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高中世界近代史的時間系統

高中世界近代史的時間系統

新課標下初高中世界史教學的差異與聯系。

現行的歷史大綱輕視世界史的教學。壹方面,高中的世界史體系不完整,沒有古代世界史的內容,這是硬傷。另壹方面,課程設置缺乏具體的時間表。初三開設世界史,但很多地方因為中考不包括歷史,世界史這門課就沒用了。高中世界近現代史是選修課。因為報考理科的人多,大部分高中生和世界近代史沒有聯系。根據新制定的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世界史的內容是初高中必修,改變了上述現象。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討論稿)中發現,與舊大綱相比,新課標中的歷史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初高中課程呈現出明顯的梯度性,尤其是初高中世界史的體系安排和教學要求有很大不同。了解初高中世界史教學的區別和聯系,對於新課標的研究和課程設置大有裨益。

首先,分析了新課標下初中和高中世界歷史教學的差異。

區別壹:初中世界史教學強調體系構建,高中世界史教學強調專題討論。

現有的歷史大綱涵蓋了從元謀到十五大的初中和高中的中國史,體系相當完備。但是初中和高中的世界史不壹致,高中的世界史從近代史開始。從壹開始,教科書就是關於資本主義和文藝復興的萌芽。如果沒有希臘羅馬文明等世界古代史的支撐,這些內容的出現是非常突兀的,再加上2002年4月大綱修改時做了很多刪節,使得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初高中世界史教材要有古代、近代、現代的完整體系,這是廣大歷史教師的共同要求,在新課程標準中已經落實。

新課程標準將世界史的體系構建放在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初中世界史體系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世界古代史。時間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出現開始,到大約15世紀結束(從傳統的以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現代歷史開端的轉變)。古代歷史分為古代和中世紀兩個歷史時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主要內容包括人類的起源、三大種族的形成、氏族公社、四大文明古國、希臘文明、中世紀的日本和阿拉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西歐城市的興起和拜占庭帝國的興衰等,以及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融合、科技思想文化等綜合內容。體系相當完備,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兼容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第二部分是世界近代史,定義為16世紀前後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醞釀、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這壹時期,世界各地區改變了原來相對孤立的狀態,廣闊的資本主義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打破了原有的模式,人類逐漸進入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壹體化階段,從而產生了真正的世界歷史。主要內容包括: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早期的三次資產階級革命,兩次工業革命,殖民擴張和當地人民的反抗,19的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第壹次世界大戰。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這壹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感、歷史正義感、愛好和平的觀念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第三部分是世界近代史,反映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在此期間,世界日益成為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歷史進程逐漸國際化,世界各國發展模式民族化、多元化,世界各國處於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內容包括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9-1933的經濟危機及其影響、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走法西斯道路、二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演變、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二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世界近代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和總趨勢,當代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和復雜性,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高中世界史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出現,這是壹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雖然編排上還是按照從古代到現代的順序排列,但顯然不受編年史的影響。具體課題有:希臘民主與羅馬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這兩個題目側重古代史知識);新航路的發現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殖民擴張和民族解放運動;(19世紀至今)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反思與當代世界的整體性和多樣性。除以上必修內容外,還有11模塊的選修內容。這種設置有助於打破傳統學科體系對歷史教學的束縛,使歷史教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變得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和感染力,也有助於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區別二:初中的世界史內容強調歷史知識的傳授,而高中的世界史教育強調能力的培養。

以羅斯福新政為例,初中將其排在經濟危機之後1929-1933,說明時代背景。然後以“工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突出重點。此外,關於羅斯福新政作用的課程討論將加深理解,擴大知識面。高中對該內容的要求分為三個層次:(1)了解1929至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和影響,了解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突出知識的整合。(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了解其與保守政策有何不同,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和特點。(註重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3)根據二戰後美國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分析羅斯福新政的歷史意義,認識到自我調節是資本主義不斷更新發展的重要途徑。(註意書本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用政治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對於教學的具體要求,也提到了政策涉及的相關信息,並結合事實論述了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在戰後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深化到要求學生提煉信息,聯系實際的能力。)

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是學習的兩個基本要求,是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條件。初高中不同能級在不同認知環境下形成梯度教育,是教育創新的突出表現。

