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上海中考歷史試卷

上海中考歷史試卷

這是壹點點知識,還得自己整理。但是由於我經歷過中考和高考,我個人認為大考壹般不會靠這類題,因為時間絕對不夠!!!!!

壹、日本發展簡史及其啟示1。古代日本:學習中國隋唐,進行現代化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2.近代日本:學習歐美,進行明治維新,日本擺脫了成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家。3.近代日本:二戰後,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下,日本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重視培養人才,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4.日本的成功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什麽啟示?要善於學習和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堅持改革開放,國家才能強大進來;要倡導科教興國戰略,努力發展教育,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第二,中日關系

(1)古代中日關系:中日友好交往源遠流長。(1)漢朝時期與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漢武帝時期,日本有30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與漢“交往”;東漢光武帝時,日本“進貢祝賀”,光武帝賜金印給“漢朝奴才王”;後來日本“譴責獻身”。經濟交流:中國的鐵、青銅、絲綢和絲綢出口到日本。

(2)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相互譴責使臣;仿唐制;學習建築;傳授儒學;貿易;人物:日本吉備真備和中國和尚鑒真。

(3)宋元時期與日本的交流:日本與南宋交流頻繁;到了元朝,船只直達日本。

(4)明朝與日本的交流(對抗與友誼並存):①日本部分浪人、武士與中國沿海奸商勾結,結成敵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於等英勇對敵;②1592、1597年,日本兩次出兵進攻朝鮮,中國明朝派李、鄧子龍赴朝抗擊侵華日軍。③明代中期,中日貿易成為聯系雙方的重要紐帶;後來由於日本海盜的騷擾,明政府實行海禁,影響了中日貿易的正常發展。

(5)清朝時期對日交流: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日交流基本斷絕;晚清時期,以黃興、蔡元培、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留學日本,有利於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傳播。

(2)近代中日關系:日本多次侵略中國,嚴重損害了日本人民的感情。70年代末,日本侵略臺灣省,向中國勒索50萬兩白銀作為撤軍條件。2.1894-1895,甲午戰爭中日本挑起中日戰爭,中國輸了。戰後中日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3.1900日本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壹條”。5.1913年,日本制造了“九壹八事變”,從而拉開了其侵略中國的序幕。6.1932,日本制造了“十壹·二八事變”,偷襲上海。7.1932、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政權,使東北三省成為其殖民地。8.1932“1.28”事變後,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9.1935,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河美協定》。10.1935、日本策動華北五省自治。11.1937,日本制造了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2.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發動“八·壹三事變”。13.1937年,日軍在中國屠殺了30多萬人。14.日軍對敵後方實行“三光政策”。(三)近代歷史上的中日關系

1和23年的冷戰對立:(1949 ~ 1972)

戰後,美軍以“盟軍”的名義獨自占領了日本。東京審判免除了部分戰犯的起訴,保留了天皇制。試圖利用日本控制東亞,遏制共產主義。在美國的操縱和支持下,日本大力發展經濟。在中國問題上,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

2.30多年的友好和平交流:(1972至今)

1972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 ~ 1992是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1998是旨在構建“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新時期。在這個階段,由於日本不能正確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上世紀90年代的中日關系壹波三折,出現了現在“政冷經熱”的局面。

狀態:

目前處理中日關系有三大難點:壹是中日政治關系,日本政府歪曲歷史、不思悔改的強硬態度使中日關系陷入動蕩。第二是兩國人民的關系。第三,中日關系正在緊密修正內政。

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第壹,要牢牢控制中日發展中的主導情緒。在中日關系的處理上,壹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被日本的壹些舉動所迷惑,跟著日本的步伐走,而是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二要堅持原則,區別對待。在處理中日關系時,壹定要講究策略,不能盲目采取過激行動。第三,要顧全大局,壹心壹意搞經濟才是根本。

近年來,中日關系壹波三折,麻煩不斷。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肆意篡改教科書,釣魚島事件,給兩國關系蒙上陰影。最近日本申請常任理事國遭到中國人的極大反感。可以說,中日關系是當今中國外交中比較麻煩和困難的問題。

我認為目前處理中日關系有三大難點:

第壹,中日政治關系。突出的事件是小泉純壹郎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2006年8月1日,小泉純壹郎不顧國內外愛好和平人士的反對,強行參拜了供奉有1000多塊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開創了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先例。後來又分別於2002年4月、2003年6月65438+10月、2004年6月65438+10月三次參拜靖國神社,並強調壹年壹次,極大地傷害了中韓兩國人民的感情,而之前的教科書篡改事件和釣魚島事件更是引起了國內民眾的極大反感。日本政府歪曲歷史、不思悔改的強硬態度使中日關系陷入動蕩。

