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肖邦所有音樂的創作時間和背景

肖邦所有音樂的創作時間和背景

弗雷德裏克·肖邦(1810-1849)

這位偉大的波蘭音樂家從小就喜歡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波蘭舞曲》,八歲表演。不到二十歲,他已經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後半生恰逢波蘭亡國。他在國外度過,創作了許多帶有愛國思想的鋼琴作品,以表達思鄉和亡國之情。其中有《第壹敘事》、《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有關的英雄作品。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作品,如b小調革命練習曲、諧謔曲;有哀悼祖國命運的悲情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也有懷念祖國和親人的幻想作品,比如很多夜曲和幻想。肖邦壹生以鋼琴為生,幾乎所有的創作都是鋼琴曲,因此被稱為“鋼琴詩人”。他經常籌錢為國外的同胞演出,卻不願意為貴族演出。1837嚴詞拒絕俄羅斯授予的“俄羅斯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自己的音樂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向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晚年生活十分孤獨,他痛苦地自稱“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前,他請求親屬將他的心臟運回祖國。

[波蘭天才]

首先,另壹個神童

肖邦壹家住在壹位伯爵夫人的莊園宅邸的三個房間裏。它們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白色的墻壁和明亮的天花板,窗戶上有白色的沙窗簾,寬大的窗臺上有倒置的金色鈴鐺和盛開的天竺葵。房子裏有沈重的紅木家具,許多書架和壹個白色的圓柱形爐子。天冷時,裏面的松木劈啪作響,散發出芳香的熱量。三個房間中最大的壹個房間裏有壹架鋼琴。與其他天才音樂家不同,年輕的肖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啟蒙老師是壹個奇怪的人物。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外套和褲子,漆皮靴子和壹件色彩鮮艷但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壹家拍賣行購買的波蘭最後壹位國王的財產。他總是帶著壹支長長的鉛筆,經常用來敲那些遲鈍不守規矩的學生的頭和手指。他讓肖邦喜歡上了鋼琴,而且彈得很美,於是年輕的肖邦在華沙逐漸被譽為“第二個莫紮特”。十歲時,他被帶到壹位偉大的歌手面前表演。歌手非常高興,送給他壹塊手表。不久後,俄國沙皇聽了他的演奏,立即送給他壹枚鉆戒作為禮物。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壹句話:“上帝把莫紮特給了奧地利,肖邦給了波蘭。”在肖邦還很小,記不住音樂的時候,他可以編壹些草圖,讓老師給他寫在稿紙上。後來,肖邦在他父親教法語的華沙學會學習作曲和其他課程。當他17歲時,他終於離開學校投身於音樂。

二是“壹心壹意”的愛國音樂家

肖邦是第壹個將壹生獻給樂器的作曲家。即使是李斯特,鋼琴中的帕格尼尼,在晚年也轉向為所有管弦樂隊創作,所以當他的鋼琴作品為管弦樂隊改寫時,聽起來壹樣好——甚至更好。但是肖邦沒有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能用鋼琴比任何其他樂器更好地表達音樂。無論肖邦作品的節奏是怎樣的——無論是圓舞曲還是波蘭瑪祖卡舞曲還是波蘭舞曲——旋律幾乎總是以簡單的阿巴三部曲的形式出現。他的音樂不同於貝多芬的奏鳴曲,就像壹首短而完美的詩不同於莎士比亞的戲劇壹樣。肖邦在維也納舉辦了兩場成功的音樂會,然後想在更廣闊的世界裏尋求名聲。在華沙舉行了三場告別音樂會後,他出發了。在他走遠之前,他的老師和以前的同學攔住了他的馬車,為他唱了壹首合唱曲。然後他們送給他壹個裝滿家鄉泥土的銀色紀念杯,希望他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雖然他再也沒有回來,但他從未忘記他出生和長大的祖國。

