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寧夏彭陽縣人口多少?覆蓋區域?人口密度?

寧夏彭陽縣人口多少?覆蓋區域?人口密度?

彭陽縣總人口26.26萬人(2013),人口密度約104人/km2,面積2,528.65 km2。

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緣,六盤山東麓,面積2528.65平方公裏,轄3鎮9鄉,156個行政村,總人口26.26萬(2013),政府駐白楊鎮。

歷史演變:

先秦時期

考古發現表明,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靈兒、六合遺址的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及其層位,都表明原始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在我國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從事大量的畜牧業和農業生產。境內曾經是伏羲、女媧等人類祖先居住的地方。

夏朝

朱鈺的“九鼎”分九州,彭陽屬永州,居住在戎狄部落。

商朝

彭陽居住著鬼、羌等民族。《易經》說:“高宗帝攻魔方,三年鎮壓。”皇帝的妻妾好到可以攻羌方。《竹書年譜》載:“武邑三十五年,周王西征鬼戎,擒翟王二十年。”《周易》還記載,殷商末年,“震以斬鬼,三年賞賜於大國”,說明當地人口增加,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很強。

西周

《史記·周本紀》和《紀中紀年》載:“自吳王滅殷乃至隱居之王,已有257年。”。據《漢書》記載,“安定谷之間,坤戎為舊土”,戎族最大的分支坤戎就居住在彭陽及其附近地區。西周時固原地區稱為大元之境。到了周穆王,戎狄不納貢,發兵西征狗,俘獲五王,遷大宛。在周懿王,郭公奉命率領六個師去攻打奧哈拉的第戎。至於羽泉,他贏了壹千匹馬。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攻打水鏡北岸,尹吉甫反攻大元。Xi夾盤上有碑文記載。《史記·周本紀》載:“王旋南死為師,惟望民居大元。”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對當地人口進行了調查。

春秋時期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周平王末年,夷曲、大理、烏什、坎揚位於齊、梁山、荊、齊之北,彭陽屬夷曲戎居。當時地處關中的秦國,東移東進,西進。秦國的土地越大,形勢就越好。距離秦穆公征服西戎並吞並弱小的諸侯國(公元前623年)只有30年,他利用魚雨的計劃攻打西戎王。“也是國十二,開萬裏。”住在”。

戰國時期

秦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秦攻伊渠,攻取伊渠。袁庚五年(前320年),秦惠文攻伊渠,取於之(今甘肅慶陽)。袁庚十壹年(前314年),又攻伊曲,得二十五城,滅烏石榮,置烏石郡(今靖遠縣)。此後秦惠文王欲攻楚,曾在朝那上書咒楚。晉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皇後誘殺伊渠王榮,伊渠被秦所滅,在此建立北帝郡,以朝南郡(今為古鎮)為中心,郡界長城遺跡為朝南郡北緣。

秦朝

秦滅六國後,取消諸侯分封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朝那郡屬北帝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帝巡北地,隴西經朝那。始皇三十三年(215),蒙恬將軍發兵三十萬,北攻匈奴,疆域北擴。潮納縣相對地處內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吳氏羅養牲畜,極力拒賣。尋找奇怪的東西,並提出王烿的遺產。榮王付十倍,畜比畜,以糧量牛馬。”秦始皇命他為君,好讓他受群臣之邀。“根據文獻中零散的史料,無論是辛集鄉的石堡(偃師賽),還是城陽鄉的五堡(烏石堡),都與烏石羅有關。

西漢

西漢初地方建設仍沿用縣制,郡有郡守、校尉之職,朝那郡是北方郡中壹個校尉的劃分。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商單於140,000騎入朝關,殺了北帝郡壹校尉,把他帶走了壹個月。漢高祖丁原三年(前114),北帝郡設安定郡,治高平(今袁州區),隸涼州刺史部,統領高平、朝那、烏什等21郡。丁原五年(前112),武帝“元秋廟向那地方進發”,歷史學家司馬遷記載了他與趕車人的勝利。漢武帝時,他曾六次北遊,並在此定居。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國號,改了大部分地名和官名,但朝那郡不變。

