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的皇帝是怎麽求雨的?

古代的皇帝是怎麽求雨的?

祭天。周朝主要的祭天儀式是在每年冬季至日的這壹天舉行,地點在首都南郊。“瓦丘祭天”和“方遒祭地”都在郊區,所以也叫“郊祀”。穹頂是壹個圓形祭壇。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圓是天的象,和圓是壹樣的。祭祀前,天帝和官員都要禁食,保存神的祭品和祭祀器皿。在祭祀的那天,皇帝壹大早就帶領他的官員去郊區。天子身穿大袍,內袍(飾有月、月、星、山、龍等花紋的禮服),頭戴十二冠,前後懸掛,腰間系著大圭,手持歸真,站在朝西的穹頂東南。此時鼓樂齊鳴,報天帝來享祭。然後天子拿著獻給天帝的祭品,宰了它。這些祭品和玉璧、玉簋、絲綢等祭品壹起放在柴堆上,由皇帝點燃柴火,讓煙火升上高空,讓皇帝聞壹聞。這就是燃燒,也被稱為“y和n的犧牲”。然後,在音樂中,土堆上迎接了“屍體”。屍體由活人裝飾,作為天帝的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祀。屍體坐著,前面放著玉璧、鼎、蘆葦和其他祭祀用的器皿。此時先祭屍血,再依次祭五種不同品質的酒,稱為五氣。在前兩次酒祭之後,妳應該提供整個動物、大湯(肉汁)和濃湯(鹹蔬菜汁)。第四次獻酒後,獻小米飲食。祭畢,屍以三種酒謝祭者,稱羌。酒後天子與舞隊跳起了雲門舞,據說是黃帝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共用祭祀用的酒窖,身體祝福天子,稱為“易”,後人也稱為“飲福”。天子還把祭肉送給皇族,稱之為“禮物”後人祭天的儀式,大多是按照《周禮》來做的,只是用神或碑來代替屍體。

祭天,納西語稱為“蒙本”,是麗江和中甸納西族最古老、最隆重的節日。“納西拜天”“納西拜天”的民間說法,充分說明了拜天在納西族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節又叫大節,在春節期間舉行,是春節活動的主要內容。因此,春節是壹個大節日,中秋節在七月中旬舉行,所以也被稱為七月祭天。

傳說納西族的始祖任連和林紅寶結婚後長期拜天帝,但在神靈父母的指引下拜完天帝後,生了三個兒子,但長大後不會說話,於是又向天帝大祭,三個兒子講三種不同的語言,成為納西族、藏族、白族等三個民族。所以納西族人認為祭天可以保護後代的繁衍和健康成長,代代相傳。據元代李京《滇誌》記載,納西族人“正月上山祭天,極嚴極凈”。元明清時期的中國史書中也有納西族祭天的記載。而且祭天有壹套完整的規則和復雜的儀式,可見納西族人祭天的悠久歷史。

根據對美、美、美三棵樹象征意義的理解,納西族祭天儀式中“天”的內涵包括天地自然和人類祖先。祭天的目的是加強群體的凝聚力,加強與天(自然)的聯系,歌頌祖先祈福,祈求災難,人與自然的和諧。

祭天有壇,壹般是在離村子不遠風景優美的地方,用石頭圍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場地,裏面有壇。精致的拜神場還有內場和外場,四周高大的常青樹環繞,風景優美,可容納幾十人到壹兩百人。春節期間,沒有場地的郊區或壩中心也輪流在各個院落搭起圍欄和帳篷祭天。在同壹個祭壇上祭天的人稱為“祭天團”,壹般由壹個村子裏壹家幾口人組成。每個家族和與家族關系密切的崇拜團體都有自己的名字。過去納西族的祭祀群體有普都、古敘、古載、古上、阿玉等名稱。這個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名稱不同的崇拜群體,與古代納西族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關。祭天的大團體有幾十個,小團體也有幾十個。其中普渡祭天人數和人口最多,耗時最長,儀式相當復雜。不同組別的祭天時間有先有後,但都是在正月十五前舉行。

祭天有復雜的程序,尤其是針對“汙穢”。所有成員和用於祭祀的物品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除汙穢儀式”。為了維護崇拜群體的純潔和神聖,在崇拜領域只能使用納西語。禁止外人進入朝拜場所。所有新加入的成員,包括剛出生的嬰兒,剛結婚的兒媳和剛到的女婿,在被接納為這個崇拜團體的正式成員之前,都必須向所有成員送禮。所有祭天的物品都要求幹凈、專用。如祭壇左右各種壹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天地),中間種壹棵柏樹(代表黃仁),前排種兩棵小栗樹(代表崇仁連夫婦),都是派去砍山、砍石頭頭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出整齊的顆粒,必須多次清洗幹燥;小升米和裝滿米的竹籃,平時要掛在高處,用前用後洗幹凈;用來祭天的“神豬”壹般是兩頭,兩頭輪流餵。要保證大豬幾百斤,小豬八九十斤。再比如茶杯那麽厚,十幾尺長的大香。必須在秋天準備,使用前特別準備,分段貼上彩色紙花,使其日夜燃燒。其他器具,如大甑、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屬於崇拜群體。通常由相關住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祭天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舉行射箭和射擊儀式。村民們集中在射擊場,弓箭手壹定是個男人。首先,東巴祭司宣讀誓詞,大家不停地喊“當...董”(射擊)。現場氣氛異常緊張熱烈,體現了古代部落社會習武的歷史傳統。節日期間,每個村子都搭起了秋千,有的村子還跳牦牛舞、舞獅、白鶴舞、麒麟舞,非常熱鬧。

  • 上一篇:鄧大松學術論文
  • 下一篇:陶傑作品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