變成三國代表的會議”。

他建議會議在阿斯特拉罕或阿爾漢格爾斯克舉行。正在參加魁北克會議的丘吉爾和羅斯福於09年8月19日致信斯大林,強調三方會議的重要性,並提議將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作為三巨頭的會議地點。斯大林在回信中肯定了三巨頭會議的重要性,但提出在蘇軍正在與“希特勒主力”作戰時,不能去費爾班克斯這樣遙遠的地方。

後來羅斯福提出了10月115到2月18召開北非三巨頭會議的想法。斯大林在回信中指出,把三巨頭的持續時間定在165438+10月到65438+2月是可以接受的。“至於開會地點,指定壹個在三國都有代表處的國家比較合適,比如伊朗。”就這樣,第壹次提出了在伊朗召開三巨頭會議的提議。

兩天後,丘吉爾回信,同意出席德黑蘭會議。丘吉爾提議使用古希臘的“埃布裏卡”壹詞(意為“我找到了”)作為這次行動的代號,並將“德黑蘭”改為“開羅-3”。但羅斯福搬出了美國憲法的壹些條款和會議的使命,反對將德黑蘭作為三國代表會議的地點。

他建議用開羅或前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裏亞的首都阿斯馬拉取代德黑蘭。羅斯福熱情地向斯大林提議,把停泊在地中海東部某港口的美國軍艦作為會面地點,而外界則說會面地點在巴格達郊區,會面日期定在165438+10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會議日期的安排。為了繼續通過電話和電報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他堅持會議應在德黑蘭舉行。

10年底,羅斯福又給斯大林發了壹封信,堅持會議應該在巴格達附近和波斯灣沿岸的阿斯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舉行。斯大林說他不能親自參加德黑蘭以外的會議,但他可以派代表去任何地方。羅斯福於是讓步,同意在德黑蘭舉行三巨頭會議。

5.影響: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巨大作用和影響。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壹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壹次協調了針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盟軍聯合進攻希特勒德國的統壹作戰計劃,為1944年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個大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壹些重大矛盾和分歧,增進了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固了與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合作,為盟國解決其他問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達成了壹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負面影響。

6.目標受眾:德國。會議討論了德國的劃分、建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以及巴爾幹半島、法國、遠東、芬蘭和波蘭的邊界問題。

三。雅爾塔會議

1,時間:1945 2月4日至2月11。

2.參與國家:美國、英國和蘇聯。

3.文件:雅爾塔協定

4.目標受眾:戰後與德國、波蘭、遠東、聯合國打交道。

5.背景:1944年,無論是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太平洋戰場,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促使美、英、蘇“積極”準備壹次重要會議。

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正從兩面夾擊德軍,壹步步把戰爭推向納粹德國。

歐洲東線的蘇軍已經在從波羅的海到北部喀爾巴阡山脈的1200公裏長的戰線上發起了反攻,他們的先頭部隊已經越過了奧得河,距離柏林以東只有60公裏。在歐洲西線,美英聯軍基本粉碎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的最後壹次反擊,兵臨萊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國的崩潰迫在眉睫,反法西斯盟軍在歐洲戰場的勝利指日可待。"

然而,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的形勢相當困難。而在太平洋戰場上壹直處於絕對劣勢,完全陷入被動挨打局面的日軍,仍在與美軍逐島爭奪,導致戰況異常激烈,雙方在漫長的奪島戰中都損失慘重。在中國大陸(國民黨)和東南亞的海洋上,日軍仍占有大片土地和眾多島嶼。

正是基於上述認識,美國軍方領導人在計劃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為盡快結束太平洋戰爭進行最後攻擊,以牽制中國領土上的日軍,阻止其增援日本島嶼作戰的同時,也渴望蘇聯盡快參戰。正是帶著這樣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如期前往蘇聯克裏米亞半島,出席即將在雅爾塔召開的會議。

6.影響:雅爾塔會議基本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問題。17年7月~ 1945年8月2日的蘇美英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塔會議決議和規定的進壹步補充和修補。會議主要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意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以及黑海海峽問題。

條款:德國必須去軍事化,民主化,消滅納粹;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在各自占領區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與流亡政府斷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最終由和會決定;成立外長會議,與德意等戰敗國商討和約;認為應修訂《蒙特勒海峽公約》;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區被劃給了蘇聯。

雅爾塔會議對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壹戰線,協調打擊德日法西斯的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懲治戰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波茨坦會議

1,時間:1945 7月17至1945 8月2日。

2.參與國家:美國、英國和蘇聯。

3.文件:波茨坦協議

4.目標受眾:戰後德國的處置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

5.背景:波茨坦會議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遠東對日戰爭依然激烈。以商討戰後德國的處置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爭取蘇聯早日對日作戰。

6.影響:波茨坦會議是戰爭期間三國首腦舉行的時間最長也是最後壹次會議。這次會議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並在戰後許多重大問題上達成了壹致,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會上,美英蘇三國領導人在壹系列國際問題上激烈交鋒,反映出美英蘇三國關系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和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重新成為東西方列強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壹段時期國際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擴展數據:

雅爾塔會議對中國的影響;

雅爾塔會議在中國政府背後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也是綏靖政策再次達到高潮的標誌。同時,它通常被認為是冷戰的標誌。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壹次重要國際會議。

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的關系,取得了相互理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壹戰線的團結,有利於調動同盟國的壹切力量,最終打敗了德日法西斯。它討論了戰後的壹些重大國際問題,並作出了某些安排。但涉及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就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有大國主宰壹切的強權政治表現。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開羅會議

百度百科-德黑蘭會議

百度百科-雅爾塔會議

百度百科-波茨坦會議

  • 上一篇:漢武帝手下的名臣良將
  • 下一篇:項姓的由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