第二是兩國人民的關系。由於日本政府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件頻發,加上日本國內的誤導宣傳和少數右翼分子的煽動,日本民眾對中國人民或多或少都有芥蒂,兩國人民因此產生摩擦,友好感情下降。

然後,內政是外交的延續。在國內民眾反日情緒日益高漲的時候,很容易對國家為了大局而實施的對日外交政策產生不滿。同樣,日本民眾也會對此不滿,不利於中日關系的妥善處理。

如何處理中日關系,我認為首先要以理性的態度理性分析日本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有以下三個基本判斷。

第壹,日本右傾化。國內輿論普遍認為,日本現在正在走向右翼軍事化道路,右翼勢力在日本逐漸擡頭,並且愈演愈烈。其實也不盡然。右傾軍國主義思想只是部分日本精英的思想,而不是全體日本人民的思想,日本人民對中國的反感只是壹種扭曲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來源於經濟的發展。

日本戰後雖然損失慘重,但恢復得很快,經濟發展很快。經濟不僅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而且超過了過去。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日本不僅在經濟上超過中國,而且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經濟刺激導致日本人變得盲目自信。1992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中國的大國實力開始顯現。此時的日本開始進入經濟低迷期,“日本第壹”的思想逐漸動搖,逐漸從過度自信轉向不自信,尤其是實力不如自己的中國開始趕超自己。兩國政治經濟地位的逆轉導致日本國內反華情緒高漲,因此不難理解政府的反華舉動:壹是經濟停滯導致其政治地位下降,極力維護其在中國之外崛起的政治大國形象;然後就是轉移國內矛盾,把人們的註意力引向外交。可見,經濟導致的狹隘扭曲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可以通過經濟發展來改變的。右傾不會擴大它在日本的市場,日本也不會繼續右傾。

第二個問題,日本會不會軍事化,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大多數人會因為日本軍費世界第二,是中國的10多倍,而判斷日本正在軍事化。其實也不盡然。軍國主義是有壹定概念內涵的特定稱謂。具體來說,應該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特征:對外軍事侵略,對內法西斯主義,國民經濟軍事化。從日本內外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並沒有向軍國主義方向發展,日本人民仍然在追求和平與發展。只有發展受挫,他們才會有焦慮。這種對外界的傲慢和咄咄逼人的態度只是其傲慢的壹種表現。

日本會成為中國的主要威脅嗎?這是第三個需要我們分析判斷的問題。

首先,從經濟上看,從最近的發展來看,中國的發展速度比日本快,未來經濟實力也將超過日本,這樣政治大國地位將進壹步提高,日本不具備對中國構成威脅的實力。

美國是政治經濟超級大國,似乎是世界霸主。近年來,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得到了妥善處理,關系和諧。日本是典型的欺軟怕硬的國家。世界上誰最強,誰就會在壹戰前與大英帝國結盟,然後在二戰時與當時軍事最強大的德國合作推行法西斯主義。戰後,它很快忘記了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並歡迎美國士兵到日本與美國建交。這說明日本政府不會輕易得罪美國,反而會對與美國關系良好的中國采取太多行動。

那麽,如何正確處理與日本這個具有自大與自卑、傲慢與懦弱等矛盾性格特征的民族的關系呢?對此我有三點體會。

第壹,要牢牢控制中日發展中的主導情緒。在處理中日關系上,壹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國家提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即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妥善處理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的關系,不退讓,不急躁。

二是堅持原則,區別對待。區分統治階級和日本平民的不同態度和性質,區別對待。處理中日關系,壹定要講究策略。講究策略是指學會用國家間的談判、協商、對話的方式和平解決國家間的分歧、矛盾和沖突,這主要不是因為軟弱。在中國外交史上,有很多通過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成功案例。小泉之前的日本首相都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原因在於中日之間壹場不為人知的秘密談判。雙方同意日本不參拜靖國神社,但中國沒有公開這壹協議。這是壹種策略。

第三,要顧全大局。改革開放後,發展經濟成為中國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的首要任務。所以,不要因小失大,影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和經濟發展。唯壹的辦法就是集中精力搞經濟。

作為有良知愛國的年輕壹代,應該如何表達我們的憤怒?以什麽態度面對中日之間的事件?我不反對舉行遊行,這是表達憤怒的壹種方式。但如果拋開這些,只討論效果,會發現此舉對小泉政府有影響,但影響更大的是在華日本人,對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形象也有影響。會對周邊國家和在華外國人造成壓力,影響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所以得不償失。

抵制日貨早在30年代中國就發生過,是為了保護民族工業,抵抗日本侵略,但我認為中國已經不需要再用30年代的方法來對抗日本了。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70多年前的中國,我們的經濟政治地位也今非昔比,不需要對日作戰。

  • 上一篇:電影《黑天鵝》的心理分析
  • 下一篇:北京首都機場航班查詢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