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外國文學美學簡介:人物·總理·常德

外國文學美學簡介:人物·總理·常德

外國文學美學簡介:人物·總理·常德

(Prem Chand,1880—1936)是現代印度著名的印地語作家。原名坦博德雷。出生在貝拿勒斯。早年從事教育工作,通過自學獲得學士學位。1921放棄公職,以響應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此後,他致力於文學創作,並贊助雜誌。他主持了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的第壹次代表大會。普利姆昌德壹生寫了100多篇文學論文,闡述了他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文學的目的》、《文學在生活中的地位》、《文學與心理學》等。

普利姆昌文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強調真善美的統壹。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他認為文學是生活的反映,文學要產生影響,就必須成為反映生活的鏡子。認為文學是真實的歷史,比單純的歷史更全面、更真實地闡述人生。認為文學和哲學壹樣尋求真理,唯壹的區別是哲學屬於心靈,文學屬於靈魂,所以通過文學比通過哲學更容易獲得真理。好的方面,他認為文學和倫理學的目標是壹致的,只是方式不同。倫理以論證和忠告影響人的理智,文學訴諸人的感情。認為作家是捍衛人性、進步、文明的律師,為被壓迫者、受傷者辯護是作家的責任。作家要想在社會的法庭上提出自己的控訴,只有喚起社會的正義感和美感,才能取得文學的成功。進而提出“文學的最高定義是對生活的批判”。從美的方面來說,他認為文藝作品首先要美,只有美才能感染讀者,產生* * *歌曲。他的美的最高原則是和諧,他認為文學是藝術家精神和諧的表現。普利姆昌德認為文學的真善美是結合在壹起的。他認為不能給人愉悅和靈感的東西不可能是美的,不美的東西不可能是真的,從而強調真善美的統壹。

Primchand認為,美有不同的標準。美是相對的。窮人和富人的欣賞標準不同,對美的看法也不同。因此,他建議,衡量美的標準必須改變,藝術家應該把目光從閨閣、閣樓轉向茅草屋、廢墟,在窮人的茅舍裏更容易發現美和真。皸裂的嘴唇和幹癟的臉頰上的淚水裏有犧牲的精神、真摯的感情和勤勞的天性,而塗了口紅的嘴唇和塗了胭脂的臉背後隱藏著驕傲和冷酷。從而批判舊的審美觀。他反對貴族的形式主義藝術,認為語言和風格也要隨著內容而變化,人民作家要用通俗的語言寫作。

普裏姆昌德在他的大量文學論文中談到了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關於創作方法,他認為現實主義讓我們開闊眼界,理想主義讓我們上升到壹個令人向往的位置。因此,他提倡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理想主義現實主義”。關於文學的民族性,他認為文學是民族精神的回響,文學的復興就是民族的復興。他反對那些盲目模仿外國的作家,認為不可能在外國文學的基礎上建立印度自己的民族精神。關於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他認為文學不跟隨政治,而是照亮前方的未來。

普利姆昌德處於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的時代,他的文藝思想具有時代特征。他既繼承了古印度美學傳統,又受到西方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影響。同時,他也接受了壹些馬列主義的文學思想,這就形成了他文學思想的復雜性。普利姆昌德的文學思想總的傾向是進步的,是印度現代“進步”文學思想的代表。他的文學思想對印度現代文學,尤其是“進步”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 上一篇:百年前北京城的老影子:從皇家禁地到文化古跡
  • 下一篇:湖北的民俗可以分為哪幾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