東漢

中國有12個刺史部(州)和壹個李思府,而朝那縣仍屬涼州安定縣。漢安五年(111),因北羌起義,趙霞安定等三郡隨安定郡遷至楊梅(今陜西武功縣)。舜帝永建四年(129),下令三郡還舊地,“讓祭奠郭璜的人還舊郡,修城設候。”涇陽入朝納縣,縣域擴大到平涼西北。永和六年(141),東西羌相遇,勢力強大,遷都扶風安定縣(今陜西新平縣)。狄鹹初平元年(190),新平郡位於安定郡、扶風郡,隨郡遷回該郡。

三國時期

曹魏在九州恢復建立龔宇,朝那縣隸屬永州安定縣(治林箐)。此時高平郡(今袁州區)位於曹魏政權與胡強的分界線上,於是高平郡被放棄,進入朝南郡。安定縣的管轄範圍也大大縮小,只有高平以南的朝納等六縣。

晉代十六國時期

晉分“十九州,壹百七十三郡”,朝那郡仍屬永州安定郡。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遷。除了原有的漢、氐、羌等民族外,還有匈奴、鮮卑、秀土、白蒂、黃石等民族。史書中所說的“平涼雜胡”是指潮納縣的少數民族。東晉十六國時期,朝那郡分屬前趙、後趙、先秦、後秦、夏五個少數民族政權。趙朝以前,朝那郡屬永州安定縣及其後的隴東縣(治涇陽,今平涼安定鎮),在高平(今袁州區)設朔州牧。後趙追隨前趙。前秦永興二年(358),在原朝南郡楊進川設立平涼郡,郡治在新集鄉,以居住在當地的秀土族首領金喜為首任太守。後秦時期,平涼縣是北雍州“陵北五縣”之壹。即使在夏天,也沒有縣,只有城市。縣平涼市(今辛集鄉)屬涼州。夏聖光元年(428),何厲安定在平涼城即位,任臨時都城近三年。聖光二年(429),姚欽時期在黃石古(今紅河鄉)築長城護軍。

南北朝

城市建設北魏、西魏、北周先後治理本縣。北魏神思三年(430),吳泰率軍親征平涼城(今辛集鄉),城陷。夏帝何至陀(今甘肅天水),平涼歸魏。神四年(431),錢偉平涼縣被銀盤(今甘肅省平涼市東)統治。延河三年(434年),魏殺了郡內秀土族首領金牙,秀土族立金牙為首領,揭竿而起反抗魏。太炎二年(436),魏設高平鎮(今袁州區),轄戰國秦長城以北地區和長城以南荊州府龍洞縣朝納縣。鄭光五年(524),高平鎮改為原州,轄高平、長城兩縣。長城郡領黃石、白螭兩縣,郡址在黃石郡,即夏蓮長城警備隊舊址黃石古(今紅河鄉友聯村古城遺址)。黃石縣是原潮南縣,白螭縣(治縣待考)是原高坪鎮。仍以今縣長城為界,朝那縣廢。西魏初,沿北魏而建。553年,黃石縣改為長城縣。北周時,設立袁州總政府,轄高萍(今袁州區)和長城郡。建德元年(572),平涼郡位於楊進川平涼市(今新集鄉),屬長城郡,廢棄於白螭縣。

隋朝

隋初,將南北朝時期的州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文帝第二年(582年),州縣改組,停長城郡。長城、平涼兩縣直屬袁州。楊迪大業二年(606年),長城縣改為拜泉縣。大業三年(607),行省合並為州縣,原州改為平涼郡(今袁州區)。縣界分屬平涼縣的平涼縣、拜泉縣、羅谷縣(甘肅省鎮原縣)。洛古縣只轄縣內壹小部分(約孟源、馮村、小岔等地)。

