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評價蘇聯的歷史作用

如何評價蘇聯的歷史作用

蘇聯模式形成的國際背景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險惡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所處的國際形勢非常險峻,壹直處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國際反* *戰爭臨近。國際反* *戰爭的威脅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曾希望世界革命大規模爆發,使社會主義從壹國發展到多國。在短時間內完成世界革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無產階級在世界上的勝利,至少可以改變壹個社會主義國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東方集團。他認為“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壹天壹天的,而是壹直在成熟的”。他還預言,“俄國人已經開始,德國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將完成它。社會主義壹定會勝利”。在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歐洲革命出現了短暫的高潮。2008年芬蘭爆發革命,6月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宣布成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 * *和共和國。同年6月,11,德國爆發革命。巴伐利亞蘇維埃* *和中華民國成立。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勝利,蘇維埃政權建立。但是由於帝國主義的壓制,社會主義者的背叛,以及* *生產者的錯誤,這些革命很快就失敗了。到1923,保加利亞在9月起義,德國在10月漢堡起義。歐洲革命再次陷入低潮,俄國成為世界上唯壹的社會主義國家,被國際帝國主義包圍。2008年以來,帝國主義為了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裏,鞏固了14個國家,勾結俄國反革命勢力,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幹涉和反革命叛亂。為了打退帝國主義的進攻,粉碎反革命勢力的叛亂,從1918年春到1920年底,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擊退了帝國主義的幹涉,粉碎了反動派的叛亂,初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帝國主義對俄國蘇維埃政權的幹預失敗,歐洲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受挫,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關系出現了新的狀態:帝國主義不能消滅蘇聯,不得不與之媾和,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反蘇的目的,壹直在尋找侵略和顛覆的機會;蘇聯比較弱小,被資本主義包圍,對外唯壹正確的策略是和平,利用暫時的和平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爭取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蘇聯和國際資本主義呈現出壹種本質上對立但不能不和平的關系。到1925,除了美國,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承認了蘇聯。並相互建立了外交和商業貿易關系。1933年,美國終於承認了蘇聯。然而,在這個和平的地方,帝國主義國家仍然保留了他們對抗* * *戰爭的野心,以緩解資本主義世界內部不可克服的經濟危機。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全面爆發時,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擺脫危機,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壹些國家(如美國)采取了改進的政策來緩解矛盾。其他(如德意日)相繼建立法西斯統治,公開叫囂戰爭,德意日甚至形成了反對* * *生產的國際協議,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旨在“合作防止* * *”。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蘇聯。於是,歐洲和遠東成為兩大戰爭策源地,局部戰爭頻繁爆發。其實回顧歷史,斯大林時代有過兩次世界大戰。其他局部戰爭(包括地區戰爭、內戰和民族解放戰爭等。)也是不斷爆發,持續了很久。當時的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總是被世界資本主義包圍,總是處於戰爭或備戰的特殊條件下。蘇聯不僅經歷了內戰,還經歷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壹場大規模的衛國戰爭。可見當時戰爭的陰雲很濃。這種不斷對抗戰爭威脅的國際形勢,必然會對斯大林在蘇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既然戰爭迫在眉睫,為了準備和進行戰爭,就必然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團結壹致,要求國家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高度集中地使用,要求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高速發展,要求其他各方面、各部門互相配合。這正如列寧早就指出的:“要麽滅亡,要麽拼命前進。歷史就是這樣提問的。”因此,斯大林明確指出:“我們無法知道帝國主義什麽時候進攻蘇聯,中斷中國的建設。他們可以利用中國的技術和經濟弱點隨時攻擊我們,這壹點毋庸置疑。因此,黨不得不鞭策國家前進,以免錯失良機,而是充分利用喘息的機會。盡快建立蘇聯工業化的基礎,即蘇聯富強的基礎。黨不能等待和應付,而應執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因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50到100年。我們應該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要麽我們這樣做,要麽我們被打倒。”“慢下來就是落後。落後者必挨打。”。

當時國際社會的戰爭和革命主題與蘇聯的社會生活主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產物。經濟上,斯大林的高速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集中資金、資源、人力搞國防重工業的模式,從編制上看,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上,高度集權體制的形成也受到備戰因素的強烈影響。在戰爭陰雲密布的形勢下,抵抗外來侵略、鞏固和捍衛社會主義的問題成為當時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最關心的問題。為了保衛蘇維埃國家防止突發事件,為了隨時做好保衛和鞏固新蘇維埃政權的準備,蘇聯不得不把盡快建設工業強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放在首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方式是在當時特定的國際形勢下制定的。

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總體上是正確的,大方向是對的。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中發現的壹些原則。這些原則需要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反復檢驗,正因為它們是壹些原則和粗略的輪廓,即使它們有客觀真理,要把它們變成現實,我們也需要壹系列的中介。從理論上講,要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原理同俄羅斯的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壹方面,我們必須牢牢掌握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另壹方面,要深刻把握俄羅斯的基本國情。斯大林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到蘇聯時,大體上具備這兩個條件。然而,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運用,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存在壹些問題。不僅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不足,在抄襲上也有壹些缺陷。比如,在對馬克思列寧關於* * *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上,形式上照搬馬克思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在實踐中造成了急於過渡到* * *資本主義的“超越階段”錯誤;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對馬克思公有制理論的理解僅限於機械化,把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構看成是單壹的全民所有制,把只有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在全社會實現的純粹的、純粹的公有制看成是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本質體現,從而直接把公有制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否定社會主義時期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存在。應該說,斯大林對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特征的認識在本質上沒有錯。錯誤在於他急於實現生產關系的這壹目標,沒有充分註意到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國情,沒有考慮到生產關系應當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顯然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進行教條式理解的結果。實事求是地說,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斯大林對本國現實的把握還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比如他對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家脫胎出來的新社會制度中封建專制的遺毒沒有深刻的認識。革命風暴中誕生的新社會制度中的地下活動和戰場廝殺時代中央集權、命令主義的烙印被低估,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也產生了壹些負面影響。

影響

對於蘇聯模式,我們必須做出具體的歷史評價。在蘇聯模式中,既有體現社會主義特點的方面,也有社會主義在不同國家的特殊性。對於社會主義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反映了人類社會漫長發展過程中特定階段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普遍規律。任何社會主義國家都應該堅持。對於蘇聯模式中體現社會主義特殊性的方面,要看到它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蘇聯模式存在壹些弊端,有些在模式形成時就很明顯,有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凸顯出來。二戰後,蘇聯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要求經濟從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型管理發展,蘇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蘇聯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改革,嚴重影響了蘇聯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所有這些缺點只能通過社會主義改革來克服。

  • 上一篇:三國演義包含10讀書筆記。
  • 下一篇:結合我所學的地理、歷史知識,可以發現中國在哪些方面擁有我們引以為豪的“天下第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