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演講嘉賓:吳演講地址:國家圖書館演講時間:2010 4月14北京將終結“同心圓”模式,形成多中心城市新格局。北京是中華民族百年辛勤勞動凝結的瑰寶,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保護舊城及其遺產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義,反映了世界的期望。北京也是各種國際、國內和地方活動的中心,有數千萬人居住在這裏,是壹個充滿活力的大城市。因此,城市本身具有“保護”和“發展”的雙重任務。因此,北京的城市規劃和發展必須用最高的標準;魏代表著先進的科學和先進的文化。

北京是世界上唯壹壹個把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風景園林、建築融為壹個系統,濃縮在三個城市的傑作。

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的再認識

(壹)北京的歷史價值

從中國城市發展史來看,北京堪稱“中國古都最後的結晶”。秦漢是新建立的,但秦鹹陽和漢長安對都城建設不可能有壹個完善的規劃。東漢時期,洛陽開始有了軸線布局。到了曹魏鄴城的時候,宮殿已經和居民區完全分開了。宮前有宮門,正殿面對長街,府衙排列在宮前長街兩側。後世的都城既有繼承,又根據具體情況有所發展。唐宋變革,文化繁榮,商業發達,城市生活豐富。到了元、明、清時期,都城的形制更加成熟。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來看,北京是為數不多的大城市之壹。據壹些學者統計,從1450年到1800年,除了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從1650年到1700年壹度領先外,北京壹直是“世界第壹大城市”,直到1800年倫敦才崛起。所以有西方學者說“北京是壹個偉大文明的頂峰,是壹座傑出的豐碑”,對北京的這個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二)北京作為設計典範的價值

從建築的角度來看,北京是世界上唯壹壹個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風景園林、建築融為壹個系統,濃縮在壹個城市裏的傑作。世界上只有局部的例子,但從來沒有像北京這樣全面完整。現代中國等古都都消失了,只留下壹些痕跡。在地面遺跡中,北京是唯壹最集中、最完整的例子。歷史上,北京老城區也有過破壞和改變,主要是改朝換代時人為造成的,但現在已經建成,恢復了完整性。

在過去的100年裏,在激烈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革中,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是前所未有的。半個世紀以來,除了少數對北京歷史發展研究做出獨特貢獻的學者,我們對北京城市規劃光輝歷史價值的研究和貢獻顯然太少。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這讓我們建築師感到不安,甚至痛苦。-

首都作為首善之區,首先應該在建築理念、規劃設計科學藝術上堅持最高標準,屹立於世界首都城市之林。尤其在今天,我們不能喪失對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價值的基本認識。我們看到北京越來越受到這股大發展洪流的影響,我們仍然需要堅信它的文化魅力,在未來的發展中小心翼翼地繼承和發揚它的精髓。

解放初期,當時沒有采用“梁晨計劃”。重提舊事的目的是為了進壹步明確過去被忽視和不被理解的基本原則。

“梁晨方案”的再評價

討論建國初期的規劃,不能回避“梁晨計劃”的問題。我不是說要為它翻案,但它的內在核心原理在今天仍有闡述的必要。由於“良陳規劃”遵循了歷史城區規劃的壹般原則,其價值就在於符合“保護歷史城區,開辟新的拓展空間”等規劃建設的基本方式。新區的建設不僅為城市發展節省了資金,而且自由度相對較大,可以避免陷入原有城市的復雜矛盾之中。這幾乎成為中外歷史上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壹個基本規律。

從中國城市建設的歷史來看,有的傳統城市拋棄原址尋找新址,如唐代的長安拋棄漢代的長安舊址,有的向四周同心圓式擴張,如後周的汴梁、宋代的東京(開封),更多的城市是在原地開辟新區擴張,如明代南京建都之初在原城基礎上開辟皇城。元世祖的忽必烈汗當時在東北郊區管理著另壹座新城,即元大都。這種新區偏向老城區的開發形式的好處是,不需要對原有城市做太多的改變,新區的開發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更加積極。

從世界城市建設的歷史來看,國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巴黎在保護老城的同時,加強了周邊新城的規劃和建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繼續將城市主軸向西延伸,規劃建設了防務商業和金融區。此外,羅馬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規劃建設新城,倫敦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規劃建設碼頭區濱水區,這些都對老城區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於北京來說,從建國開始,無論是采用“梁晨計劃”建設新區,還是“以老城區為中心發展”,都是北京城市建設的兩條路、兩條路。

對於文化古都北京來說,“保護與發展”的基本矛盾從建國之初就存在,而且矛盾越來越尖銳。如果兩者基本不在同壹個空間發展,矛盾就簡單多了。

在這方面,包括“梁晨計劃”在內,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認真的總結,而是回避矛盾,回避觸及,甚至在相當壹段時間內成為學術禁區。

有必要對過去的做法進行科學的反思。

建國60多年來,舊城的基本矛盾是試圖在同壹個空間裏保護舊城和建設現代城市(現代化從來沒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說舊城了):既承認它是需要保護的偉大遺產,又強調要改造它,期望“現代化和歷史城市相得益彰”等等。理論上看似辯證,但幾十年實踐的結果卻充滿矛盾。在這方面,包括“梁晨計劃”在內,我們從未進行過認真的總結,而是回避矛盾,回避觸及,甚至在相當壹段時間內成為學術禁區。這在過去“左”傾路線下不難理解,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城市規劃是壹門以實踐為基礎,理性總結正反經驗,聯系歷史,了解現實,預測未來的經驗科學。如果不對過去的實踐進行科學的反思,就會不明了,就很難正確發展——這也是我國城市規劃學術發展緩慢的原因之壹。當然,這種情況是全國現象。因為首都的特殊性,歷史人物的特殊性,過去很難直接觸及,現在應該實事求是地總結,總結起來也不難。

回顧歷史,在過去的60年裏,北京老城區經歷了三次大的拆遷改造。

第壹次拆除是在建國初期的50年代進行的,壹直持續到60年代,北京的城墻全部拆除。

  • 上一篇:距離因素的歷史
  • 下一篇:還記得《異形》陳杉嗎?在過去的三年裏,禁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生活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