唐朝

唐初全國十路,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年)改為十五路,州縣兩級設立地方政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隋朝平涼縣改為原州(今原州區),屬關內道,轄平涼縣、拜泉縣。武德八年(625),拜泉縣由楊進川(紅河鄉)遷至汝河川(今縣城附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在兵部直屬的拜泉縣設立彭陽柘沖杜威府。唐玄宗五年(717),原址在楊進川(今辛集鄉)的平涼縣,遷至涇河以南的古賽市(今平涼安國鎮)。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進入大地震關,被困袁州,拜泉縣大部分地區被困吐蕃。唐玄宗大中三年(849),收回關隴,原州劃歸高萍(今原州區),恢復拜泉縣。唐朝黃巢起義後,吐蕃趁機再次入侵,拜泉縣再次落入吐蕃之手,被廢棄。

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彭陽的大部分領土被吐蕃占領,只有這個縣東北的壹小部分(即隋氏谷林縣轄區)屬於北方割據政權。即先後屬於齊(李的割據政權)、後唐、後金、後漢、後周。

宋金時期

宋初,因“高平、拜泉、平涼三縣謫居”,縣域仍屬原五代管轄,屬北宋慶豐路原州(今甘肅省鎮遠縣)。直到道光元年(995年)宋太宗才收復了原州失地。直道三年(997年)建立真容郡(今袁州區),與袁州同屬秦風路。李青元年從靖遠路分出後,也屬於靖遠路。鎮榮軍轄本縣壹縣兩村,分別是彭陽縣(今縣城)、東山寨(今古鎮)、幹興村(今王窪鎮梁浩古鎮遺址)。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改彭陽縣為彭陽市。原州轄本縣三個村,分別是井岸村(今小岔鄉耳市)、平安村(今城陽鄉轉灣)、遂寧村(今蒙元鄉蘇拉市)。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部署邊防,靖遠路擴編十壹將,其中第四將駐遂寧村,第六將駐彭陽城。

晉初沿襲遼制,軍隊升為州,或城、堡、村、鎮升為縣。榮軍鎮升為榮州鎮,轉入鳳翔道,轄東山縣(宋東山寨生)領導彭陽、幹興堡。園洲改清源路,仍轄縣內三村(靖安、遂寧、平安村)。金愛宗鄭達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攻破德順府(今隆德縣),避過蒙古政權管轄的六盤山。

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行省合並為州縣,撤銷縣域東山縣的設立,直屬鎮遠州(今甘肅鎮遠縣)。至元九年(1272),芒格皇帝封為安西王,在開城(今袁州區鎮)設王祥夫,移民耕田。元末十年(1273),開城道設在開城府,廣安郡(今古城鎮)設在金東山郡舊址。元十五年(1278),廣安縣升為廣安府。元英宗在位第三年(1323),開城道成為開城州。

明朝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開州減為開城縣,廣安府撤銷,並入開城縣,屬平涼府,關西道,陜西布政司。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成縣升為固原府,遷原州舊址(今原州區),縣屬固原府管轄。明代,彭陽縣曾是官牧基地,靈武監(後改為清平監)駐彭陽縣,統領清平、萬安(今環縣車道鄉),隸屬陜西馬援寺。

清朝

清初,編制基本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地、縣四級。康熙四年(1665),固原府上栗平涼府改為甘肅省,固原府轄李東長、李勇鋒、李清平、萬安裏。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府升為甘肅直隸府,下轄興上裏、興下裏、李東長、李勇鋒、清平澗、萬安澗。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固原直隸州改為固原縣,隸屬甘肅靖遠道,縣以下的編制基本沿襲清制。民國18年(1929)實行區村制,縣域為固原縣東區、萬安區、南區的壹部分。民國二十三年(1934)實行鄉保甲制,縣內有城陽、草廟、萬安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縣內設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張華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重新建立區制,縣域分屬二、三區。

  • 上一篇:元宵節起源的故事
  • 下一篇: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可以了解到哪些歷史信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