-

第三,巴黎歲月

肖邦到達巴黎後不久就成為巴黎最時髦的老師。他想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學生,價格是最高的。他在班上就像壹個王子,總是戴著白羊座的手套,由仆人陪同,坐著馬車來。李斯特把他介紹給杜德萬特,壹位以喬治·桑德為筆名的著名小說家。通過她,他被吸引到以巴黎為家的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的歡樂圈子裏。但所有降臨在他身上的成功和樂趣,永遠無法讓他忘記波蘭的榮耀和悲傷。肖邦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他各種感情的短音畫。有些是取自他自己的生活——他在紮爾卡島上拜訪喬治·桑德和她的女兒們時寫的夢幻夜曲和簡短的前奏曲,還有那些圓舞曲——尤其是降D大調的那首,據說是他看了喬治·桑德的小白狗追尾巴後寫的。但是他的音樂更大的壹部分來自於他對出生地的熱愛。

第四,波蘭節奏

肖邦的許多偉大作品都是以兩種古老的波蘭舞蹈——瑪祖卡和波羅乃茲——的節奏寫成的。波羅乃茲舞是壹種貴族舞蹈——王子和英雄們在國王的寶座前穩步莊嚴地行進。肖邦以這種形式創作了他的壹些最宏偉的作品。肖邦經常看瑪祖卡舞。這是壹種鄉村舞蹈,波蘭農民試圖在充滿活力和歡樂的情況下忘記生活中的艱辛。它的節奏是每小節三拍,在最後壹拍,舞者的腳跟壹起點擊,以加強壹拍。肖邦創作了五十多首瑪祖卡舞曲,在這種節奏中,他表現了從悲傷、神秘到生活歡樂的各種感受。肖邦的降B小調大明曲是基於壹首古老的波蘭詩歌,而他的四首民謠講述了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寫的四個故事。最受歡迎的歌曲之壹是關於壹個年輕的騎士對壹位美麗而神秘的女士的愛。甚至他的練習曲不僅僅是壹些練習,還有壹些音樂小品。所有想成為著名鋼琴家的學生都想學的偉大的《革命練習曲》,是在肖邦聽說波蘭人壹次次起來反抗俄國,卻壹次次被殘酷鎮壓的時候寫的。浪漫主義大師舒曼曾這樣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肖邦的音樂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也許是因為它不僅講述了波蘭的美麗和悲傷,還講述了壹種激昂的愛國情懷。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曾寫道:“當他坐在鋼琴前時,我覺得好像是壹個來自我出生地的鄉下人在向我講述我不在時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候真想問他:‘家裏的那些玫瑰還在熱情地綻放嗎?“那些樹在月光下依然歌唱得如此美妙嗎,”這位優雅的小音樂家“迷人的微笑,愉快的態度和天使般美麗的卷發”成為了巴黎客廳的寵兒。但是在巴黎生活的經歷破壞了肖邦的健康,他變得敏感易怒。壹次爭吵之後,他和喬治·桑德十年的友誼徹底崩潰了。

[鋼琴詩人]

首先,復雜的歌名和別致的作曲

肖邦壹生有很多作品,都是鋼琴作品,其中十分之九是鋼琴獨奏。但最麻煩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只有體裁沒有標題,很多作品即使按體裁和體裁做了標註和編號,還是很難搞清楚是哪壹部。所以後人在檢索肖邦的作品時,往往以作品編號(op .)作為檢索的主要依據,因為作品編號不會出現重復和混亂。

沒有鋼琴鍵盤,肖邦無法作曲。據當時的人說,肖邦擅長鋼琴即興演奏,壹氣呵成。但當他著手思考即興創作時,卻異常費力,稿紙上往往留下許多塗改的痕跡。做了很多作品,每次他自己彈都會有修改版。可見肖邦對作曲是很有感情的。

二、肖邦的信條:讓人猜!