區別三:初中的世界史內容比較感性,而高中的世界史內容比較理性。

與上述相壹致的是,根據初高中學生不同的學習心理和認知水平,世界史的內容在具體表述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新課標吸收了原初高中教材不同表述風格的優點,進壹步強調了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初中的世界史內容以感性認識為主,高中的教學要求明顯理性,充分體現了初高中的差異。

以英法美三次資產階級革命為例,初中的要求是:簡述《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影響。是最容易掌握的感性認識,也是理解資產階級革命內容和影響的最基本要求。高中的要求是:了解民權法案和責任內閣形成的史實,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建立的過程和特點。說出美國憲法1787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制的異同。了解法國憲法的主要內容和法蘭西共和國的主要特點。對比再分析,這些明顯合理的要求符合高中生的口味,可以促進學生接觸實際問題,促進理解水平的提高。

區別四:初中的世界史內容強調學科體系的整體性,而高中的世界史內容更註重跨學科的綜合性。

綜合化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趨勢和基本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特別是為高校培養的優秀學生,應該具備各種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相關聯的。高中教學有明顯的改進成分,在教育過程中更需要加強跨學科的綜合教學。

比如初中世界史對英雄文明的主要要求是了解伯裏克利時代和雅典民主的基本情況,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了解羅馬共和國的興衰。基本上是歷史學科的單壹內容。高中首先要了解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和具體表現,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了解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了解羅馬法的構建過程和主要內容,闡明羅馬法在維護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與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相關的知識。大量材料的整合和觀點的提煉也需要語文知識的輔助。如果引申到希臘羅馬文化,必須有相應的數學、邏輯、文化知識支撐,才能理解英雄文明的深度和品位。說明教育過程中學科之間很難設置壁壘。

其次,總結初高中世界歷史教育過程中的銜接。初高中世界歷史知識的教學雖然處於不同的層次,但由於受相同內容和教育理念的制約,教學過程不可避免地緊密聯系在壹起。

連接1:初高中新課程標準都註重新理念、新成果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努力克服“難、繁、偏、舊”現象。

首先是分期,徹底克服了80年代後期中國史學界世界史研究中教條主義的影響。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劉宗旭教授早就提出,世界近代史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確立、發展和基本定型的歷史。正是在近代,資本主義制度逐漸取代封建制度,並通過自身發展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正是在這個體系下,整個世界被連接起來,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基本成型的時候,也是現代世界歷史終結的標誌。關註新課標。世界近代史開始於16世紀前後,即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荷蘭革命時期。現代歷史始於20世紀初,以第壹次世界大戰和俄羅斯十月革命為標誌。這很客觀。(還有1919愛因斯坦相對論在國外被證明為符號)。其次,在內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比如史前人類的傳說,現代科技的足跡,多元文化,包括爵士樂,好萊塢電影,世界文化遺產的集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壹體化,反恐。世界歷史不再是單壹的奴隸起義和攻占巴士底獄等舊事,內容全面,題材廣泛,富有時代特色。

連接二:初高中新課程標準重在培養人文素質,有效提高國民素質,體現歷史教育特色。

文化史比重的明顯增加是這壹特征的顯性標誌。初中的課程中,世界古代史包括: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三大宗教等知識。世界近代史包括:《人權宣言》等資產階級的基本政治綱領,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玻利瓦爾和張西《婦女》中的正義。還有對《最後的晚餐》、《向日葵》、《英雄交響曲》等藝術和音樂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世界近現代史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要求討論社會責任。高中的課程標準裏也有這個內容的專題。提高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質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人格的主要渠道之壹。學生從歷史中學習,增長智慧,提高素養。

連接三:初高中新課程標準註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可持續教育的原則。

學法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註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發現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學理念,註重學生品德、能力、個性的發展。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利用課程教育資源,註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供的案例有:古希臘雅典奴隸主的民主政治辯論;小實驗——信封上的效率,反映社會分工;學唱國際歌;開設“追蹤時事”專欄——科索沃問題的由來。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論文。雖然能力要求不同,但世界史教學乃至整個歷史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壹致的,即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出發點,這也是歷史教學中進行教育創新的立足點。

主要參考書目:

1,荊建斌何《論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壹期。

2.教育部頒布的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

  • 上一篇:涪陵壹周天氣預報;涪陵天氣預報壹周查詢。
  • 下一篇:巴爾幹戰爭導論:巴爾幹半島的兩場戰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