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泥丘鎮與倪寬的不解之緣。

泥丘鎮與倪寬的不解之緣。

北京有太和殿,安徽有太和縣。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古稱汝陽縣,稱“昔陽縣”。壹條發源於河南省的黑河流經境內。太和縣城北30公裏的慈河南岸泥丘鎮地面觀,有泥公廟、荊楚樓、可醉堂、泥脫衣墓等古建築,建於明代。寺內高聳的古柏經歷了500多年的滄桑。“危樓參天,秋夜遙望慈河,明月皎潔。”縣誌記載了當時的壯麗景色。

在“尼公廟”裏,供奉著中國漢代的禦史大夫倪寬。祠堂兩側的柱子上,有壹副對聯,贊美古代帝王史家倪寬:“帝王史名垂百年,留傳後世。”由於倪寬小時候曾在昔陽生活學習,從政後又親自處理昔陽的經濟案件,他的正直給當地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為紀念倪寬,明朝嘉靖皇帝在萬歷年間修建了“倪公廟”、“課最多的殿”和“隨刈樓”,種植了柏樹,在清朝乾隆年間設立了“隨刈書院”,民國時設立了中心校,並將此地命名為“倪丘”。清明時節,祭掃的人絡繹不絕,廟裏的煙火也是異常紅火。

“尼公廟”、“荊楚樓”等建築於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倪寬的私事

倪寬(公元前169-公元前103),又名二寬,山東廣饒縣石村鎮賈尼村人。他做了八年的神醫,死後葬在家鄉。《倪寬》九篇,《倪寬賦》兩篇,《禪頌》。在我國歷史上,倪寬不僅是壹位優秀的監督者,也是壹位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水利專家。他勤奮好學,憂國憂民,清正廉明,慷慨捐稅,獎勵農耕,興修水利,影響深遠。

東漢歷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後漢書》專章中寫了《倪寬傳》。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拿著壹個寫有“倪寬贊”的著名書法帖,稱贊漢武帝治理國家好,選賢任能,使漢初人才輩出。《楚文》所列數十人,如董仲舒、司馬遷、桑弘羊、倪寬、張騫、蘇武、霍去病等。,都是大學者,後人也很難見到如此人才輩出的盛況,但光是倪寬贊這個頭銜,就足以說明倪寬所具有的巨大聲望和影響力。

倪寬父親早逝,家境貧寒,母親以做幫工為生。倪寬10多歲時,在荒年隨母親逃到昔陽縣(今安徽省阜陽市轄太和縣)。無力支付學費,倪寬只好“勤工儉學”,在當時縣城的學校廚房幫忙做飯,以此獲得學習的機會。他也經常被雇用為短期工人。每當他在地裏幹活時,總是把《道德經》、《論語》、《孝經》、《五經》(詩、書、禮、易經、《春秋》)等經典掛在鋤頭把上,休息時就細細地讀,細細地研究。此後,倪寬得到了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和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親自教導。他在經學尤其是《尚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被當時的郡縣選為博士。

“精和樓”是倪寬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後人在明朝嘉慶年間修建了這座方形的二層小樓,紀念他“好學慷慨為民”。“景和樓”二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梁賢所書,“景和書院”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倪寬勤奮好學的精神激勵著後人努力實現人生價值。“以經除草”的典故也因此成為形容生活清貧卻依然堅持學習的常用成語。康熙帝還以“以經除草”為典故,將“以經除草”三個遒勁的大字贈給刑部尚書、詩壇領袖王世貞,勉勵學習。

明代嘉靖年間,後人為紀念太和八景之壹的倪寬“勤於好學,寬厚待人”而建,史稱“鋤樓映月”。尼公廟——建造年份不詳。據史料記載,明萬歷二年知縣重修,清乾隆四十年知縣宋重修。清代同治五年,知縣每年捐銀二十兩,由當地馬懷珍重修。清末,學校改名為巡師小學。被軍人經營後,藏書已蕩然無存。荊鋤樓——方形二層建築,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紀念清代大書法家郭亮所著倪寬《荊鋤樓》而得名。

  • 上一篇: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揭秘皮克斯總能打動人心的秘密)
  • 下一篇:歷史上所有皇帝身邊的壞嶽父都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