“脫下妳們的帽子,先生們!這裏是個天才!”這是18311 2月,舒曼在《流行音樂》第49期上發表的壹篇評論肖邦作品2號的文章中對肖邦的稱贊。本文是舒曼的第壹篇樂評文章。德國人對肖邦的了解是從舒曼的文章開始的。

從1827到1828,肖邦寫了第二部作品,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變奏曲,主題是莫劄特的歌劇《唐璜》第壹幕中唐璜和塞利納的二重奏。

1831 10 10月27日,德國鋼琴家朱利葉斯·諾爾(1807-1861)在萊比錫布公會音樂廳首次登臺,演奏肖邦的第二號,舒曼在評論這段音樂時,用了朱利葉斯的名字作為筆名。

183112 16肖邦從巴黎寫信給他的朋友Wojciechowski說:“前幾天,我收到了壹封來自卡塞爾的熱情的德國人寫的長達十頁的評論,他在冗長的介紹(Op.2)後逐段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按照正統的觀點,它們不是變奏,而是壹幅想象的圖畫。他說,在第二個變奏中,唐璜和利奧波德羅在互相追逐;第三變,唐璜吻了塞蕾娜,讓馬特奧覺得惡心。唐璜和塞利納正在柔板的第五小節中接吻。這位作家的奇思妙想令人啼笑皆非,他迫不及待地將這篇文章發表在《音樂雜誌》(壹份屬於他的女婿菲蒂斯的刊物)上。善良的希勒是壹個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他非常關心我,並立即告訴菲蒂斯的嶽父,他寫的那篇評論對我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肖邦提到的費蒂斯(1784-1871)是比利時音樂家。1806年,他娶了《國家信使報》編輯羅伯特的女兒阿黛爾·賴德。菲蒂斯在1827創辦的音樂雜誌,是壹份周刊。那麽,寫那篇評論文章的“熱情的德國人”應該是羅伯特。肖邦最反對用文字解釋自己的作品。倫敦的音樂出版商威塞爾(1797—1885)為了吸引眼球,經常在作品中加入荒誕的標題。比如降B大調變奏曲(Op.2)標註為“向莫紮特致敬”;

導言和波羅乃茲(Op.3)被標記為“快樂”;馬祖卡風格的回旋曲(Op. 5)標註為“Posiana”;《三夜曲》(Op. 9)標註為“塞納河在流”;另外三首夜曲(Op. 15)標註為“西風”;降E大調圓舞曲(作品18)標為“邀舞”;博萊羅舞曲(Op. 19)標註為“安達盧西亞回憶”;b小調諧謔曲(作品20)標記為“地獄的宴會”;第壹首歌謠(Op.23)標註為“無詞敘事詩”;兩首夜曲(Op. 27)標註為“悲傷”;降B小調諧謔曲(作品31)標記為“沈思”;另外,兩首夜曲(Op.37)標註為“嘆息”;兩只波羅乃茲(Op.40)被標記為“寵物”;馬祖卡舞被統稱為“波蘭回憶”。1841年,肖邦在諾安寫給朋友豐塔納(1810-1869)的信中憤慨地說:“至於威塞爾,他是個傻瓜,是個騙子。當妳給他寫信時,妳可以說妳喜歡的...如果他總是因為我的作品賠錢,那是因為他不聽我的建議,加了愚蠢的標題。來自我內心的聲音教導我不要再給他任何作品加上這些名字。妳可以盡可能尖銳地跟他說話。”

在肖邦看來,“熱情的德國人”和威塞爾壹樣愚蠢可笑。但文章中這個德國人所描述的“壹幅想象中的畫面”可能不是他的發明,而是追隨舒曼的腳步;因為舒曼的文章也講了第二變奏“像壹對戀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利奧波德羅)在追逐”,而優美的降B大調是“戀人的初吻”等等。舒曼喜歡給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學標題,比如《嘉年華》(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場景》(作品15)、《少年歌集》(作品68)、《森林場景》(作品82)。肖邦討厭這樣。他的《G小調夜曲》(Op.15 No.3)本來想打上“對悲劇《哈姆雷特》的反思”的字樣,後來取消了。他說,“讓人們去猜。“讓音樂自己說話,不要把主觀想象強加給聽眾——這是肖邦的信念。“讓人猜”這句話對肖邦的作品具有普遍意義。

壹、21夜曲(全)

肖邦短短39年的人生,是由無數耀眼的琴珠和玉片組成的。他出生於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思潮洶湧。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音樂史上他壹般被列為浪漫派。

只要人們提起肖邦的《夜行》,自然會讓人想起約翰·菲爾德(1782-1837)。因為費爾德是夜曲的鼻祖,而且是費爾德率先把“夜曲”作為鋼琴作品的創作方式。他從1813到1835創作了18首鋼琴演奏夜曲,其特點是低音部分起伏的伴奏音,襯托右手彈奏的甜美主題旋律。1814年,費爾德的三首夜曲在萊比錫出版,成為肖邦夜曲的源頭。雖然根據史料記載,肖邦在1833年之前並沒有親自與費爾德見面,但肖邦早在1818年就開始在華沙演奏費爾德的作品。到達巴黎後,肖邦經常將費爾德的夜曲作為音樂會曲目或教授學生鋼琴。

肖邦本人天生就特別適合演奏夜曲。在性格上,他不喜歡庸俗的高雅風格和高尚的情操,這使得夜曲在甜美的旋律中自然地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情感。從體型上來說,肖邦體弱多病,不適合演奏響度大的宏大作品,但他細膩的情感和如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為了夜曲迷人的氣質。然而,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剛發表時,就遭到了德國著名樂評人利爾斯塔的無情抨擊,認為肖邦的作品與費爾德的夜曲相比不自然,加入了過多的“香料和胡椒”。今天,除了在音樂史資料中看到費爾德的樂譜,他的作品很少出現在音樂會上,但肖邦夜曲的優美旋律,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巨變,依然閃耀在今天的夜空中。或許正是肖邦夜曲中的這些“香料和辣椒”真正滿足了現代人的胃口?!

雖然有學者介紹肖邦的夜曲,甚至會介紹《貝爾瑟斯》和《船歌》。但我們現在所說的21首夜曲,並不包括這兩首曲子。這21首夜曲寫於1827年至1846年,這是肖邦創作的黃金時期。其中三部是在肖邦去世後出版的。比如op . 19《E小調夜曲》就是肖邦的好朋友朱利安·豐塔納在家中發現的,並在肖邦家人的同意下出版的。op . 21《C小調夜行曲》原本打算作為Op.32-3出版,後來臨時取消了。這兩部作品受到廣泛質疑,所以沒有收入《魯賓斯坦與弗朗索瓦全集》。

肖邦在壹生的創作中不喜歡用文學標題來註釋自己的作品,所以《雨滴前奏曲》、《革命練習曲》、《小狗圓舞曲》等名字都是後來出版商加上去的。比如Op.06《g小調夜曲》,寫於1833,是肖邦看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後寫的,他內心的猶豫、壓抑和焦慮都被寫進了這首悲壯的夜曲裏。他原本打算在這首夜曲中加入“悲劇哈姆雷特”這幾個字,但後來不想文學標題破壞了音樂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至於有文學內容的作品,比如《歌謠》,他沒有做任何解釋,而是希望演奏者和欣賞者以純音樂的形式去欣賞。因此,理解肖邦夜曲創作的背景就顯得尤為困難。幸運的是,他的21首夜曲中,有壹大半是獻給至親好友的,我們可以順著這條線索去尋找壹些寫作時的線索。

Op.9的三首小夜曲是肖邦在九月到達巴黎之前寫的。他在沙龍遇到朋友時,經常喜歡彈奏降E大調二號夜曲,這已經成為最受歡迎和喜愛的作品之壹。當肖邦第壹次到達巴黎時,他使用的是壹架埃拉德鋼琴。這種鋼琴鍵盤比較重,彈起來往往很難彈得很快。於是,肖邦的好朋友卡米爾·普萊耶爾(1788-1855)慷慨捐贈了壹架琴鍵靈活的鋼琴。這架鋼琴壹直陪伴著肖邦,直到他在1879年去世。肖邦將自己的第壹號作品《降B小調夜曲》獻給了博萊伊夫人,以表對他們友誼的感激。

Op.15的三首小夜曲獻給肖邦的另壹位朋友(弗裏德裏希·希勒,1811-1855)。希勒是壹位全能的音樂家,同時也是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肖邦初到巴黎時,師從弗裏德裏希·布蘭納(1788-1849)學習鋼琴。希勒看到肖邦的鋼琴技巧早已超越了卡克·布蘭納,於是經常鼓勵他,有時還捉弄卡克,消磨他的精神。所以,肖邦雖然初到巴黎這個陌生的地方,但他濃厚的藝術氣息和人情味是暫時撫慰他思鄉之情的唯壹手段。

雖然路易·埃勒特把F大調夜行曲的開頭描述成左手的裝飾性三連音,像肖邦用柔軟的蝴蝶翅膀拂過的主題,但25小節過後,感情如潮水般湧出,銀色的月光在其中閃耀。肖邦夜曲的發展似乎從這首《F大調夜曲》開始有了極其明顯的變化。他已經完全跳出了費爾德夜曲的風格,他對故土思念的熱情,他對革命動亂的悲憤,他高貴典雅又憂郁猶豫的氣質,都毫不掩飾地融入了壹個戲劇性的樂章。

在最著名的F大調第五夜曲中,我們甚至可以聽到孤獨的浪人在寧靜的夜晚思念家鄉親人的聲音,18節沙漠的感覺,25節到35節內心波濤滾滾,再次說明了肖邦背井離鄉的孤獨,祖國的災難,親人分離的痛苦所帶來的悲劇性風格轉變。G小調第六夜曲,68小節的戲劇性高潮,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

在作品Op.27之壹的《C小調夜曲》中,讓·金斯基認為:“這是對壹個安靜的威尼斯夜晚的描述。恐怖的殺人現場過後,海水淹沒了屍體,卻依然平靜地反射著月光。”或許,他在左手波浪式起伏的伴奏和主題旋律的不和諧中,找到了壹種懸疑的描寫性格,導致了這樣的聯想。另壹方面,亨利·T·芬克高度贊揚了這首曲子。他說:“這四頁樂譜所包含的巨大的情感變化和天才般的戲劇精神,比許多400頁樂譜的歌劇更加豐富和強烈。英國風琴手查爾斯·威萊比說:“如果把簡單作為評判藝術的壹個因素,我們將永遠找不到比它更高的藝術作品。“根據美學中的‘飽腹原則’,即創作要用最簡單的材料表達最豐富的精神內涵,那麽這首《C小調夜曲》無疑是壹首傑作。

另壹首曲子《降D大調夜曲,第八號》是同時期的作品,但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從頭到尾只有壹個主題,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題旋律構成了壹首美妙甜美的夏日二重奏。主題重復三次,由弱到極弱,再到強,形成引人入勝的情感起伏。

兩首夜曲,Op.32,似乎從強烈的描寫和戲劇化的性格上回歸了費爾德的風格。其中《B大調夜曲》以其出人意料的長度、開放式的結尾和缺乏重復的自由形式,以及頗具戲劇性的結尾,給人壹種不落俗套的清新感覺。降A大調夜曲《第十號》以其優美的旋律和華爾茲般的節奏,後來被芭蕾舞劇《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並改編成管弦樂。

詳情見/news/34206.htm。

  • 上一篇:市場變了!豬價、仔豬價、豬肉價最新走勢公開!
  • 下一篇:機械表發展史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